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小麦赤霉病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赤霉病是小麦最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会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产。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孢菌引起,而禾谷镰孢菌主要侵染麦穗,且侵染过程中会分泌多种镰刀菌烯醇类毒素。麦穗中镰刀菌烯醇类毒素信息是赤霉病研究与防治过程中的病害确诊、传染性能评估以及防治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毒素的在体探测能现场快速获取毒素信息,同时可观测毒素的变化趋势,进而形成便捷高效的反馈机制,为赤霉病研究与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手段,将有效避免由赤霉病引发的小麦减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实验室分析方法仪器庞大、前处理复杂和操作繁复,而免疫与吸收光谱、高光谱等快检方法又面临着环境要求高和检测精度低等问题,都难以实现麦穗毒素的在体探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能够方便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00、构筑纳米探针溶液;S200、对纳米探针溶液进行调整后滴加在受赤霉病侵害的小麦麦穗上;S300、待溶液蒸发后,通过光谱仪采集小麦麦穗表面形成的纳米颗粒阵列薄膜的SERS光谱;S400、将测得的SERS光谱传输至服务器上,并由已建立的解译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光谱对应的毒素含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00中,包括如下步骤:S101、采用多步还原的种子生长法合成金纳米颗粒溶液,合成过程中控制金纳米颗粒的尺寸为60~70nm,金纳米颗粒的浓度为2.6
×
10
‑2mol/L;S102、取一定体积的金纳米颗粒溶液进行离心,离心后取出底部灰色溶胶;向灰色溶胶中加水至初始体积,振荡使其充分分散;S103、重复多次步骤S102后执行下一步;S104、将具备氨基和疏基两种基团结构的探针分子和步骤S103得到的溶液按照1:1的体积混合,水浴加热并旋转搅拌一定时间后获得纳米探针溶液。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02中,离心的转速为6000~8000rpm,振荡时间为1~3分钟;步骤S103中重复执行三次步骤S102;步骤S104中,将体积为2mL、浓度为4mol/L的4
‑
氨基苯硫酚溶液加入到2mL步骤S103中得到的金纳米颗粒溶液中,水浴加热并旋转搅拌的时间为10~15小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00中,纳米探针溶液按如下步骤进行调整:S201、对步骤S104得到的纳米探针溶液进行离心后去除上清液,取出底部灰色溶胶;S202、将步骤S201中得到的灰色溶胶和分析纯乙酸乙酯溶液按照体积比1:1进行混合,并分散一定时间;S203、向步骤S202中得到的混合溶液中添加硝酸溶液,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至4~5即完成纳米探针溶液的调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赤霉病病变小麦穗部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的在体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01中,离心的转速为6000~8000rpm、时间为4~6分钟;步骤S202中,灰色溶胶和乙酸乙酯溶液的体积均为2微升;步骤S203中,硝酸的浓度为2mol/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士状,吕雯冰,汤乐,胡徐进,郑玲,黄林生,赵晋陵,张东彦,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