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3045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包括湿度传感器、能见度传感器、前后雾灯组件和车身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的空气湿度情况,通过湿度的检测判断雾气的浓度高低,所述能见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天气的能见度信息,所述前后雾灯组件可以进行不同光照模式的调节,所述光照模式分为强光照射、中强光照射以及弱光照射,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分别与湿度传感器、能见度传感器和前后雾灯组件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汽车在转弯或者是上下坡时,后方视野存在一定的盲区,非常容易发生侧面碰撞事故的问题。侧面碰撞事故的问题。侧面碰撞事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前后雾灯
,具体为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大雨中行车,能见度较差,很多驾驶员没有打开前雾灯和后雾灯的习惯,前雾灯不打开会导致前方视线受影响,后雾灯不打开会导致后方车辆不能及时注意到前方车辆,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风险。
[0003]现有方案雨雾天气等能见度较差情况下,为提高前方视野能见度,驾驶员需要手动打开前雾灯开关,从而点亮前雾灯,为提醒后车司机注意前方己车,需要驾驶员手动打开后雾灯开关,点亮后雾灯,从而达到提醒后方车辆驾驶员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解决了目前汽车在转弯或者是上下坡时,后方视野存在一定的盲区,非常容易发生侧面碰撞事故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包括湿度传感器、能见度传感器、前后雾灯组件和车身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的空气湿度情况,通过湿度的检测判断雾气的浓度高低,所述能见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天气的能见度信息,所述前后雾灯组件可以进行不同光照模式的调节,所述光照模式分为强光照射、中强光照射以及弱光照射,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分别与湿度传感器、能见度传感器和前后雾灯组件电性连接。
[0007]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雨刮感应器,所述雨刮感应器用于感应雨刮的开启情况,所述雨刮感应器与车身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内输有能见度判断信息,所述能见度判断信息分为高能见度、中能见度以及低能见度,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能见度判定为高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控制前后雾灯组件启动弱光照射模式;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能见度判定为中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控制前后雾灯组件启动中强光照射模式;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能见度判定为低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控制前后雾灯组件启动强光照射模式。
[0009]优选的,所述前后雾灯组件上还安装有手动控制开关,所述手动控制开关可以控制前后雾灯的开启以及光照模式的调节。
[0010]优选的,所述前后雾灯组件上还安装有光学传感器,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雾灯发送的光照强度信息,该检测雾灯发送的光照强度信息通过显示装置显示,该显示装置安装在整车仪表盘上。
[0011]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为仪表盘上的指示灯。
[0012]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步骤如
下:
[0013]步骤一,车辆在启动运行后,所述湿度传感器和雨刮感应器开始工作,当湿度传感器感应当前车辆行驶的地方雾气浓度正常且雨刮感应器未感应出雨刮工作,此时前后雾灯不工作;当湿度传感器感应雾气浓度较高或者雨刮感应器感应雨刮开启工作时,则进行步骤二;
[0014]步骤二,此时能见度感应器和光学传感器开始工作,能见度感应器采集整车位置的能见度信息,并将该信息反馈给车身控制模块,车身控制模块通过信息的比对判断能见度处于高能见度、中能见度还是低能见度情况,并将判断后的信息指令发送给前后雾灯组件,使前后雾灯开启并发出相应模式的灯光;当湿度传感器感应当前车辆行驶的地方雾气浓度正常但雨刮感应器感应雨刮开启工作时,此时车身控制模块控制前后雾灯开启工作,并将灯光模式调整为弱光照射模式;
[0015]当前后雾灯开启的过程中,光学传感器始终开始工作,并将前后雾灯开启的雾灯模式通过仪表盘上的指示灯指示,通过指示灯的亮度来判断当前的前后雾灯的照射模式,用于监督前后雾灯存在照射模式误启的情况;所述前后雾灯组件上安装的手动控制开关,通过该手动控制开关方便根据车辆前后方的车辆具体情况自主调节雾灯光照模式。
