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686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包括外撑机构和定圆夹紧机构,外撑机构置于定圆夹紧机构的正上方,且二者通过连接件竖向连接在一起,外撑机构用于压紧薄壁筒体的内壁,定圆夹紧机构用于夹紧薄壁筒体的内壁;外撑机构包括上平台、固定于平台中部的驱动杆以及多个双曲柄摇杆组件,双曲柄摇杆组件一端与驱动杆铰接、另一端与平台表面滑动连接,驱动杆竖向移动时带动多个双曲柄摇杆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定圆夹紧机构包括下平台、固定于下平台上的多个定圆机构、连接相邻的定圆机构的连接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定圆机构包括双外撑杆,驱动机构带动多个定圆机构的双外撑杆的末端朝向或者远离下平台的中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定位组件,适用性广,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工程机械焊接领域在生产中,薄壁锥筒、圆筒等筒体组装大多数不借助任何工装、而采用人工直接操作进行焊接。人工焊接的焊缝导致薄壁筒体同轴度不达标,产品不合格而返修的几率大大的增加,对后续工艺精度保证不了,严重影响装配、焊接作业,而且效率低下,增加企业的成本风险;而且焊接时不借助工具导致随意性太大,工件的规格较多,无法形成批量生产,从而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现在由于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家战略需求、急需对工程机械领域内的生产设备进行革新升级。
[0003]对此,必须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技术革新,既满足生产需求,又节约人工成本、采购成本、维护成本,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成本低廉、适用性强、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产品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的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可以同时适用于薄壁筒体的定位焊接工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克服上述不足之处,实现薄壁筒体的自动适应性装夹和定位,以节约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包括外撑机构和定圆夹紧机构,所述外撑机构置于所述定圆夹紧机构的正上方,且二者通过连接件竖向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撑机构用于压紧薄壁筒体的内壁,所述定圆夹紧机构用于向外撑住薄壁筒体的内壁
[0007]所述外撑机构包括上平台、固定于所述上平台中部的驱动杆以及多个双曲柄摇杆组件,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平台表面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竖向移动时带动多个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0008]所述定圆夹紧机构包括下平台、固定于所述下平台上的多个定圆机构、连接相邻的所述定圆机构的连接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所述定圆机构包括双外撑杆,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多个所述定圆机构的双外撑杆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上平台与多个所述定圆机构的双外撑杆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缺口,多个所述双外撑杆的末端分别从对应的所述缺口处伸出且所述双外撑杆的末端可在所述缺口内转动。
[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上平台设置有多个直线滑块,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包括连杆、外撑夹杆以及滑块座,所述连杆顶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底端与所述外撑夹杆的顶端铰接,所述外撑夹杆的底端与所述滑块座铰接,所述滑块座与所述直线滑块配合实现滑动连接。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驱动杆顶端设置有第一铰链座,所述连杆顶端与所述驱动杆上的第一铰链座铰接。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驱动杆中部设置有第二铰链座,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顶端与所述驱动杆上的第二铰链座铰接,所述加强杆底端与所述滑块座铰接。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外撑夹杆远离所述驱动杆的侧面中部设置有横向的外撑块,所述外撑块与所述外撑夹杆相互垂直。
[00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下平台的表面还设置有多个滑轨,所述定圆机构还包括安装座以及相互啮合的齿条和齿轮,所述齿轮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齿条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所述双外撑杆的首端连接于所述连接轴上,所述齿条沿着所述滑轨移动时带动所述齿轮及连接轴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双外撑杆以所述连接轴为支点摆动。
[00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万向节,所述万向节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定圆机构的连接轴末端连接。
[001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的末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定圆机构的齿条末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推动所述齿条沿着所述滑轨移动。
[001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连接件为竖杆和紧固件,所述竖杆穿过所述下平台和所述上平台,所述竖杆与所述上平台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
[001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双外撑杆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板体和杆体,所述杆体置于两个所述板体之间并连接两个所述板体的一端,两个所述板体的另一端分别套设于所述齿轮两侧的连接轴上。
[001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双外撑杆设置有杆体的一端为末端,所述双外撑杆与所述连接轴连接的一端为首端。
[002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驱动杆包括外壳、内杆和动力件,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周,所述动力件固定于所述上平台的底侧面,所述内杆固定于所述上平台的顶侧面,所述动力件带动所述外壳沿着所述内杆竖向移动。
[002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与每一个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相对的所述上平台的边缘处设置有辅助块。
[002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23]本技术的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包括外撑机构和定圆夹紧机构,其中外撑机构的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当薄壁筒体放置在上平台后,驱动杆向下移动,双曲柄摇杆组件的外径扩大实现水平外撑的收紧状态;通过多个均匀分布在上平台上的双曲柄摇杆机构,保证外撑夹杆均匀外撑,从而对薄壁筒体内壁实现均匀的撑紧。本技术中定圆夹紧机构初始状态时,驱动机构为收紧状态,双外撑杆保持水平;将锥筒放置好后,驱动机构伸缩并带动双外撑杆旋转一定角度,从而使得双外撑杆向外撑住锥筒底部的内壁,通过在下平台表面均匀设置多组定圆夹紧机构,保证多个双外撑杆对锥筒内壁实现均匀外撑,锥筒受力均匀。
[0024]采用本技术的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对圆筒或锥筒进行定位后,既保证了筒体之间的同轴度和精度,同时能够兼容多个规格的圆筒或锥筒产品的定位装夹,提高了焊接
效率,降低了生产风险,为薄壁筒体焊接自动化生产提供了安全和质量保障。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6]图1为本技术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中外撑机构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0027]图2图1的侧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中外撑机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的侧视图;
[0030]图5为本技术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中定圆夹紧机构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0031]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中定圆夹紧机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3]图8为图7的俯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撑机构和定圆夹紧机构,所述外撑机构置于所述定圆夹紧机构的正上方,且二者通过连接件竖向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撑机构用于压紧薄壁筒体的内壁,所述定圆夹紧机构用于向外撑住薄壁筒体的内壁;所述外撑机构包括上平台、固定于所述上平台中部的驱动杆以及多个双曲柄摇杆组件,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平台表面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竖向移动时带动多个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定圆夹紧机构包括下平台、固定于所述下平台上的多个定圆机构、连接相邻的所述定圆机构的连接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所述定圆机构包括双外撑杆,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多个所述定圆机构的双外撑杆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与多个所述定圆机构的双外撑杆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缺口,多个所述双外撑杆的末端分别从对应的所述缺口处伸出且所述双外撑杆的末端可在所述缺口内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设置有多个直线滑块,所述双曲柄摇杆组件包括连杆、外撑夹杆以及滑块座,所述连杆顶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底端与所述外撑夹杆的顶端铰接,所述外撑夹杆的底端与所述滑块座铰接,所述滑块座与所述直线滑块配合实现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壁筒体的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顶端设置有第一铰链座,所述连杆顶端与所述驱动杆上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世鹏陈国利马宝珠李冬保王皓刘贵林欧阳磊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南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