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7122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39
一种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及车灯和车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光源(1)、至少一个第一聚光元件(2)、至少一个第二光源(3)、至少一个第二聚光元件(4)、光线调配元件和透镜(7),第一聚光元件(2)被布置为能够汇聚对应的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线且使光线通过光线调配元件经透镜(7)投射形成近光光形,第二聚光元件(4)被布置为能够汇聚对应的第二光源(3)发出的光线且使光线通过光线调配元件经透镜(7)投射形成远光光形;其中,第一聚光元件(2)与第二聚光元件(4)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光线出射方向与光形投射方向相交。本照明装置不仅能够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而且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便于小型化。便于小型化。便于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9年2月25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201910138161.X和2019年9月10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201921500240.2的权益,该两件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被合并于本申请。


[0003]本技术涉及车灯照明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灯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4]远近光灯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高速或郊外这些开阔或光线较暗的地方开车一般需要使用到远光灯,但是当遇到对面有车辆需要会车时,需要切换成近光灯,而且,在城市的道路上行驶一般采用近光灯,防止由于远光灯的角度太大影响对面行驶车辆的驾驶人员以及路上的行人的视线,造成安全隐患。
[0005]目前汽车前组合灯多使用远近光一体的发光模块,主要通过近光聚光器与远光聚光器上下叠加布置,收集、准直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形成对应的光形,近光聚光器与远光聚光器的结构均为前后方向延伸,在灯内的布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0006]有鉴于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上述技术难题、有效解决或缓解上述技术难题的新型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基本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该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不仅能够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而且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便于小型化。
[0008]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该车灯在前后方向具有较小的尺寸,且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0009]此外,本技术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时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较小体积的车灯,便于设计。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光源、至少一个第一聚光元件、至少一个第二光源、至少一个第二聚光元件、光线调配元件和透镜,所述第一聚光元件被布置为能够汇聚对应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使光线通过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经所述透镜投射形成近光光形,所述第二聚光元件被布置为能够汇聚对应的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使光线通过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经所述透镜投射形成远光光形;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元件与所述第二聚光元件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光线出射方向与光形投射方向相交。
[0011]可选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包括斜向反射面和前后延伸反射面,所述斜向反射面
和前后延伸反射面相连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前后延伸反射面的前端设置有截止边界;所述第一聚光元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截止边界截取并经所述透镜投射形成具有近光截止线的近光光形,所述第二聚光元件的出射光线沿上下方向传播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斜向反射面反射形成远光光形;或者,所述第一聚光元件的出射光线沿上下方向传播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斜向反射面反射并经所述截止边界截取后,最终经所述透镜投射形成具有近光截止线的近光光形,所述第二聚光元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透镜投射形成远光光形。
[0012]具体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为弯折板,所述斜向反射面和前后延伸反射面形成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所述截止边界形成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前端上边缘。
[0013]更具体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板厚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2mm。
[0014]可选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板厚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
[0015]可选地,所述前后延伸反射面前端为内凹弧形。
[0016]具体地,所述第一聚光元件和第二聚光元件均为透明的全内反射透镜。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聚光元件的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聚光元件的出光面为网格面。
[0018]可选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包括第一通光部和第二通光部,所述第一通光部通过全反射面与所述第二通光部相连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二通光部上设置有用于形成近光截止线的截止部;所述第一聚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光部的入光面上,且与该第一通光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聚光元件位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后下方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所述透镜投射后形成远光光形;或者,所述第二聚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光部的入光面上,且与该第一通光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聚光元件位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后上方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截止部截取后经所述透镜投射形成具有近光截止线的近光光形。
[0019]进一步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还包括III区形成部,所述III区形成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光部的第一表面上或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0020]可选地,所述III区形成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且该III区形成部为凹槽。
[0021]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网格状花纹或条形花纹。
[0022]可选地,所述III区形成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且该III区形成部为凸起,所述凸起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表面与该第一表面呈夹角设置。
[0023]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网格状花纹或条形花纹。
[0024]可选地,所述III区形成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且所述III区形成部为凸起,所述凸起截面为三角形。
[0025]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光部的出光面为内凹曲面。
[0026]可选地,所述光线调配元件包括L型的近光调配元件和L型的远光调配元件,所述近光调配元件与各所述第一聚光元件对应,所述远光调配元件与各所述第二聚光元件对应。
[0027]进一步地,所述近光调配元件包括近光上下光通道、近光全反射面和近光前后光通道,所述近光上下光通道通过所述近光全反射面与所述近光前后光通道相连形成L型结
构,且该近光上下光通道的入光面上一体设置有各所述第一聚光元件;所述远光调配元件包括远光上下光通道、远光全反射面和远光前后光通道,所述远光上下光通道通过所述远光全反射面与所述远光前后光通道相连形成L型结构,且该远光上下光通道的入光面上一体设置有各所述第二聚光元件。
[0028]可选地,所述近光全反射面为平面、凹面或凸面,所述远光全反射面为平面、凹面或凸面。
[0029]可选地,所述近光调配元件的出光面的下侧边线与所述远光调配元件的出光面的上侧边线接触,且所述近光调配元件与所述远光调配元件之间形成由前向后逐渐增大的楔形间隙。
[0030]可选地,所述近光全反射面和/或所述近光前后光通道的下侧面设置有增反膜,所述近光调配元件的出光面设置有增透膜,所述远光全反射面和/或所述远光前后光通道的上侧面设置有增反膜,所述远光调配元件的出光面设置有增透膜。
[0031]可选地,所述透镜为平凸透镜或双凸透镜。
[0032]可选地,所述透镜的入光面和/或出光面设置有增透膜。
[0033]在上述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光源(1)、至少一个第一聚光元件(2)、至少一个第二光源(3)、至少一个第二聚光元件(4)、光线调配元件和透镜(7),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被布置为能够汇聚对应的所述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线且使光线通过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经所述透镜(7)投射形成近光光形,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被布置为能够汇聚对应的所述第二光源(3)发出的光线且使光线通过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经所述透镜(7)投射形成远光光形;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与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两者中至少一者的光线出射方向与光形投射方向相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包括斜向反射面(501)和前后延伸反射面(502),所述斜向反射面(501)和前后延伸反射面(502)相连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前后延伸反射面(502)的前端设置有截止边界(503);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截止边界(503)截取并经所述透镜(7)投射形成具有近光截止线的近光光形,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的出射光线沿上下方向传播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斜向反射面(501)反射形成远光光形;或者,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的出射光线沿上下方向传播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斜向反射面(501)反射并经所述截止边界(503)截取后,最终经所述透镜(7)投射形成具有近光截止线的近光光形,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透镜(7)投射形成远光光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为弯折板,所述斜向反射面(501)和前后延伸反射面(502)形成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所述截止边界(503)形成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前端上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板厚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2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板厚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延伸反射面(502)前端为内凹弧形。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和第二聚光元件(4)均为透明的全内反射透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的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的出光面为网格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包括第一通光部(504)和第二通光部(505),所述第一通光部(504)通过全反射面(506)与所述第二通光部(505)相连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二通光部(505)上设置有用于形成近光截止线的截止部(507);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光部(504)的入光面上,且与该第一通光部(504)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位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后下方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所述透镜(7)投射后形成远光光形;或者,所述第二聚光元件(4)设置在所
述第一通光部(504)的入光面上,且与该第一通光部(504)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聚光元件(2)位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的后上方并被布置为使其出射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截止部(507)截取后经所述透镜(7)投射形成具有近光截止线的近光光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远近光一体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配元件还包括III区形成部(6),所述III区形成部(6)位于所述第二通光部(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贺仇智平李聪李辉桑文慧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