[0016]本专利技术前后雾灯系统,通过判断车辆行驶的路段当前的天晴情况来判断前后雾灯是否需要开启,通过湿度传感器感应是否处于有雾的状态,并通过能见度传感器感应该能见度情况,通过能见度来选择相应灯光模式,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雾灯选择过亮,影响车辆前后的驾驶员视线,对驾驶员的强光刺激易造成安全事故;该专利技术还设有有雨刮感应器,通过雨刮感应器感应到雨刮开启快档工作时,此时判定为大雨天气,通过开启前后雾灯引起周围车辆注意,避免因大雨天气视线模糊易造成安全事故。该设计行大大的减少了驶过程中的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比例,减少悲剧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前后雾灯控制方法图;
[0019]图中:1、湿度传感器,2、能见度传感器,3、前后雾灯组件,4、车身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包括湿度传感器1、能见度传感器2、前后雾灯组件3和车身控制模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1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的空气湿度情况,通过湿度的检测判断雾气的浓度高低,所述能见度传感器2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天气的能见度信息,所述前后雾灯组件3可以进行不同光照模式的调节,所述光照模式分为强光照射、中强光照射以及弱光照射,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分别与湿度传感器1、能见度传感器2和前后雾灯组件3电性连接。
[0022]该系统还包括雨刮感应器,所述雨刮感应器用于感应雨刮的开启情况,所述雨刮感应器与车身控制模块4电性连接。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内输有能见度判断信息,所述能见度判断信息分为高能见度、中能见度以及低能见度,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能见度判定为高能
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4控制前后雾灯组件3启动弱光照射模式;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能见度判定为中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4控制前后雾灯组件3启动中强光照射模式;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能见度判定为低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4控制前后雾灯组件3启动强光照射模式。所述前后雾灯组件3上还安装有手动控制开关,所述手动控制开关可以控制前后雾灯的开启以及光照模式的调节。所述前后雾灯组件3上还安装有光学传感器,所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雾灯发送的光照强度信息,该检测雾灯发送的光照强度信息通过显示装置显示,该显示装置安装在整车仪表盘上。所述显示装置为仪表盘上的指示灯。
[0023]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24]步骤一,车辆在启动运行后,所述湿度传感器1和雨刮感应器开始工作,当湿度传感器(1)感应当前车辆行驶的地方雾气浓度正常且雨刮感应器未感应出雨刮工作,此时前后雾灯不工作;当湿度传感器1感应雾气浓度较高或者雨刮感应器感应雨刮开启工作时,则进行步骤二;
[0025]步骤二,此时能见度感应器和光学传感器开始工作,能见度感应器采集整车位置的能见度信息,并将该信息反馈给车身控制模块4,车身控制模块4通过信息的比对判断能见度处于高能见度、中能见度还是低能见度情况,并将判断后的信息指令发送给前后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包括湿度传感器(1)、能见度传感器(2)、前后雾灯组件(3)和车身控制模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1)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的空气湿度情况,通过湿度的检测判断雾气的浓度高低,所述能见度传感器(2)用于检测当前位置对应天气的能见度信息,所述前后雾灯组件(3)可以进行不同光照模式的调节,所述光照模式分为强光照射、中强光照射以及弱光照射,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分别与湿度传感器(1)、能见度传感器(2)和前后雾灯组件(3)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雨刮感应器,所述雨刮感应器用于感应雨刮的开启情况,所述雨刮感应器与车身控制模块(4)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内输有能见度判断信息,所述能见度判断信息分为高能见度、中能见度以及低能见度,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能见度判定为高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4)控制前后雾灯组件(3)启动弱光照射模式;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能见度判定为中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4)控制前后雾灯组件(3)启动中强光照射模式;所述车身控制模块(4)能见度判定为低能见度情况时,车身控制模块(4)控制前后雾灯组件(3)启动强光照射模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雾灯组件(3)上还安装有手动控制开关,所述手动控制开关可以控制前后雾灯的开启以及光照模式的调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华刘安策吴玉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