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244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包括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污染物排泄渠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和抽油泵,所述抽油泵设于地面,所述抽油泵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所述污染物排泄渠中,污染物排泄渠底面开挖至地下水位以下;修复墙系统包括上部的吸附墙以及连接于吸附墙底面的化学反应墙;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包括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以及与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相连的微生物营养罐。该装置通过排泄渠排泄污染物、反应墙吸附和降解污染物、微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的综合措施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可以实现浓度值大幅下降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属于地下水修复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日益增加。已有的水处理技术方案未涉及石油类污染(密度小于水)的修复,多数为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和抽除。本技术是通过上游污染物排泄渠抽提污染物,结合吸附墙、化学反应墙和微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密度小于水)进行抽除和原位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其通过开挖污染物排泄渠、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结合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来实现修复地下水中的轻质石油类污染物。轻质石油类污染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漂浮于地下水面的,一部分是溶解于地下水中的。漂浮于地下水面的石油类污染物通过污染物排泄渠和吸附墙去除;溶解于地下水中的少量石油类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墙和微生物去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所述污染物排泄渠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和抽油泵,所述抽油泵设于地面,所述抽油泵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所述污染物排泄渠中,污染物排泄渠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1m处;所述修复墙系统包括上部的吸附墙以及连接于吸附墙底面的化学反应墙,所述吸附墙下部设置于含水层中;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包括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以及与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相连的微生物营养罐;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中铺设有微生物培养基,且微生物培养基上培养有微生物和微生物营养液。所述污染物排泄渠的渠道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所述污染物排泄渠渠道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污染物排泄渠渠宽为1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吸附墙顶面延伸至地下水位以上1m处,底面延伸至地下水位以下1m处,所述化学反应墙底面延伸至地下水位以下10m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沿地下水流向的厚度均为0.5m,所述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长度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且所述吸附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微生物营养罐设于地面,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的渠道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渠道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渠宽为1m,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1m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设置在污染羽下游边界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微生物营养罐出口处还安装有流量控制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污染羽上下游范围内,巧妙的进行多种系统结构的设计,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从而使得漂浮于地下水面的石油类污染物和部分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层层处理,达到净化地下水的目的。2、本技术由于设置修复墙系统,目的是为了吸附漂浮于地下水表面的石油类污染物和处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而修复墙系统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用来吸附漂浮于地下水面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浮油吸附墙,下部为用来处理少量溶解在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墙,从而更有效的对污染物进行处理。3、本技术中由于污染物排泄渠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1m处,这样的开挖深度能够最大化的对石油类污染物进行收集。4、本技术中,由于所述吸附墙和化学反应墙长度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且所述吸附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这样能够保证尽可能多的对石油类污染物进行处理。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包气带;2、地下水位;3、含水层;4、地下水流向;5、浮油吸附墙(充分考虑地下水水位变动);6、化学反应墙(氧化墙);7、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8、流量控制阀;9、微生物营养罐;10、污染物排泄渠;11、抽油泵;12第一管线。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包括从污染羽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10系统、修复墙系统、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修复墙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石油类污染物)浮油吸附墙5,上部在包气带1中,下部为化学反应墙6。浮油吸附墙5底面与化学反应墙6顶面连接,使两者组成修复墙系统;修复墙系统设置于污染物排泄渠10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之间,修复墙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吸附墙,吸附墙顶底面分别设置在(当地)地下水位2上下,即吸附墙上部设置在包气带1中,下部设置在含水层3中;吸附墙用来吸附漂浮在地下水面上的石油类污染物;下部为化学反应墙6,其顶面与吸附墙底面相连,化学反应墙6底面延伸至地下水位2以下10m,化学反应墙6用来处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污染物排泄渠10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10和抽油泵11,抽油泵11将污染物排泄渠10中水面上漂浮的石油类污染物抽提出地表,抽油泵11位于地表,其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污染物排泄渠10底部。污染物排泄渠10位于与化学反应墙6相邻的上游侧,首先将地下水面上漂浮的石油类污染物收集并抽提出去。污染物排泄渠10是用来将轻质石油类污染物析出,并用抽油泵11将排泄渠中水面上漂浮的石油类污染物抽提出地表,本实施例中,污染物排泄渠10渠道长度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分布,污染物排泄渠10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本实施例与污染羽宽度设置为相同,污染物排泄渠10宽度设置为1m,污染物排泄渠10底部开挖到地下水水位以下1m处,污染物排泄渠10设置在污染物泄漏点至污染羽中心之间,以便更好的收集石油污染物。进一步说明,修复墙系统设置于污染物排泄渠10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之间,设置修复墙的目的是为了吸附漂浮于地下水表面的石油类污染物和处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修复墙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用来吸附漂浮于地下水面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浮油吸附墙5,浮油吸附墙5顶底面分别设置在地下水位2上下1m处(本实施例当地水位埋深5m),浮油吸附墙5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最大宽度,浮油吸附墙5沿地下水流向4厚度设置为0.5m;本实施例中,浮油吸附墙5长度方向与地下水流向4垂直。下部为用来处理少量溶解在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墙6,顶面与浮油吸附墙5底面相连,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2以下10m处,其长度和厚度均与上部的浮油吸附墙5相同。本实施例中,浮油吸附墙5和化学反应墙6长度方向与地下水流向4垂直分布。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由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n所述污染物排泄渠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10)和抽油泵(11),所述抽油泵(11)设于地面,所述抽油泵(11)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所述污染物排泄渠(10)中,污染物排泄渠(10)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2)以下1m处;/n所述修复墙系统包括上部的吸附墙以及连接于吸附墙底面的化学反应墙(6),所述吸附墙下部设置于含水层(3)中;/n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包括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7)以及与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7)相连的微生物营养罐(9);/n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7)中铺设有微生物培养基,且微生物培养基上培养有微生物和微生物营养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污染羽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污染物排泄渠系统、修复墙系统和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
所述污染物排泄渠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泄渠(10)和抽油泵(11),所述抽油泵(11)设于地面,所述抽油泵(11)通过第一管线连通至所述污染物排泄渠(10)中,污染物排泄渠(10)底面设置在地下水位(2)以下1m处;
所述修复墙系统包括上部的吸附墙以及连接于吸附墙底面的化学反应墙(6),所述吸附墙下部设置于含水层(3)中;
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系统包括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7)以及与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7)相连的微生物营养罐(9);
所述微生物培养及投放渠(7)中铺设有微生物培养基,且微生物培养基上培养有微生物和微生物营养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物排泄渠(10)的渠道方向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所述污染物排泄渠(10)渠道长度大于等于污染羽的最大宽度,污染物排泄渠(10)渠宽为1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伟伟郭治敏刘宏伟任宇泽李珊珊院晓昱
申请(专利权)人: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