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61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该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路面、支撑底柱、支撑长柱、混凝土挡土桩以及储水槽组合而成,所述混凝土挡土桩、支撑底柱、钢筋混凝土路面、以及支撑长柱依次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与支撑长柱通过锚杆与路基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柱之间通过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上设有储水仓,所述储水仓上设有第二碎石反滤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方案简单,施工难度不大,工程量小,并且可以有效的解决山部地区公路地势险峻容易发生的路面容易受腐蚀,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且该结构的路基经济、稳定且能够长时间保存,解决了在山部地区道路建设及后期维护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公路基排水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在山部地区修建公路,由于地势险峻以及雨水侵蚀,造成陡坡路基挡土墙以及路面具有易腐蚀、结构不稳定等不良因素;同时由于山部地区人员机械难以通行,导致在后期给挡土墙的维护提出了难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经济、稳定且能够长时间保存的陡坡路基挡土墙及路面结构,已解决在山部地区道路建设及后期维护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解决了陡坡路基边坡雨水收集以及排放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该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路面、支撑底柱、支撑长柱、混凝土挡土桩以及储水槽组合而成,所述混凝土挡土桩、支撑底柱、钢筋混凝土路面、以及支撑长柱依次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与支撑长柱通过锚杆与路基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间隔设置,所述混凝土挡土桩之间设置有上坡挡土墙,所述储水槽设置在所述上坡挡土墙的顶部,所述储水槽的中部设有过滤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路面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导管以及第二排水导管,所述第一排水导管设置在距路面底部1/2处,所述第二排水导管设置在路面底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储水槽的表面铺设有第一碎石反滤层。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坡挡土墙的侧沿设有纵向设置的排水渠以及横向设置的植被护坡槽、散水槽以及排水孔,所述植被护坡槽和散水槽均具有4%的排水坡度,所述锚杆在植被护坡槽每隔2m于斜向混凝土挡土桩之间设置,且锚杆嵌入至植被护坡槽内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排水渠通过排水导管与所述储水槽的上部连通,所述排水导管与储水槽上部的连接位置为所述储水槽深度的3/4处,所述排水孔通过排水导管与所储水槽的下部连通。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排水孔置于植被护坡槽上部0.5m处,且采用0.085m×0.1m的方孔,所述排水孔间距为0.1m,所述散水槽表面也设置有所述排水孔,采用0.085mx0.1m的方孔,间距为0.1m,所述排水孔处设置厚度为0.2m的第三碎石反滤层,所述植被护坡槽纵向间隔1m,槽内长、宽为:2m×0.3m,所述散水槽与最底层的植被护坡槽间隔同样为1m。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植被护坡槽和散水槽高度较低一侧均设开口与排水渠7相连,所述植被护坡槽内种植有绿植,采用矩形柱体形状花盆,长、宽、高为:2m×0.3m×0.3m,恰好贴合植被护坡槽。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底柱之间通过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上设有储水仓,所述储水仓上设有第二碎石反滤层。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储水仓为底部支撑,所述储水仓的底部通过第二排水导管与植被护坡槽连接,所述储水仓的上半部通过第一排水导管与排水渠连通。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底部支撑由“人”字型以及“工”字型支撑结构组合而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方案简单,施工难度不大,工程量小,并且可以有效的解决山部地区公路地势险峻容易发生的路面容易受腐蚀,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且该结构的路基经济、稳定且能够长时间保存,解决了在山部地区道路建设及后期维护的难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上坡挡土墙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上坡挡土墙部分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上坡挡土墙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支撑底柱部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支撑底柱部分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储水槽;2-混凝土挡土桩;3-支撑底柱4-钢筋混凝土路面;5-支撑长柱;6-第一碎石反滤层;7-排水渠;8-植被护坡槽;9-散水槽;10-排水孔;11-排水导管;12-底部支撑;13-锚杆;14-第二碎石反滤层;15-支撑梁;16-第一排水导管;17-第二排水导管;18-第三碎石反滤层;19-储水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支撑底柱3、钢筋混凝土路面4和支撑长柱5固定连接,作为整个结构的支撑骨架。