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1882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21
本申请涉及一种救援装置,该装置上的船体边沿具有多个内凹弧形面,船体内部形成有一腔室;该装置上的各螺旋桨装置对应设置在内凹弧形面处,且各螺旋桨装置与船体机械连接;该装置上的旋翼转向装置的输出端与螺旋桨装置传动连接,用于控制螺旋桨装置的转向;供电控制装置设置在船体的腔室内,且供电控制装置与旋翼转向装置电电连接,且供电控制装置还与螺旋桨装置电连接。可以避免海上波浪起伏对救援效率的影响,能够快速飞行至落水人员所在地,实现快速救援,且通过提供船体,能够为落水人员提供更好的休息空间,避免像传统技术中采用救生圈等方式时,由于落水人员体力不支,抓不紧救生圈或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对落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次伤害。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救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救援
,特别是涉及一种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申请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0003]海上救助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海难事故中,针对落水人员救援问题,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到达或接近落水区域之后,投掷救生圈、救生浮具等方法提供救援。其中,通过投掷传统普通救生圈的方法,救援效率和成功率都极低;通过投放遥控救生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救援效率。
[0004]遥控救生圈是一种遥控推进的救生浮具,解决了在人员落水,且救援人员不方便采用直接施救措施时,对落水人员进行快速施救。当发现水中有人出现险情,岸上或救助船上人员可以直接将遥控救生圈抛投到水中,然后操作遥控器将遥控救生围送到落水人员处,让他们抓住或者攀爬到遥控救生圈上,再次操作遥控器将遥控救生圈带到安全区域,完成远程救助任务。
[0005]该遥控救生圈在内河、岸滩、水库、泳场等水面救援场景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救援效率。解决了可视范围内的快速接近、动力返航的问题。
[0006]但遥控救生圈由于是贴近水面航行,通信距离受限,而且因其只能通过遥控操作员肉眼观察救生圈的位置来判断遥控操作,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观察一个小小的救生圈,难度很大,所以遥控救生圈的作用距离和救援范围非常有限,且作用距离受天气环境、海况影响较大。
[0007]在实际的海上救援任务中,往往需要在较大范围内执行救援任务,而且需要快速地到达搜救区域,并尽最快的速度对更大的范围进行搜索,确认落水人员位置,从而实施救援。

技术实现思路

[0008]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中的遥控救生圈在大范围救援任务中救援有效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救援装置。
[000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救援装置,包括:
[0010]船体,船体边沿具有多个内凹弧形面,船体内部形成有一腔室;
[0011]螺旋桨装置,各螺旋桨装置对应设置在内凹弧形面处,且各螺旋桨装置与船体机械连接;
[0012]旋翼转向装置,旋翼转向装置的输出端与螺旋桨装置传动连接,用于控制螺旋桨装置的转向;
[0013]供电控制装置,供电控制装置设置在船体的腔室内,且供电控制装置与旋翼转向装置电电连接,且供电控制装置还与螺旋桨装置电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船体包括:
[0015]船底,船底具有外圆弧形面;
[0016]船板,船板与船底配合形成腔室,供电控制装置靠近外圆弧形面的内表面的曲面顶点设置。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船体的外边沿处设置有护栏。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护栏包括:
[0019]第一护栏,第一护栏设置在设有内凹弧形面的船体边沿处,且第一护栏的高度高于船板所在平面。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护栏还包括:
[0021]第二护栏,第二护栏设置在未设有内凹弧形面的船体边沿处,第二护栏设置的高度低于船板所在平面。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旋桨装置包括:
[0023]涵道式旋翼;
[0024]第一类电机,第一类电机的输出端与涵道式旋翼的螺旋桨机械连接,且第一类电机的输入端与供电控制装置电连接;
[0025]旋翼转向装置包括:
[0026]第二类电机,第二类电机的输入端与供电模块电连接;
[0027]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涵道式旋翼机械连接,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第二类电机的输出端机械连接。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旋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涵道式旋翼的涵道口的防护格栅。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涵道式旋翼为四个,且各涵道式旋翼等间隔设置。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救援装置还包括:
[0031]第一类摄像头,第一类摄像头设置在涵道式旋翼的第一侧的防护格栅上;
[0032]第二类摄像头,第二类摄像头设置在涵道式旋翼的第二侧的防护格栅上;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为对立侧。
[00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救援装置还包括:
[0034]声音报警器,声音报警器与供电控制装置电连接,且声音报警器设置在船板上。
[00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救援装置还包括:
[0036]闪光灯,闪光灯与供电控制装置电连接,闪光灯设置在防护格栅上。
[00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电控制装置包括:
[0038]储能器件;
[0039]配电控制电路,配电控制电路与储能器件连接,且用于为螺旋桨装置和旋翼转向装置提供工作电压。
[00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
[0041]传感器,传感器用于采集储能器件的电量;
[0042]电池管理电路,电池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传感器电连接,且电池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还与储能器件的输入端连接。
[004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可以避免海上波浪起伏对救援效率的影响,能够快速飞行至落水人员所在地,实现
快速救援,且通过提供船体,能够为落水人员提供更好的休息空间,避免像传统技术中采用救生圈等方式时,由于落水人员体力不支,抓不紧救生圈或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对落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通过将船体和提供动力的螺旋桨装置、旋翼转向装置和供电控制装置集成化安装,能够在水面和空中作业。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装置,各螺旋桨装置在旋翼转向装置的驱动下,可以提供不同方向上的推动力,一方面可以在飞行中提供动力,利用高空优势提高搜索能力,扩大海上搜救范围,缩短了到达救援地点的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水中运行时提供动力,一桨多用,节省成本,提高集成化程度,进一步减轻救援装置的整体重量,整体重量的减小可以增加救援装置的续航时间,并提高救援装置的搭载重量,能够实现更远距离的海上救援。本申请提供的救援装置,综合了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快、高空搜索能力强的特点,以及水面无人艇的自主返航、承重能力强的优势。解决了无人机搭载承重能力弱的问题,也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采用的遥控救生圈只能在水面航行、海面搜索能力极弱的问题。利用水面无人艇的自主航行技术,实现水面自主返航。
附图说明
[0044]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救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5]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船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6]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船体的侧视图;
[0047]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船体的俯视图;
[0048]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涵道式旋翼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涵道式旋翼的侧视图;
[0050]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救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1]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救援装置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为了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所述船体边沿具有多个内凹弧形面,所述船体内部形成有一腔室;螺旋桨装置,各所述螺旋桨装置对应设置在所述内凹弧形面处,且各所述螺旋桨装置与所述船体机械连接;旋翼转向装置,所述旋翼转向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旋桨装置传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螺旋桨装置的转向;供电控制装置,所述供电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腔室内,且所述供电控制装置与所述旋翼转向装置电电连接,且所述供电控制装置还与所述螺旋桨装置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包括:船底,所述船底具有外圆弧形面;船板,所述船板与所述船底配合形成所述腔室,所述供电控制装置靠近所述外圆弧形面的内表面的曲面顶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外边沿处设置有护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栏包括:第一护栏,第一护栏设置在设有所述内凹弧形面的船体边沿处,且所述第一护栏的高度高于所述船板所在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栏还包括:第二护栏,第二护栏设置在未设有所述内凹弧形面的船体边沿处,所述第二护栏设置的高度低于所述船板所在平面。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装置包括:涵道式旋翼;第一类电机,所述第一类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涵道式旋翼的螺旋桨机械连接,且所述第一类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旋翼转向装置包括:第二类电机,所述第二类电机的输入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顺洪罗东宏李兴宇陈海光崔耀非李国焕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五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