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浮式再生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9153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LNG浮式再生化装置,其通过丙烷作为中间介质和加水组合用于LNG的气化,其使得丙烷可以循环使用,且采用海水进行热交换,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使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其包括吸入罐、液体泵、气化器、丙烷罐和外围框架,外围框架的内腔内用于流通海水,外围框架的内腔设置有海水进口、海水出口,气化器包括海水入水腔、丙烷循环腔、海水分流腔、LNG二次气化腔、LNG导向过渡腔,丙烷循环腔内设置有海水换热区、LNG换热区,海水换热区内排布有若干根第一海水换热管,LNG换热区内排布有若干根LNG换热管,海水分流腔包括有海水过渡腔、海水出口腔,LNG导向过渡腔包括LNG进口腔、LNG中间过渡腔,LNG二次气化腔内布置有第二海水换热管。二海水换热管。二海水换热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LNG浮式再生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天然气转换装置的
,具体为LNG浮式再生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大型海洋作业船只,需要储存液化天然气作为其能源,在使用时需要将液化天然气再生形成气态天然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液化天然气吸热进行气化,现有的常规技术均需要额外提供热源,且热源需要大量消化、不能循环使用,使得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LNG浮式再生化装置,其通过丙烷作为中间介质和加水组合用于LNG的气化,其使得丙烷可以循环使用,且采用海水进行热交换,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使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0004]LNG浮式再生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吸入罐、液体泵、气化器、丙烷罐和外围框架,所述外围框架的内腔内用于流通海水,所述外围框架的内腔设置有海水进口、海水出口,所述气化器包括海水入水腔、丙烷循环腔、海水分流腔、LNG二次气化腔、LNG导向过渡腔,所述丙烷循环腔内设置有海水换热区、LNG换热区,所述海水换热区内排布有若干根第一海水换热管,所述LNG换热区内排布有若干根LNG换热管,所述海水分流腔包括有海水过渡腔、海水出口腔,所述LNG导向过渡腔包括LNG进口腔、LNG中间过渡腔,所述LNG二次气化腔内布置有第二海水换热管,所述外围框架内的海水进口通过内腔连通至所述海水入水腔,所述第二海水换热管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海水入水腔,所述第二海水换热管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海水过渡腔的入口端,所述海水过渡腔的出口端连接第一海水换热管的入口,所述第一海水换热管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海水出口腔,所述LNG换热管的进口连通至所述LNG进口腔的出口端,所述LNG换人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LNG中间过渡腔的入口端,所述LNG中间过渡腔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LNG二次气化腔的壳程入口,所述LNG二次气化腔的壳程出口具体为NG出口,所述丙烷循环腔的壳体上开设有丙烷进口,所述丙烷罐连接所述丙烷进口;外部存储的LNG通过LNG进口管路连接至所述吸入罐的入口,所述吸入罐的出口连接有所述液体泵的入口,所述液体泵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LNG进口腔的入口端,所述海水出口腔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外围框的连通有海水出口的内腔。
[0005]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06]所述外围框架上还布置有放空口,便于杂质气体的排出;
[0007]所述海水入水腔和海水分流腔之间布置有LNG二次气化腔,确保二次气化的可靠进行;
[0008]所述LNG导向过渡腔、LNG二次气化腔位于所述丙烷循环腔的同侧,所述海水换热区、LNG换热区通过对应的换热管各自成区、没有分隔板,确保丙烷循环腔内的丙烷循环工作;
[0009]所述LNG导向过渡腔靠近所述LNG换热区布置,所述海水分流腔靠近所述海水换热去布置,确保组装快捷方便;
[0010]所述海水换热区位于LNG换热区的下方,所述丙烷进口位于海水换热区所对应的下部壳体位置,确保换热充分有效。
