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用握把及钓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3672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能够抑制握持力降低,且通过减少零件数而提高组装的作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钓竿用握把及钓竿,所述钓竿用握把是设置于形成为细长棒状的钓竿主体(11)的后端部的握把(2),且具有:主体部(3),其形成为规定壁厚的筒状,且嵌合于钓竿主体(11)的后端部的形成为筒状的芯材(11a)的外侧;和尾塞部(4),其堵塞主体部(3)的后端开口;主体部(3)与尾塞部(4)一体地形成,在构成主体部(3)的周壁,遍及整个握把轴向而形成有空隙部(3c)。整个握把轴向而形成有空隙部(3c)。整个握把轴向而形成有空隙部(3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钓竿用握把及钓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钓竿用握把及钓竿。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钓竿中,例如作为手竿的握把部,已知有由芯、多个尾塞、编结绳构成的握把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技术介绍
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570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在以往的钓竿用握把中,存在由于零件数较多而使组装费时费工,作业性降低的问题。
[0008]另外,在以往的钓竿用握把的情况下,利用编结绳的凹凸或涂料的弹力来确保握持力,因长期使用使得这些凹凸或涂料磨损,因而握持力降低,所以在该方面尚存在改善余地。
[0009]本专利技术是考虑此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握持力降低且通过减少零件数而提高组装的作业性的钓竿用握把及钓竿。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1)本专利技术的钓竿用握把的特征在于,其是设置于形成为细长棒状的钓竿主体的后端部的钓竿用握把,且具有:主体部,其形成为规定壁厚的筒状,且嵌合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后端部的形成为筒状的芯材的外侧;和尾塞部,其堵塞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开口,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尾塞部一体地形成,在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周壁,遍及整个握把轴向而形成有空隙部。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钓竿用握把,由于中空且呈筒状的主体部与尾塞部一体化,因此能够使用例如3D打印机来成形。因此,能够减少像由多个零件构成的以往的情形一样的组装所花费的工夫与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0013]另外,由于在构成主体部的周壁形成有空隙部,因此获得具有弹性的握持感,并且主体部由于握力而弹性地变形,因而能够持久地确保规定的握持力。
[0014](2)也可以为如下特征,即,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的多孔形状部。
[0015]在该情况下,在垂钓者握住握把时,手掌肉陷入至形成于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多孔形状部的凹部,因此能够通过调整该陷入程度而确保握持力。
[0016](3)也可以为如下特征,即,所述主体部具有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空隙部形成于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内周壁之间,所述多孔形状部为向所述外周壁的壁厚方向凹陷的多个切
口凹部。
[0017]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主体部的表面侧的外周壁形成有多个切口凹部,因此手掌肉较浅地陷入这些切口凹部,故,带来柔软的握持感。进而,由于仅在主体部的外周壁形成有多孔形状部(切口凹部),因此能够抵抗握持时的压缩力,从而能够维持握持力。
[0018](4)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具有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空隙部形成于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内周壁之间,所述多孔形状部为在所述外周壁的壁厚方向贯通的多个切口孔。
[0019]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主体部的表面侧的外周壁形成有多个切口孔,因此手掌肉较深地陷入这些切口孔,故,带来牢固的握持感。进而,由于仅在主体部的外周壁形成有多孔形状部(切口孔),因此能够抵抗握持时的压缩力,从而能够维持握持力。
[0020](5)也可以为如下特征,即,所述主体部具有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空隙部形成于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内周壁之间,所述多孔形状部为在所述外周壁的壁厚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所述外周壁形成有格子部,该格子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及握把轴向延伸且以格子状排列,所述多个贯通孔由所述格子部形成。
[0021]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主体部的外周壁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因此手掌肉较深地陷入这些贯通孔,故,带来牢固的握持感。进而,由于在整个主体部形成有多孔形状部(贯通孔),因此能够抵抗握持时的压缩力,从而能够维持握持力。而且,由于主体部利用格子部形成为格子状,因此成为能够耐受组装时使握把嵌合于钓竿的芯材时所产生的弯曲的形状。
[0022](6)也可以为如下特征,即,所述尾塞部以使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壁与内周壁各自的后端部彼此接合且连续地连接于所述外周壁的方式形成。
[0023]在该情况下,由于主体部的外周壁与内周壁在各自的后端部通过尾塞部而一体地接合,因此能够提高成为双层构造的主体部的后端侧的强度。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尾塞部将外周壁与内周壁的后端部分接合,因此不需要作为接合部的其他部位,能够简化钓竿用握把整体的结构,从而能够谋求组装作业的高效化。
[0024](7)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设置有被覆部,该被覆部以覆盖在主体部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该主体部,且规定该钓竿用握把的规定外形,通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被覆部而形成为双层构造。
[0025]在该情况下,由于被覆部也可以与主体部一体化地形成,因此能够谋求钓竿用握把的组装作业的高效化。
[0026](8)本专利技术的钓竿的特征在于,其是将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用握把设置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后端部的钓竿,且使一体地设置有所述尾塞部的筒状的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后端部的所述芯材的外侧。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钓竿,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发挥上述(1)至(7)中所记载的作用效果的钓竿。
[0028]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钓竿用握把及钓竿,能够抑制握持力降低,且通过减少零件数而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从倾斜竿梢侧观察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握把的钓竿的结构的立体
图;
[0031]图2是从倾斜竿尾侧观察图1所示的握把的立体图;
[0032]图3是图1所示的握把的侧视图;
[0033]图4是图1所示的A-A线剖面立体图,且是将握把对切的图;
[0034]图5是图3所示的B-B线剖视图,且是将握把对切的图;
[0035]图6是从倾斜竿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握把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6]图7是图6所示的握把的侧视图;
[0037]图8是图6所示的C-C线剖面立体图,且是将握把对切的图;
[0038]图9是图7所示的D-D线剖视图,且是将握把对切的图;
[0039]图10是从倾斜竿梢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握把结构的立体图;
[0040]图11是图10所示的E-E线剖面立体图,且是将握把对切的图;
[0041]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握把结构的剖视图,且是与图5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钓竿用握把及钓竿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手竿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存在为了将各结构部件设置为能够目视确认的大小而根据需要将各结构部件的缩小比例适当变更的情况。
[0043](第一实施方式)
[004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竿1构成为,在形成为细长棒状的钓竿主体11的后端部(参照图4及图5)具备握把2(钓竿用握把)。
[0045]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钓竿1的长度方向将前端侧设为竿梢,将手持侧设为竿尾,将自竿梢至竿尾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竿用握把,其是设置于形成为细长棒状的钓竿主体的后端部的钓竿用握把,且具有:主体部,其形成为规定壁厚的筒状,且嵌合在所述钓竿主体的后端部的形成为筒状的芯材的外侧;和尾塞部,其堵塞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开口;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尾塞部一体地形成,在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周壁,遍及整个握把轴向而形成有空隙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用握把,其中,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的多孔形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竿用握把,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空隙部形成于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内周壁之间,所述多孔形状部为向所述外周壁的壁厚方向凹陷的多个切口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竿用握把,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空隙部形成于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内周壁之间,所述多孔形状部为在所述外周壁的壁厚方向贯通的多个切口孔。5.根据权利要求2的钓竿用握把,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田雄贵徳山雄己菅沼信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