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3459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根据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具有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的调用链路,根据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根据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利用上述发明专利技术,不仅无需对核心系统进行代码改造,降低了工作量,还能够快速定位性能恶化根因所在,有效提升对于系统性能的管控能力,同时减少人工决策的过程,极大缩短了性能问题影响,降低业务运营复杂度,提升业务管理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业务支撑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数量和复杂度不断的增长,为了能够快速有效的处理不断增长的业务,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在基于微服务结构的系统中,业务的实现是通过多个不同功能的服务组合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错综复杂,并存在大量的集成点和接触点,为了保证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能够顺畅的运转,及时找到并修复系统中存在故障问题的服务,提升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的性能,需要分析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的性能。现有的分析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的性能主要是,对基于微服务机构的系统中的各个服务后台进行代码改造,植入探针,获取接口调用量、平均时长、成功率等性能指标,根据各性能指标分析系统的性能。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探针植入涉及对核心系统进行代码改造,工作量大,风险不可控,容易造成告警漏报、误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其中,所述调用链路包括: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其中,所述调用链路包括: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下操作: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其中,所述调用链路包括: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处理器执行以下操作: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其中,所述调用链路包括: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具有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的调用链路,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利用上述专利技术,不仅无需对核心系统进行代码改造,降低了工作量,还能够快速定位性能恶化根因所在,有效提升对于系统性能的管控能力,同时减少人工决策的过程,极大缩短了性能问题影响,降低业务运营复杂度,提升业务管理的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调用链路中数据采集点位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标准类库采集全量数据的代码;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已生成的调用链路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异常值处理前后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装置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微服务结构的系统中的业务实现是通过多个不同功能的服务组合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错综复杂,并存在大量的集成点和接触点,为了保证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能够顺畅的运转,及时找到并修复系统中存在故障问题的服务,提升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的性能,需要分析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的性能。进一步的,由于本说明书实施例需要基于系统在执行业务时所产生的数据才可以对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进行分析,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在分析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的性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的实施方式,具体如下:确定数据采集的点位,在每个数据采集的点位处,通过log4x技术调用标准类库进行全量数据标准化采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微服务结构的系统中,每个服务调用都包括多个span,每一个Span由4个数据采集的点位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包括:/n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n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其中,所述调用链路包括: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n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n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调用链的性能分析方法,包括:
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
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其中,所述调用链路包括: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
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和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对性能进行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采集执行业务请求时所生成的全量数据,具体包括:
确定数据采集的点位;
在每个数据采集的点位处,通过log4x技术调用标准类库进行全量数据标准化采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全量数据,通过调用链生成模型,生成调用链路,具体包括:
对所述全量数据进行有效性校验;
对校验后的全量数据进行过滤;
对过滤后全量数据的进行聚合计算,生成调用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确定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具体包括:
对所述调用链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性能数据进行预处理;
针对调用链路中的每个服务,根据该服务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预处理后的历史性能数据,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确定该服务对应的性能数据基线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包括:Prophet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调用链路内每个服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林熙叶晓龙蒋通通乔柏林林昊竺士杰孟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