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1341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操控扶手本体进行翻转前,利用楔形块将摩擦轮挤压移动使得其与摩擦片错开,而后进行翻转,使得翻转全程不存在摩擦损耗,从而提高了机构的使用寿命;控制杆一方面可以顶撑楔形块使得摩擦轮错开摩擦片便于对扶手本体进行翻转操控,另一方面利用控制杆受到的弹力,配合楔形块以及夹片产生对摩擦片产生拉拽力,在扶手悬停是增强摩擦片与摩擦轮之间的静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饰领域,尤其为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中控悬停扶手一般类似专利号为“201420818657.4”,专利名称为“一种铰链悬停结构及中控台扶手”所披露的技术方案,通常都是在扶手的转轴处利用过盈配合形成摩擦阻力来实现任意位置悬停,相应地,其弊端就是,即便采用润滑油,在扶手打开或者闭合的全程中,处于过盈配合下的摩擦件都时刻存在摩擦损耗,摩擦件会遭遇磨损或者形变,从而使得驻停效果逐渐减弱,而更换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包括中控箱、扶手本体、转轴、控制杆、楔形块、一对摩擦轮以及摩擦片,所述中控箱的后部设置有铰接座,所述转轴固定并且水平设置在扶手本体后部,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中;所述一对摩擦轮可横向移动地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摩擦片的下端经由扭簧弹性铰接在中控箱后部并且摩擦片的内侧面扣合于所述摩擦轮上;所述扶手本体中部纵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控箱、扶手本体、转轴、控制杆、楔形块、一对摩擦轮以及摩擦片,所述中控箱的后部设置有铰接座,所述转轴固定并且水平设置在扶手本体后部,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中;所述一对摩擦轮可横向移动地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摩擦片的下端经由扭簧弹性铰接在中控箱后部并且摩擦片的内侧面扣合于所述摩擦轮上;所述扶手本体中部纵向设置有导向槽孔,所述控制杆弹性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孔中,并且控制杆的前端在弹力的作用下穿出所述导向槽孔从而延伸至所述扶手本体的前端外侧;所述扶手本体的后部纵向设置有与导向槽孔连通的第二槽孔,所述楔形块可纵向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槽孔中,楔形块的前端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任意悬停的中控扶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控箱、扶手本体、转轴、控制杆、楔形块、一对摩擦轮以及摩擦片,所述中控箱的后部设置有铰接座,所述转轴固定并且水平设置在扶手本体后部,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中;所述一对摩擦轮可横向移动地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摩擦片的下端经由扭簧弹性铰接在中控箱后部并且摩擦片的内侧面扣合于所述摩擦轮上;所述扶手本体中部纵向设置有导向槽孔,所述控制杆弹性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孔中,并且控制杆的前端在弹力的作用下穿出所述导向槽孔从而延伸至所述扶手本体的前端外侧;所述扶手本体的后部纵向设置有与导向槽孔连通的第二槽孔,所述楔形块可纵向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槽孔中,楔形块的前端与所述控制杆连接,所述楔形块的后端连接有延伸至导向槽孔外侧的夹片,所述夹片中部纵向设置有长槽孔,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长槽孔中部;所述转轴上设置有位于两个摩擦轮两侧的第一弹簧,所述两个摩擦轮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夹持所述夹片,所述楔形块在控制杆推动下向第二槽孔外侧移动时,所述楔形块的两个斜面在夹片两侧面的引导下克服压缩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胡赢洲陈莱祚胡欣婷
申请(专利权)人:佛吉亚南京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