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3429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供热供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深孔测定压装置连接,深孔测定压装置通过导管与软水箱连接,软水箱通过导管与全自动热水器连接;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连接,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通过导管与末端循环泵连接;在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与末端循环泵之间并接入空气源热泵机组。在非极寒时段,利用无干扰供热系统为建筑物供暖,降低运行费用;极寒时段,通过这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系统,保证了建筑物的供暖需求。夏季也可空气源热泵系统向建筑物提供冷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原中深层地埋管系统的投资高和单供热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
本技术属于供热供冷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中深层地埋管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入岩,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由于输送管道过长缺乏保温设施,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开采过程中便会损耗一定的热量;地热循环需要大量用水,使用清洁水源进行传热会形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中深层地埋管系统的投资较高,并且只能提供单一热源。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原中深层地埋管系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资价格较低并且同时可以提供冷源的系统。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使总的初投资降价,并且解决了用户夏季制冷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设置有中深层地埋管机组,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深孔测定压装置连接,深孔测定压装置通过导管与软水箱连接,软水箱通过导管与全自动热水器连接;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连接,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通过导管与末端循环泵连接;在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与末端循环泵之间并接入空气源热泵机组。进一步,所述中深层地埋管机组中设置有缓冲箱,缓冲箱通过导管与泵体组连接;泵体组通过进水管与换热结构连接,换热结构通过出水管与泵体组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卡接在固定密封盘中,固定密封盘固定在竖井中。进一步,所述换热结构设置有支架,支架内部固定有折叠换热管。进一步,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通过导管与储液器连接,储液器通过导管与吸热管连接;吸热管通过导管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通过导管与换热器连接。进一步,所述储液器中输出端设置有过滤器和节流器。进一步,所述全自动热水器设置有加热水器壳体,加热水器壳体内部盘绕有加热管,加热管设置有冷却水进水口和热水出水口;加热管下端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与进线管连接,并在加热水器壳体下端设置有冷却水进水口,加热水器壳体内部固定有温度传感器。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1)本技术系统在非极寒时段,利用中深层地埋管系统为建筑物供暖,与传统供暖系统相比大大降低运行费用,极寒时段,通过这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系统,保证了建筑物的供暖需求。夏季也可空气源热泵系统向建筑物提供冷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原中深层地埋管系统的投资高和单供热的弊端。(2)本技术中泵体组将缓冲箱中的冷水抽取到换热结构中,换热结构与干岩层中的热能进行热交换;同时本技术在竖井中设置有固定密封盘,用以对竖井进行密封。(3)本技术中换热结构设置有支架,支架内部固定有折叠换热管,增加受热的面积。(4)本技术中空气源热泵机组以空气中的能量作为主要动力,通过少量电能驱动压缩机运转,实现能量的转移,将能量并入中深层地埋管系统中,最后通过末端循环泵将能量输送到用户,达到极寒季节供暖能量的需求。(5)本技术中储液器中输出端设置有过滤器和节流器,用以对空气源热泵机组中的循环介质水进行过滤和调节。(6)本技术中热水器壳体内部盘绕有加热管,加热管设置有冷却水进水口和热水出水口,加热管下端设置有加热器;同时在加水器壳体内部固定有温度监测装置,实现全自动热水器进行加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深层地埋管机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结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热水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中深层地埋管机组;2、末端循环泵;3、全自动热水器;4、软水箱;5、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6、深孔测定压装置;7、空气源热泵机组;8、缓冲箱;9、泵体组;10、出水管;11、进水管;12、固定密封盘;13、换热结构;14、支架;15、折叠换热管;16、换热器;17、储液器;18、吸热管;19、压缩机;20、加热水器壳体;21、冷却水进水口;22、空气进气孔;23、进线管;24、加热管;25、热水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系统中设置有中深层地埋管热量循环采集装置、热量循环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这种系统可通过减少室外钻孔数量大大降低了纯中深层地埋管系统的初投资费用。本技术中中深层地埋管机组1通过导管与深孔测定压装置6连接,深孔测定压装置6通过导管与软水箱4连接,软水箱4通过导管与全自动热水器3连接。中深层地埋管机组1通过导管与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5连接,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5通过导管与末端循环泵2连接,在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5与末端循环泵2之间并接入空气源热泵机组7。如图2-图3所示,为了提取干岩层内部的热能。本技术中深层地埋管机组1中设置有缓冲箱8,缓冲箱8通过导管与泵体组9连接,泵体组9通过进水管11与换热结构13连接,换热结构13通过出水管10与泵体组9连接,进水管11和出水管10卡接在固定密封盘12中,固定密封盘12固定在竖井中。其中,换热结构13设置有支架14,支架14内部固定有折叠换热管15,增加受热的面积。如图4所示,本技术中空气源热泵机组7设置有换热器16,换热器16通过导管与储液器17连接,储液器17通过导管与吸热管18连接;吸热管18通过导管与压缩机19连接,压缩机19通过导管与换热器16连接;其中,储液器17中输出端设置有过滤器和节流器。储液器17将冷却水进入到吸热器18中,吸热器18通过压缩机19进行空气压缩加热,进入到换热器16中进行热交换。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全自动热水器进行加热。本技术中全自动热水器3设置有加热水器壳体20,加热水器壳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设置有:/n中深层地埋管机组;/n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深孔测定压装置连接,深孔测定压装置通过导管与软水箱连接,软水箱通过导管与全自动热水器连接;/n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连接,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通过导管与末端循环泵连接;/n在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与末端循环泵之间并接入空气源热泵机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设置有:
中深层地埋管机组;
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深孔测定压装置连接,深孔测定压装置通过导管与软水箱连接,软水箱通过导管与全自动热水器连接;
中深层地埋管机组通过导管与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连接,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通过导管与末端循环泵连接;
在末端侧定压补水装置与末端循环泵之间并接入空气源热泵机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混合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深层地埋管机组中设置有缓冲箱,缓冲箱通过导管与泵体组连接;
泵体组通过进水管与换热结构连接,换热结构通过出水管与泵体组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卡接在固定密封盘中,固定密封盘固定在竖井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中深层地埋管与空气源热泵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