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46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其中,该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包括:主支撑框架和连接在主支撑框架上的驱动机构和转向机构;主支撑框架上前后对称设置的一对多人坐卧框架;坐卧框架上设置有坐卧区域;多人坐卧框架内侧设置有容置设备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稳定的支撑结构可以有效支撑坐卧区域承载乘客,结构简洁,方便加工制作,主车架为前后对称结构,线控系统硬件更新换代也不受主车架结构的影响,具备互换性,可供多人乘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符合人体工程学,动力电池位置与驱动电机配重,既保证驱动轮有足够的抓地力由保证整车架的稳定性,内部空间充足,易于装配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机器人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本部分向读者介绍可能与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相关的
技术介绍
,相信能够向读者提供有用的背景信息,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理解,本部分的说明是用于上述目的,而并非构成对现有技术的承认。随着当今世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使用性能和舒适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系列的代步工具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成为人们得力的交通工具。目前全球人口老龄化尤为突出,以及特殊残障群体的发展带来老年健康产业及特殊群体产业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如何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健康产业从业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加上,目前现有的多数不能自动移动,使用时需要看护人员推动,然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子女在家照顾老人及患者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人及残疾人很难独自使用轮椅,会造成很多使用上的不方便。例如人们对汽车各种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自动驾驶汽车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的。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现有的电动轮椅等尚不能达到自动驾驶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可以稳定支撑坐卧区域承载乘客。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撑框架和连接在主支撑框架上的驱动机构和转向机构;所述主支撑框架上前后对称设置的一对多人坐卧框架;所述坐卧框架上设置有坐卧区域;所述多人坐卧框架内侧设置有容置设备的空间。可选地,所述主支撑框架包括外围的连接框架和内部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连接有加强梁。可选地,所述多人坐卧框架包括:坐卧支架和连接支架;所述坐卧支架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在所述主支撑框架上;还包括靠背立柱;所述靠背立柱底部倾斜固定在所述坐卧支架上。可选地,还包括:行李舱框架;所述行李舱框架设置在所述坐卧框架外侧;所述行李舱框架的底部与所述坐卧支架底部固接,所述行李舱框架的顶部与所述靠背立柱的顶部固接。可选地,还包括行李框架,所述行李框架围成行李存放区域;所述行李框架的一端固接在所述行李舱框架的外侧。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后桥总成和安装在后桥总成的驱动轮;所述后桥总成通过活动连接的摆臂连接在所述主支撑框架上;所述后桥总成通过马鞍部件连接所述连接摆臂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支撑框架的后端活动连接。可选地,还包括前桥支架,所述前桥支架固定在所述主支撑框架的前端;所述转向机构安装在所述前桥支架上;所述转向轮通过前悬挂总成安装在所述前桥支架上。可选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总成,安装在轮毂轴承上的转向节;转向总成包括:转向电机、转向万向节、转向机和转向拉杆;所述转向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转向万向节一端,所述转向万向节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向机的转矩输入端;所述转向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转向拉杆一端;所述转向拉杆连接转向节;转向电机接收转向指令输出转矩,电机输出的转矩通过转向万向节传输至转向机上,转向机将转矩转换成推拉力通过转向拉杆作用在转向节上带动转动轮转动。可选地,还包括制动系统,所述制动系统还包括:制动电机、制动万向节、制动方向机、所述制动泵和制动油缸,所述制动电机接收制动指令输出转矩,电机输出的转矩通过制动万向节传输至制动方向机上,制动方向机将转矩转换成推力,推动所述制动泵输出油压到制动油路到制动油缸完成制动。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服务机器人,包括外壳和上述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所述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还包括机器人主体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杆机构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和服务机器人,通过稳定的支撑结构可以有效支撑坐卧区域承载乘客,结构简洁,方便加工制作,主车架为前后对称结构,线控系统硬件更新换代也不受主车架结构的影响,具备互换性,可供多人乘坐。本使用新型实施例符合人体工程学,动力电池位置与驱动电机配重,既保证驱动轮有足够的抓地力由保证整车架的稳定性,内部空间充足,易于装配检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主支撑框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坐卧框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坐卧框架和行李舱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后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后桥总成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前桥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前桥支架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转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的前悬挂总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包括:主支撑框架1和连接在主支撑框架1上的驱动机构2和转向机构3;所述主支撑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撑框架和连接在主支撑框架上的驱动机构和转向机构;/n所述主支撑框架上前后对称设置的一对多人坐卧框架;所述坐卧框架上设置有坐卧区域;/n所述多人坐卧框架内侧设置有容置设备的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撑框架和连接在主支撑框架上的驱动机构和转向机构;
所述主支撑框架上前后对称设置的一对多人坐卧框架;所述坐卧框架上设置有坐卧区域;
所述多人坐卧框架内侧设置有容置设备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框架包括外围的连接框架和内部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连接有加强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人坐卧框架包括:
坐卧支架和连接支架;
所述坐卧支架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在所述主支撑框架上;
还包括靠背立柱;
所述靠背立柱底部倾斜固定在所述坐卧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李舱框架;
所述行李舱框架设置在所述坐卧框架外侧;所述行李舱框架的底部与所述坐卧支架底部固接,所述行李舱框架的顶部与所述靠背立柱的顶部固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李框架,所述行李框架围成行李存放区域;
所述行李框架的一端固接在所述行李舱框架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驾驶方舱多人车架,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包括后桥总成和安装在后桥总成的驱动轮;
所述后桥总成通过活动连接的摆臂连接在所述主支撑框架上;
所述后桥总成通过马鞍部件连接所述连接摆臂的第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连接摆臂的第二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章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易来特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