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俊专利>正文

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75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包括上架体,液压控制部,升降架,下架体,集泥装置,伸缩杆装置,动力装置;所述上架体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前轮架,且上架体的右侧同样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后轮架;所述液压控制部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上架体的横梁上方中间;所述升降架固定连接在液压控制部的液压推杆上方;所述下架体固定连接在升降架的下端;所述集泥装置的轴活动连接在下架体的下滑架中间;所述伸缩杆装置分两处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侧的下架体的外侧;所述动力装置固定连接在下架体的后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比现有的水渠淤泥人工清理方式更便捷,可以将淤泥集中,便于后期的集中运输清除,自动清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
本技术属于污泥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
技术介绍
在城市中道路两侧通常设有水渠,水渠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底部容易沉淀有一层污泥,若不常清理影响正常的排水,通常水渠清理时由于水渠较窄较深,且长度较长,不宜使用工具清理,人力清理工作效率极低且劳动强度较大,清理起来非常的麻烦。现有的比如专利号为CN201720342470.5的中国技术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其基本描述为:该装置包括淤泥清除管、底板、淤泥出口、支撑架、主动力机、动力辊、淤泥净化处理筒、锁定块、从动力机,淤泥清除管一端与从动力机连接,底板设于淤泥净化处理筒下方,淤泥出口设于底板下方,支撑架设于底板下方,主动力机设于淤泥净化处理筒右方,主动力机通过动力辊与淤泥净化处理筒连接,淤泥净化处理筒设于主动力机、从动力机之间,锁定块设于淤泥净化处理筒前方,从动力机设于设于淤泥净化处理筒左方。基于上述专利描述,可以看出,类似上述专利的淤泥处理装置使用时,水渠较窄且较长,淤泥分布在水渠的底部,不便于将淤泥集中,因此不便于清理内部的淤泥。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以解决类似上述专利的淤泥处理装置使用时,水渠较窄且较长,淤泥分布在水渠的底部,不便于将淤泥集中,因此不便于清理内部的淤泥的问题。<br>本技术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包括上架体,液压控制部,升降架,下架体,集泥装置,伸缩杆装置,动力装置;所述上架体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前轮架,且上架体的右侧同样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后轮架;所述液压控制部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上架体的横梁上方中间;所述升降架固定连接在液压控制部的液压推杆上方;所述下架体固定连接在升降架的下端;所述集泥装置的轴活动连接在下架体的下滑架中间;所述伸缩杆装置分两处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侧的下架体的外侧;所述集泥装置的轴两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下齿条的末端;所述动力装置固定连接在下架体的后方。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架的下方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圆柱导杆,且升降架的导杆通过间隙配合活动连接在上架体的横梁上。进一步的,所述下架体包括有上齿条和下滑架,所述下架体倾斜设置在升降架的下端,所述上齿条的下方平行设置连接有下滑架,且下滑架为两平行杆框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集泥装置包括有刮泥瓦和侧齿轮,所述集泥装置的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处侧齿轮,所述刮泥瓦倾斜连接在侧齿轮的轴上。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装置包括有伸缩架和下齿条,所述下齿条滑动连接在伸缩架内,且下齿条的侧面加工有长方体凸条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现有的污泥处理装置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主要体现在:通过集泥装置和下架体的配合,集泥装置在伸缩架的推动下向前或者向后运动,使集泥装置的轴向前运动,侧齿轮在上齿条的影响下使侧齿轮顺时针转动且向斜下方运动,带动刮泥瓦顺时针摆动的同时向斜下方移动,使刮泥瓦的下端始终贴近水渠的底部,且向前铲动,可将水渠底部的淤泥进行向前铲动,便于淤泥的集中,相反的,控制现有的动力装置反向运动,可收回刮泥瓦,再通过液压控制部和升降架的作用,使下架体可进行升降,便于调高下架体后进行移动,通过前轮架和后轮架的作用,使此清理装置可沿水渠的方向向前移动,便于减少搬运次数,提高清理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刮泥瓦向前推动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下架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上架体;2、前轮架;3、后轮架;4、液压控制部;5、升降架;6、下架体;601、上齿条;602、下滑架;7、集泥装置;701、刮泥瓦;702、侧齿轮;8、伸缩杆装置;801、伸缩架;802、下齿条;8021、凸条;9、动力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包括上架体1,液压控制部4,升降架5,下架体6,集泥装置7,伸缩杆装置8,动力装置9;上架体1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前轮架2,且上架体1的右侧同样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后轮架3;液压控制部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上架体1的横梁上方中间;升降架5固定连接在液压控制部4的液压推杆上方,升降架5的下方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圆柱导杆,且升降架5的导杆通过间隙配合活动连接在上架体1的横梁上,此结构的升降架5如图1所示,通过液压控制部4和升降架5的作用,使下架体6可进行升降,便于调高下架体6后进行移动,通过前轮架2和后轮架3的作用,使此清理装置可沿水渠的方向向前移动,便于减少搬运次数,提高清理效率;下架体6固定连接在升降架5的下端;集泥装置7的轴活动连接在下架体6的下滑架602中间;伸缩杆装置8分两处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侧的下架体6的外侧;集泥装置7的轴两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下齿条802的末端;动力装置9固定连接在下架体6的后方。其中,下架体6包括有上齿条601和下滑架602,下架体6倾斜设置在升降架5的下端,上齿条601的下方平行设置连接有下滑架602,且下滑架602为两平行杆框架结构,此结构的下架体6如图4所示,下滑架602起到限制集泥装置7的轴移动方向的作用,上齿条601使集泥装置7的轴向斜下方移动的同时可转动。其中,集泥装置7包括有刮泥瓦701和侧齿轮702,集泥装置7的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处侧齿轮702,刮泥瓦701倾斜连接在侧齿轮702的轴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架体(1),液压控制部(4),升降架(5),下架体(6),集泥装置(7),伸缩杆装置(8),动力装置(9);所述上架体(1)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前轮架(2),且上架体(1)的右侧同样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后轮架(3);所述液压控制部(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上架体(1)的横梁上方中间;所述升降架(5)固定连接在液压控制部(4)的液压推杆上方;所述下架体(6)固定连接在升降架(5)的下端;所述集泥装置(7)的轴活动连接在下架体(6)的下滑架(602)中间;所述伸缩杆装置(8)分两处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侧的下架体(6)的外侧;所述集泥装置(7)的轴两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下齿条(802)的末端;所述动力装置(9)固定连接在下架体(6)的后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架体(1),液压控制部(4),升降架(5),下架体(6),集泥装置(7),伸缩杆装置(8),动力装置(9);所述上架体(1)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前轮架(2),且上架体(1)的右侧同样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后轮架(3);所述液压控制部(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上架体(1)的横梁上方中间;所述升降架(5)固定连接在液压控制部(4)的液压推杆上方;所述下架体(6)固定连接在升降架(5)的下端;所述集泥装置(7)的轴活动连接在下架体(6)的下滑架(602)中间;所述伸缩杆装置(8)分两处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侧的下架体(6)的外侧;所述集泥装置(7)的轴两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下齿条(802)的末端;所述动力装置(9)固定连接在下架体(6)的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污泥处理用自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5)的下方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圆柱导杆,且升降架(5)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
申请(专利权)人:李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