[0011]采用本技术后,整个结构是一个集成主体设备的撬体,是海上FSRU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LNG气化的作用,LNG经LNG进口进入到吸入罐,后经液体泵增压后进入气化器,在内与丙烷、海水换热,转出NG气体;气化器内部工作流程为:液态丙烷在海水换热区内与第一海水换热管换热后生成的气态丙烷进入LNG换热区;LNG在LNG换热区内通过LNG换热管与气态丙烷实现换热后生成NG进入LNG二次气化腔,同时气态丙烷液化后回落到海水换热区实现循环;NG在LNG二次气化腔与第二海水换热管内的海水再次换热,进一步保证出口NG温度,其通过丙烷作为中间介质和加水组合用于LNG的气化,其使得丙烷可以循环使用,且采用海水进行热交换,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使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气化器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0015]吸入罐1、液体泵2、气化器3、丙烷罐4、外围框架5、海水进口6、海水出口7、海水入水腔8、丙烷循环腔9、海水换热区91、LNG换热区92、海水分流腔10、LNG二次气化腔11、LNG导向过渡腔12、第一海水换热管13、LNG换热管14、LNG进口腔15、LNG中间过渡腔16、海水过渡腔17、海水出口腔18、第二海水换热管19、管路20、NG出口21、丙烷进口22、LNG进口管路23、放空口2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LNG浮式再生化装置,见图1和图2:其包括吸入罐1、液体泵2、气化器3、丙烷罐4和外围框架5,外围框架5的内腔内用于流通海水,外围框架5的内腔设置有海水进口6、海水出口7,气化器3包括海水入水腔8、丙烷循环腔9、海水分流腔10、LNG二次气化腔11、LNG导向过渡腔12,丙烷循环腔9内设置有海水换热区91、LNG换热区92,海水换热区91内排布有若干根第一海水换热管13,LNG换热区92内排布有若干根LNG换热管14,LNG导向过渡腔12包括LNG进口腔15、LNG中间过渡腔16,海水分流腔10包括有海水过渡腔17、海水出口腔18,LNG二次气化腔11内布置有第二海水换热管19,外围框架5内的海水进口6通过内腔连通至海水入水腔8,第二海水换热管19的入口端连接海水入水腔8,第二海水换热管19的出口端连接海水过渡腔17的入口端,海水过渡腔17的出口端连接第一海水换热管13的入口,第一海水换热管13的出口连接至海水出口腔18,LNG换热管14的进口连通至LNG进口腔15的出口端,LNG换热管14的出口连通至LNG中间过渡腔16的入口端,LNG中间过渡腔16的出口端通过管路20连接至LNG二次气化腔11的壳程入口,LNG二次气化腔11的壳程出口具体为NG出口21,丙烷循环腔9的壳体上开设有丙烷进口22,丙烷罐4连接丙烷进口22;外部存储的LNG通过LNG进口管路23连接至吸入罐1的入口,吸入罐1的出口连接有液体泵2的入口,液体泵2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至LNG进口腔15的入口端,海水出口腔18通过管路连接至外围框架5的连通海水出
口7的内腔。
[0017]外围框架5上还布置有放空口24,便于杂质气体的排出;
[0018]海水入水腔8和海水分流腔10之间布置有LNG二次气化腔11,确保二次气化的可靠进行;
[0019]LNG导向过渡腔12、LNG二次气化腔11位于丙烷循环腔9的同侧,海水换热区91、LNG换热区92通过对应的换热管各自成区、没有分隔板,确保丙烷循环腔9内的丙烷循环工作;
[0020]LNG导向过渡腔12靠近LNG换热区91布置,海水分流腔10靠近海水换热区92布置,确保组装快捷方便;
[0021]海水换热区92位于LNG换热区91的下方,丙烷进口22位于海水换热区92所对应的下部壳体位置,确保换热充分有效。
[0022]文中英文简称中文解释如下,LNG:液化天然气、NG:天然气。
[0023]其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LNG浮式再生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吸入罐、液体泵、气化器、丙烷罐和外围框架,所述外围框架的内腔内用于流通海水,所述外围框架的内腔设置有海水进口、海水出口,所述气化器包括海水入水腔、丙烷循环腔、海水分流腔、LNG二次气化腔、LNG导向过渡腔,所述丙烷循环腔内设置有海水换热区、LNG换热区,所述海水换热区内排布有若干根第一海水换热管,所述LNG换热区内排布有若干根LNG换热管,所述海水分流腔包括有海水过渡腔、海水出口腔,所述LNG导向过渡腔包括LNG进口腔、LNG中间过渡腔,所述LNG二次气化腔内布置有第二海水换热管,所述外围框架内的海水进口通过内腔连通至所述海水入水腔,所述第二海水换热管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海水入水腔,所述第二海水换热管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海水过渡腔的入口端,所述海水过渡腔的出口端连接第一海水换热管的入口,所述第一海水换热管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海水出口腔,所述LNG换热管的进口连通至所述LNG进口腔的出口端,所述LNG换人管的出口连通至所述LNG中间过渡腔的入口端,所述LNG中间过渡腔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LNG二次气化腔的壳程入口,所述LNG二次气化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斐郑美娟郁龙张宏伟张海岸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圣汇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