混凝土挡土桩2作为上坡土层挡土墙的支撑结构,承担土层的横向压力。植被护坡槽8和散水槽9置于两根混凝土挡土桩2之间,承担土层的竖向压力。相邻支撑底柱3之间铺设第二碎石反滤层14。支撑长柱5作为下坡土层挡土墙的支撑结构,承担土层的横向压力,同样,植被护坡槽8和散水槽9置于两根支撑长柱5之间,承担下坡土层的竖向压力,确保在日常环境中的整体稳定性。实施例二:图2示出了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所述储水槽1置于上坡挡土墙顶部,中部设有过滤结构,可将边坡表层多余水分导入下部储水槽1内。储水槽1底部连通排水导管11,排水导管11沿挡土墙间隔布置,每一排的排水导管11分别与每一层植被护坡槽8处的排水孔10相连。在储水槽1深度3/4处连接排水导管11至排水渠7。钢筋混凝土路面4底部布置第一排水导管16以及第二排水导管17。其中第一排水导管16设置在距路面底部1/2处,第二排水导管17设置在路面底部。锚杆13嵌入挡土墙背部土体内侧至植被护坡槽8和散水槽9内部。实施例三:图3-图4示出了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的上坡挡土墙示意图,所述排水导管11连接排水孔10,锚杆13嵌入挡土墙背部土体内侧至植被护坡槽8和散水槽9内部。所述的排水孔10设置混凝土挡土墙上,置于植被护坡槽8上部0.5m处,且采用0.085mx0.1m的方孔,排水孔10间距为0.1m。所述散水槽9表面也设置排水孔10,采用0.085mx0.1m的方孔,间距为0.1m,排水孔10处设置厚度为0.2m的第三碎石反滤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路面(4)、支撑底柱(3)、支撑长柱(5)、混凝土挡土桩(2)以及储水槽(1)组合而成,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支撑底柱(3)、钢筋混凝土路面(4)、以及支撑长柱(5)依次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与支撑长柱(5)通过锚杆(13)与路基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间隔设置,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之间设置有上坡挡土墙,所述储水槽(1)设置在所述上坡挡土墙的顶部,所述储水槽(1)的中部设有过滤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路面(4)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导管(16)以及第二排水导管(17),所述第一排水导管(16)设置在距路面底部1/2处,所述第二排水导管(17)设置在路面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路面(4)、支撑底柱(3)、支撑长柱(5)、混凝土挡土桩(2)以及储水槽(1)组合而成,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支撑底柱(3)、钢筋混凝土路面(4)、以及支撑长柱(5)依次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与支撑长柱(5)通过锚杆(13)与路基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间隔设置,所述混凝土挡土桩(2)之间设置有上坡挡土墙,所述储水槽(1)设置在所述上坡挡土墙的顶部,所述储水槽(1)的中部设有过滤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路面(4)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导管(16)以及第二排水导管(17),所述第一排水导管(16)设置在距路面底部1/2处,所述第二排水导管(17)设置在路面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槽(1)的表面铺设有第一碎石反滤层(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坡挡土墙的侧沿设有纵向设置的排水渠(7)以及横向设置的植被护坡槽(8)、散水槽(9)以及排水孔(10),所述植被护坡槽(8)和散水槽(9)均具有4%的排水坡度,所述锚杆(13)在植被护坡槽(8)每隔2m于斜向混凝土挡土桩(2)之间设置,且锚杆(13)嵌入至植被护坡槽(8)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陡坡路基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7)通过排水导管(11)与所述储水槽(1)的上部连通,所述排水导管(11)与储水槽(1)上部的连接位置为所述储水槽(1)深度的3/4处,所述排水孔(10)通过排水导管(11)与所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士林李伟翁伟张玉宝范佐银郭小文王成龙郭芳山周子刚贾庆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