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1591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具体包括:若干石墨烯加热膜组,石墨烯加热膜组间并联拼接,用于电热转换升高屋顶温度;和设置在石墨烯加热模组外的保护装置,保护装置中设置有中空腔体,中空腔体用于固定石墨烯加热膜组,将一定数量的石墨烯电加热膜组呈一字型均匀排列分布,并使用螺丝钉通过保护装置所设置的螺丝圆孔,保护装置将石墨烯加热膜组安装在屋顶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了屋顶融雪装置的自身重量,减轻对屋顶的承重压力;同时自身安装拆卸、导热均匀,便于后期维修、更换;能够有效提高发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费。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属于建筑领域,为新型石墨烯材料发热领域应用,具体涉及基于新型石墨烯材质发热的融雪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钢结构的厂房或别墅,基于其施工周期短、费用低等特点,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这种以钢结构主体的厂房或别墅,面积比较大,且顶棚也大多数采用了金属结构,承重能力较差。现如今冬季下雪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下雪量往往比较大,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危害。鉴于这种现象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屋顶融雪装置应运而生,通过电加热来融化屋顶表面积压的雪,保证屋顶承受的积雪压力在屋顶所能承重的范围之内,以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护。
[0003]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屋顶融雪装置大多数都是采用通过给电线路或电加热管进行供电的方式,或者采用大功率电机加热的方式,给屋顶的积雪提供热量,从而达到融雪的目的。这种方法结果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造成热效率较低、融雪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0004]另外,采用上述方式制成的融雪装置自身体积大、质量较重,对屋顶的承重能力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而且屋顶融雪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不易安装、拆卸,给其后的维修带来一定的困难。
[0005]
技术介绍
部分的内容仅仅是技术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当然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包括:若干石墨烯加热膜组,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间并联拼接,用于电热转换升高屋顶温度;和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加热模组外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中设置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用于固定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所述保护装置将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安装在屋顶表面。
[000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包括石墨烯加热膜层(1)、热反射膜(2)、聚氨酯保温层(3)、防水层(4)、电源导线;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设置于所述热反射膜(2)上方;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一端引出所述电源导线;所述聚氨酯保温层(3)设置于所述热反射膜(2)和屋顶表面之间;所述防水层(4)设置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上方。
[0008]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下壳体(501)和上壳体(502);所述上壳体扣合在下壳体上,共同形成可容纳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的腔体。
[0009]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下壳体(501)包括第一凸沿(5010),形成于下壳体(501)边缘的四周;所述上壳体(502)包括第二凸沿(5020),形成于上壳体(502)边缘的四
周;所述第二凸沿(5020)将所述第一凸沿(5010)的上部紧密包围,使上壳体(502)和下壳体(501)共同构成中空腔体,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组的固定。
[0010]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凸沿(5010)上设置有若干圆形小孔(5011),用于引出所述电源导线;所述下壳体(501)上设置有圆孔(5012),用于将保护装置固定安装于屋顶。
[001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包括PET基材(101)、电极(102)、和石墨烯电加热膜(103);所述电极(102)包括两条汇流条和与汇流条连接的若干内电极,所述内电极从所述汇流条相向延伸形成插指电极;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103)设置于PET基材(101)的表面;所述汇流条设置于所述PET基材(101)表面的两端,并与石墨烯电加热膜(103)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若干内电极覆盖或者局部嵌合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103)的表面;优选地,所述电极102的表面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PET膜。
[001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相邻的内电极之间间距相等,当汇流条通电后,所述相邻内电极之间极性相反。
[001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103)为条状膜片。
[0014]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电源导线包括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组的正极并联接入的正极电源导线(601)和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组的负极并联接入的负极电源导线(602);还包括与所述正极电源导线(601)连接的正极总导线(701),与所述负极电源导线(602)连接的负极总导线(702)。
[001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电源导线引向同一方向;在所述电源导线引出方向上设置有走线盒(8);所述电源导线设置于走线盒(8)内,用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体供电。
[0016]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7]1、利用石墨烯电加热膜自身重量轻的特点,减少了屋顶融雪装置的自身重量,减轻对屋顶的承重压力;
[0018]2、将整体融雪装置细分为若干块,便于装置的安装、拆卸,以及后期的维修、更换;
[0019]3、利用石墨烯电加热膜导电性好、导热均匀等特点,提高发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石墨烯加热膜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石墨烯加热膜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石墨烯加热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
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石墨烯加热膜组,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间并联拼接,用于电热转换升高屋顶温度;和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加热模组外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中设置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用于固定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所述保护装置将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安装在屋顶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组包括石墨烯加热膜层(1)、热反射膜(2)、聚氨酯保温层(3)、防水层(4)、电源导线;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设置于所述热反射膜(2)上方;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一端引出所述电源导线;所述聚氨酯保温层(3)设置于所述热反射膜(2)和屋顶表面之间;所述防水层(4)设置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层(1)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下壳体(501)和上壳体(502);所述上壳体扣合在下壳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501)包括第一凸沿(5010),形成于下壳体(501)边缘的四周;所述上壳体(502)包括第二凸沿(5020),形成于上壳体(502)边缘的四周;所述第二凸沿(5020)将所述第一凸沿(5010)的上部紧密包围,使上壳体(502)和下壳体(501)共同构成中空腔体,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组的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石墨烯发热的屋顶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沿(5010)上设置有若干圆形小孔(5011),用于引出所述电源导线;所述下壳体(501)上设置有圆孔(50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石山潘智军谭化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宇航派蒙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