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及电凝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4774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及电凝治疗装置,其包括软合金芯丝体、套设在软合金芯丝体上的合金弹簧圈、形成在软合金芯丝体一端且固定合金弹簧圈一端的锡焊成型头、包覆在软合金芯丝体外侧且至少部分包覆合金弹簧圈的软胶层、以及位于软胶层外侧的亲水涂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不仅可以作为神经介入取栓的通路类产品,而且因具备一定导电性能,可以用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等的电凝治疗。可以用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等的电凝治疗。可以用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等的电凝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及电凝治疗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及电凝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导丝是一种神经介入手术的医疗器械,用于配合导管、取栓支架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微导丝也可以配合释放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也就是栓塞治疗法。对于颅内的微小动脉瘤等病例,常规栓塞法难以实现,血管内电凝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治疗手段。通过微导丝、穿刺针、连接线与电解脱器构成回路,微导丝进入血管瘤内腔部位,直流电源产生的弱电流到达作为阳极的微导丝远端,基于电解原理对血液内带负电成分产生吸附作用,形成局部“电血栓”,填充血管瘤内腔部位并最终封堵住瘤腔,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现有的微导丝由于结构设计无导电性或导电性能不足,无法实现用作电凝治疗,据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仅有国外Traxcess14一款微导丝可以实现电凝,国内同类微导丝产品尚无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不仅可以作为神经介入取栓的通路类产品,而且因具备一定导电性能,可以用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等的电凝治疗。
[0004]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其包括:软合金芯丝体、套设在软合金芯丝体上的合金弹簧圈、形成在软合金芯丝体一端且固定合金弹簧圈一端的锡焊成型头、包覆在软合金芯丝体外侧且至少部分包覆合金弹簧圈的软胶层、以及位于软胶层外侧的亲水涂层。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端与软合金芯丝体另一端相连接的连接管、与连接管另一端相连接的硬合金芯丝体、以及位于硬合金芯丝体外侧的疏水涂层。
[0006]所述合金弹簧圈为在X射线照射下不被穿透且可显影的含铂合金,所述软合金芯丝体为含钛合金,所述硬合金芯丝体为含钢材料,所述连接管为镍钛合金,所述软胶层为热塑性聚氨酯。
[0007]所述合金弹簧圈的外径为0.24~0.30mm,线径为0.01~0.09mm。
[0008]其长度1.8~3.2m,外径为0.2

0.4mm。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凝治疗装置,其包括:直流电源、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穿刺针、以及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微导丝,其中所述微导丝包括:软合金芯丝体、套设在软合金芯丝体上的合金弹簧圈、形成在软合金芯丝体一端且固定合金弹簧圈一端的锡焊成型头、包覆在软合金芯丝体外侧且至少部分包覆合金弹簧圈的软胶层、以及位于软胶层外侧的亲水涂层。
[0010]还包括一端与软合金芯丝体另一端相连接的连接管、与连接管另一端相连接的硬合金芯丝体、以及位于硬合金芯丝体外侧的疏水涂层。
[0011]所述合金弹簧圈为在X射线照射下不被穿透且可显影的含铂合金,所述软合金芯丝体为含钛合金,所述硬合金芯丝体为含钢材料,所述连接管为镍钛合金,所述软胶层为热塑性聚氨酯。
[0012]其长度1.8~3.2m,外径为0.2

