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控转向管柱及线控转向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线控转向管柱及线控转向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线控转向系统是继EPS(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转向系统,具有比EPS操纵稳定性更好的特点,而且它在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不再采用机械连接,彻底摆脱传统转向系统所固有的限制,在给驾驶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0003]相关技术中,由于管柱不能通过机械连接传递力矩和路感,一般需要在转向管柱上安装反馈电机提供转向阻力并模拟路面震动,提供舒适的驾驶操控体验,管柱若需要具备乘员碰撞保护等功能,必须通过附加的溃缩结构去实现,通常溃缩结构会采用摩擦板、拉脱块、撕裂钢带等被动吸能结构,受到轴向压力时通过机械件的摩擦或者变形提供溃缩保护,使得管柱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同时,这种方式的溃缩过程为不可逆状态,一旦发生碰撞溃缩,管柱必须进行更换。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线控转向管柱,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1);套筒电机(2),其安装于所述壳体(1)内;用于与方向盘连接的上芯轴(3),其插设于所述套筒电机(2)中,且所述上芯轴(3)通过第一驱动组件(4)与所述套筒电机(2)连接;当所述套筒电机(2)转动时,所述套筒电机(2)可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驱动所述上芯轴(3)沿所述上芯轴(3)的轴向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包括:滚珠丝杠(41),其与所述上芯轴(3)螺纹连接;第一电磁离合器(42),其包括与所述套筒电机(2)固定的第一主动件(421)和与所述滚珠丝杠(41)固定的第一从动件(422),当所述第一主动件(421)与所述第一从动件(422)吸合时,所述第一从动件(422)可跟随所述第一主动件(421)一同转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电机(2)包括电机转子(21)和套设于所述电机转子(21)外的电机定子(22),所述电机转子(21)与所述第一主动件(421)固定,所述电机定子(22)与所述壳体(1)固定;所述上芯轴(3)插设于所述电机转子(21)中,所述上芯轴(3)与所述电机转子(21)间隙配合,且所述上芯轴(3)与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42)间隙配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转向管柱还包括与所述上芯轴(3)配合的下芯轴(6),所述下芯轴(6)通过第二驱动组件(7)与所述套筒电机(2)连接;当所述套筒电机(2)转动时,所述套筒电机(2)可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组件(7)驱动所述下芯轴(6)转动,同时,所述下芯轴(6)带动所述上芯轴(3)转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芯轴(3)设有内凹槽(31),所述下芯轴(6)插设于所述内凹槽(31)中,且所述上芯轴(3)可相对于所述下芯轴(6)沿轴向移动。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7)包括:行星齿轮减速机构(71),其与所述下芯轴(6)固定;第二电磁离合器(72),其包括与所述套筒电机(2)固定的第二主动件(721)和与所述行星齿轮减速机构(71)固定的第二从动件(722),当所述第二主动件(72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22)吸合时,所述第二从动件(722)可跟随所述第二主动件(721)一同转动。7.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的线控转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采集气囊点火信号、碰撞加速度信号以及线控转向管柱与方向盘配合部位的压力信号;判断所述气囊点火信号、所述碰撞加速度信号和所述压力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文,李世生,陆吴平,刘琦,李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