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3431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包括区域能源站、新风机组和毛细管末端,区域能源站包括双工况主机、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双工况主机、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新风机组中的表冷器、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毛细管末端的两端口对应与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两端口连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优点,可有效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
技术介绍
在空调领域,现有基于区域能源的空调系统主要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式末端,且其区域能源站不具备储能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因其供回水温差较小,需设置较大的循环不流量和管径,相应地也需要较大的循环泵,增大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2、因不具备储能功能,无法实现电能错峰利用,且耗电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优点,可有效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包括区域能源站、新风机组和毛细管末端,所述区域能源站包括双工况主机、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所述双工况主机、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所述新风机组中的表冷器、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毛细管末端的两端口对应与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两端口连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在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在第一板式换热器和新风机组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上设有第三循环泵。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两端口之间设有旁通管,旁通管上设有电动调节阀。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工作介质为乙二醇,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和第三循环回路中的工作介质为水。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工作介质流向相反;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工作介质流向相反。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中,所述双工况主机和蓄冰槽的输出口温度为4℃,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输出口温度为14℃,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输出口温度为5℃,所述表冷器的输出口温度为10℃,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输出口温度为15℃,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输出口温度为17℃,所述毛细管末端的输出口温度为20℃。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中,所述新风机组中的表冷器串联设有两个。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设置区域能源站、新风机组和毛细管末端,使区域能源站设置双工况主机、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让双工况主机、蓄冰槽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并设置第二板式换热器,让新风机组中的表冷器、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让毛细管末端的两端口对应与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两端口连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由此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本技术使区域能源站设置蓄冰槽,实现了电能错峰利用,通过在用电低谷时将冷能储存在蓄冰槽,而在用电高峰时由蓄冰槽释放冷能,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且可使双工况主机始终运行在高效区,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供冷效果;通过采用毛细管作为末端,并使毛细管末端与第二板式换热器构成第三循环回路,使新风机组与第二板式换热器和第一板式换热器构成第二循环回路,可有效提高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的增大可减小循环水流量和供回水管路的管径,相应地可采用较小泵号的循环泵,有效降低了设备投资和系统能耗。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本技术中所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只是根据附图进行的描述,以便于理解,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请求保护范围进行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区域能源站1、新风机组2和毛细管末端3。使区域能源站1设置双工况主机11、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让双工况主机11、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一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并设置第二板式换热器4,让新风机组2中的表冷器21、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二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让毛细管末端3的两端口对应与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二次侧两端口连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本技术使区域能源站1设置蓄冰槽12,实现了电能错峰利用,通过在用电低谷时将冷能储存在蓄冰槽12,而在用电高峰时由蓄冰槽12释放冷能,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且可使双工况主机11始终运行在高效区,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供冷效果;通过采用毛细管作为末端,并使毛细管末端3与第二板式换热器4构成第三循环回路,使新风机组2与第二板式换热器4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构成第二循环回路,可有效提高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的增大可减小循环水流量和供回水管路的管径,相应地可采用较小泵号的循环泵,有效降低了设备投资和系统能耗。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工作介质为乙二醇,第二循环回路和第三循环回路中的工作介质为水;为保证各循环回路正常运行,第一循环回路在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5,第二循环回路在第一板式换热器13和新风机组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6,第三循环回路上设有第三循环泵7。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新风机组2、毛细管末端3和第二板式换热器4均是设置在用户侧的,设备投资主要是指区域能源站1与用户侧之间的输配系统投资,即第一板式换热器13与新风机组2和第二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管路及循环泵的投资。经实际应用表明,输配系统投资可降低30~50%,输配系统运行成本可节约50~70%。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在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两端口之间设置了旁通管8,并在旁通管8上设置了电动调节阀9。通过设置旁通管8和电动调节阀9可使第二循环回路和第三循环回路在第二板式换热器4中的流量相匹配,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本技术使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工作介质流向相反;使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工作介质流向相反。这种逆流换热方式可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最佳效能,在系统设计时本技术通常使双工况主机11和蓄冰槽12的输出口温度保持在4℃左右,使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一次侧输出口温度保持在14℃左右,使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二次侧输出口温度保持在5℃左右,使表冷器21的输出口温度保持在10℃左右,使第二板式换热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区域能源站(1)、新风机组(2)和毛细管末端(3),所述区域能源站(1)包括双工况主机(11)、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所述双工况主机(11)、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一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4),所述新风机组(2)中的表冷器(21)、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二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毛细管末端(3)的两端口对应与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二次侧两端口连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区域能源站(1)、新风机组(2)和毛细管末端(3),所述区域能源站(1)包括双工况主机(11)、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所述双工况主机(11)、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一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4),所述新风机组(2)中的表冷器(21)、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的二次侧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毛细管末端(3)的两端口对应与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二次侧两端口连接形成第三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在蓄冰槽(1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1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5),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在第一板式换热器(13)和新风机组(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6),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上设有第三循环泵(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区域能源的毛细管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两端口之间设有旁通管(8),旁通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旭日冯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际高建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