0.4mm,所述合金弹簧圈的外径为0.24~0.30mm,线径为0.01~0.09mm。
[0013]本专利技术优点是:不仅可以作为神经介入取栓的通路类产品,而且因具备一定导电性能,可以用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等的电凝治疗。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在一视角下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在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使用场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软合金芯丝体120、套设在软合金芯丝体120上的合金弹簧圈130、形成在软合金芯丝体120一端且固定合金弹簧圈130一端的锡焊成型头140、一端与软合金芯丝体120另一端相连接的连接管150、与连接管150另一端相连接的硬合金芯丝体170、以及位于硬合金芯丝体170外侧的疏水涂层200、包覆在软合金芯丝体120外侧且至少部分包覆合金弹簧圈130的软胶层160、以及位于软胶层160外侧的亲水涂层210。微导丝主体包括软合金芯丝体120和硬合金芯丝体170,二者通过镍钛合金的连接管150连接,该连接优选为胶水粘接,将软合金芯丝体120后端和硬合金芯丝体170前端分别通过胶水与连接管150以粘接方式牢固连接,胶水优选为医用级胶水,也可以是瞬干胶、AB胶、紫外固化胶等。通过胶水粘接方式连接,保证了微导丝的柔韧度和扭控性。
[0016]软合金芯丝体120为含钛合金,优选为镍钛合金;软合金芯丝体120具有径向连续渐变结构,前段具有截面渐变结构,最前端截面类似矩形,其后过渡到圆截面。圆截面段具有径向渐变结构,形成一定锥度。软合金芯丝体120分为塑形段、过渡段和支撑段,塑形段前端为细芯经压扁而成的近似矩形截面,长宽尺寸为0.02~0.10mm,后段为圆锥渐变,外径0.04~0.22mm,总长度800~1100mm;过渡段也是锥形渐变,外径0.15~0.30,长度40~60mm;支撑部圆柱状,外径为0.22~0.38mm,长度为600~700mm;硬合金芯丝体170整体呈圆柱形式,前后两端有渐变过渡锥面,外径0.30~0.38mm,长度为1900~2200mm;由此进行如此组合可以更好的传递推送力及扭矩。
[0017]合金弹簧圈130为在X射线照射下不被穿透且可显影的含铂合金,优选为铂钨合金;硬合金芯丝体170为含钢材料,优选为医用级不锈钢材料;连接管150优选为镍钛合金,软胶层160为热塑性聚氨酯。合金弹簧圈130的外径为优选为0.24~0.30mm,线径优选为0.01~0.09mm。合金弹簧圈130后端穿入软胶层160内,形成一重叠区域,软胶层160经热敷再次成
型后紧密包覆住铂钨合金弹簧圈1后端。软胶层160外表面涂覆亲水涂层210,有利于减小血管内穿行阻力。微导丝10的长度优选为1.8~3.2m,外径为0.2

0.4mm。合金弹簧圈130一端通过锡焊或医用导电胶水与软合金芯丝体120固定,并形成半球形头端;而合金弹簧圈130另一端被热塑性聚氨酯材料(TPU)包覆后固定于软合金芯丝体120,软胶层160外表面涂覆亲水涂层210。软合金芯丝体120后段以及硬合金芯丝体170除尾端的外表面均涂覆疏水涂层200,疏水涂层200优选为聚四氟乙烯高分子材料涂层。亲水涂层210使得软合金芯丝体120外表面在血液、水或其他溶液中具有很好的润滑效果。疏水涂层200使得硬合金芯丝体170具有很小的滑动摩擦系数。软胶层160包覆软合金芯丝体120由此在X光下也可显影,硬度适中,同时保持一定的柔韧性,也利于保持微导丝的操控性。
[0018]如图4

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电凝治疗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包括直流电源13、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穿刺针17、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软合金芯丝体(120)、套设在软合金芯丝体(120)上的合金弹簧圈(130)、形成在软合金芯丝体(120)一端且固定合金弹簧圈(130)一端的锡焊成型头(140)、包覆在软合金芯丝体(120)外侧且至少部分包覆合金弹簧圈(130)的软胶层(160)、以及位于软胶层(160)外侧的亲水涂层(2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与软合金芯丝体(120)另一端相连接的连接管(150)、与连接管(150)另一端相连接的硬合金芯丝体(170)、以及位于硬合金芯丝体(170)外侧的疏水涂层(20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弹簧圈(130)为在X射线照射下不被穿透且可显影的含铂合金,所述软合金芯丝体(120)为含钛合金,所述硬合金芯丝体(170)为含钢材料,所述连接管(150)为镍钛合金,所述软胶层(160)为热塑性聚氨酯。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弹簧圈(130)的外径为0.24~0.30mm,线径为0.01~0.09m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用于电凝治疗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其长度为1.8~3.2m,外径为0.2

0.4mm。6.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龙杨艺茗
申请(专利权)人:万漉医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