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缓震的汽车座椅,包括支撑单元、缓震单元和坐垫,缓震单元由支撑单元100支撑,坐垫放在缓震单元上,乘坐人员坐在坐垫上后通过缓震单元进行减震。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装置通过调节组件可以调节弹性件的弹性,乘坐人员可根据自身需要调节,使用时更加灵活。汽车座椅采用新型减震结构,可以达到更加明显的减震效果,增加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增加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增加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缓震的汽车座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特别是一种缓震的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汽车座椅是汽车行业的一个中要组成部分,直接与驾驶员和乘客相关联的部分,汽车座椅的舒适是汽车座椅设计过程的叫关键的因素,现有的汽车座椅都安装有减震装置,以缓解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不舒服。而现有汽车座椅大多无法根据需要调节座椅的弹性,十分不便捷,可能会出现较重的人坐上去以后,在较为颠簸的路面,座椅上下起伏太大,以至给与乘坐人员不好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缓震的汽车座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汽车座椅根据需要调节座椅的弹性。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支撑单元,包括底部支撑、平行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上放的扶手、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和所述扶手的支撑柱、设置于所述扶手尾端的扶手连接管、以及所述扶手连接管滑动配合的靠背支架;以及,缓震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所述底部支撑和扶手之间的承载板、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方的预紧板、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下两侧的弹性件、以及调节所述预紧板上下位置的调节组件。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扶手侧面固定连接的的第一角铁、与所述底部支撑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角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角铁和所述第二角铁转动配合的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螺杆配合的齿轮、水平设置于所述齿轮侧面的蜗杆、与所述蜗杆配合的旋转手柄、以及连接在所述预紧板上并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配合的连接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板的两侧,所述蜗杆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配合的螺纹。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蜗杆穿过所述底部支撑,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蜗杆配合。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件竖直截面为L型,其包括两根分别与所述预紧板固定连接的L型板,以及设置于两个所述L型板中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中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杆配合的螺纹孔。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螺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铁的一端,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铁另一端的第二螺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下半部的带轮,以及连接两个所述带轮的同步带。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角铁包括与所述第一螺杆配合的第一上圆筒,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杆配合的第二上圆筒;所述第二角铁包括与所述第一螺杆配合的第一下圆筒,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杆配合的第二下圆筒。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缓震单元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调节组件配合。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孔,所述靠背支架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靠背支架底端与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穿过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矩形凹槽。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坐垫,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并与所述靠背支架贴合,所述坐垫中部设置有凹陷区。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缓震的汽车座椅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底部支撑为矩形管与槽钢可拆卸连接而成。
[0016]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调节组件可以调节弹性件的弹性,乘坐人员可根据自身需要调节,使用时更加灵活。汽车座椅采用新型减震结构,可以达到更加明显的减震效果,增加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8]图1为实例1中缓震的汽车座椅去掉壳体的结构图。
[0019]图2为实例1中缓震的汽车座椅的缓震单元图。
[0020]图3为实例1中缓震的汽车座椅的调节组件图。
[0021]图4为实例1中缓震的汽车座椅的连接件图。
[0022]图5为实例1中缓震的汽车座椅的连接管-、靠背支架和滑动件图。
[0023]图6为实例1中缓震的汽车座椅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6]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7]实施例1
[0028]参照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缓震的汽车座椅,所述
缓震的汽车座椅包括支撑单元100和缓震单元200,缓震单元200由支撑单元100支撑,坐垫放在缓震单元200上,乘坐人员坐在坐垫上后通过缓震单元200进行减震。
[0029]具体的,支撑单元100包括底部支撑101、平行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101上放的扶手102、连接所述底部支撑101和所述扶手102的支撑柱103、设置于所述扶手102尾端的扶手连接管104、以及所述扶手连接管104滑动配合的靠背支架105,所述底部支撑101为矩形管101a与槽钢101b可拆卸连接而成,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支撑柱103共设置有4个,每一个矩形管101a上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住103,固定方式可为焊接,扶手102设置有两个,平行设置于矩形管101a正上方,其下表面与扶手102上端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为焊接,靠背支架105底端与所述承载板2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04上设置有第一孔104a,所述靠背支架105设置有矩形凹槽105a,通过滑动件106穿过第一孔104a与矩形凹槽105a配合,本实施例中滑动件106采用螺栓,预先将螺母设置中矩形凹槽105a中,安装靠背支架105时直接将螺栓插进第一孔104a并与螺母连接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螺栓和螺母的连接不要太紧,靠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震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单元(100),包括底部支撑(101)、平行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101)上放的扶手(102)、连接所述底部支撑(101)和所述扶手(102)的支撑柱(103)、设置于所述扶手(102)尾端的扶手连接管(104)、以及所述扶手连接管(104)滑动配合的靠背支架(105);以及,缓震单元(200),包括设置于所述所述底部支撑(101)和扶手(102)之间的承载板(201)、设置于所述承载板(201)上方的预紧板(202)、设置于所述承载板(201)上下两侧的弹性件(203)、以及调节所述预紧板(202)上下位置的调节组件(2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04)包括与所述扶手(102)侧面固定连接的的第一角铁(204a)、与所述底部支撑(101)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角铁(204b)、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角铁(204a)和所述第二角铁(204b)转动配合的第一螺杆(204c)、与所述第一螺杆(204c)配合的齿轮(204d)、水平设置于所述齿轮(204d)侧面的蜗杆(204e)、与所述蜗杆(204e)配合的旋转手柄(204f)、以及连接在所述预紧板(202)上并与所述第一螺杆(204c)螺纹配合的连接件(204g);所述调节组件(204)设置于所述承载板(201)的两侧,所述蜗杆(204e)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204d)配合的螺纹(204e-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震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204e)穿过所述底部支撑(101),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蜗杆(204e)配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震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4g)竖直截面为L型,其包括两根分别与所述预紧板(202)固定连接的L型板(204g-1),以及设置于两个所述L型板(204g-1)中间的连接板(204g-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玉春,邬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立至信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