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007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线面加工技术领域的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包括醒面输送框、两组第一输送带组件和两组第二输送带组件,两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两组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也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且第二输送带组件位于第一输送带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向右上方倾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线面生产中的输送衔接,通过弧形过渡板,可将在第一输送带组件上输送的面杆完美的过渡至第二输送带组件上进行输送,输送过程不容易出现卡顿;通过皮带的三角形转动,可带动底部的面杆移动下拉,从而在面条移动时,实现对面条进行拉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面加工
,具体为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
技术介绍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线面是福建福州传统的地方面食。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因福州地方民间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线面生产中,为提升线面的生产效率,需要对绕在两组面杆上的面条进行醒面输送,由于输送距离较长,以及输送角度的变换,需要在两组是输送机构之间进行自动落杆,现有的落杆装置通常是将两组输送机构的头尾部叠加,上下设置,不能实现顺畅的落杆,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落杆装置通常是将两组输送机构的头尾部叠加,上下设置,不能实现顺畅的落杆,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包括醒面输送框、两组第一输送带组件和两组第二输送带组件,两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两组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也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且第二输送带组件位于第一输送带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向右上方倾斜,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和第二输送带组件的输送面上均匀固接有间隔设置的隔块,所述醒面输送框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固接有从第一输送带组件过渡至第二输送带组件的弧形过渡板,所述醒面输送框的顶部后侧固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上安装有两组检测头朝向后侧第一输送带组件的传感器,所述醒面输送框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转动连接有三组转动辊,三组所述转动辊之间套接有皮带,所述醒面输送框的前后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可驱动一组对应侧转动辊转动的电机。优选的,所述皮带套在三组转动辊的长斜边向右下方倾斜,所述皮带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优选的,所述电机通过减速机带动转动辊转动。优选的,所述隔块截面形状为矩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线面生产中的输送衔接,通过弧形过渡板,可将在第一输送带组件上输送的面杆完美的过渡至第二输送带组件上进行输送,输送过程不容易出现卡顿;通过皮带的三角形转动,可带动底部的面杆移动下拉,从而在面条移动时,实现对面条进行拉升。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醒面输送框,2-第一输送带组件,3-第二输送带组件,4-隔块,5-弧形过渡板,6-横板,7-传感器,8-转动辊,9-皮带,10-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技术方案: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包括醒面输送框1、两组第一输送带组件2和两组第二输送带组件3,两组第一输送带组件2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1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两组第二输送带组件3也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1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且第二输送带组件3位于第一输送带组件2的右侧,第二输送带组件3向右上方倾斜,第一输送带组件2和第二输送带组件3的输送面上均匀固接有间隔设置的隔块4,醒面输送框1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固接有从第一输送带组件2过渡至第二输送带组件3的弧形过渡板5,醒面输送框1的顶部后侧固接有横板6,横板6上安装有两组检测头朝向后侧第一输送带组件2的传感器7,醒面输送框1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转动连接有三组转动辊8,三组转动辊8之间套接有皮带9,醒面输送框1的前后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可驱动一组对应侧转动辊8转动的电机10。进一步的,皮带9套在三组转动辊8的长斜边向右下方倾斜,皮带9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避免皮带9带动面条签移动时,产生打滑。进一步的,电机10通过减速机带动转动辊8转动。进一步的,隔块4截面形状为矩形。其中,第一输送带组件2、第二输送带组件3、传感器7和电机10均通过外部控制器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技术为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使用时,将面条缠绕在两根面杆上,再将其放置进醒面输送框1内腔前后两侧的第一输送带组件2上进行输送,当上方的面杆位移至左侧的传感器7下方时,右侧的第二输送带组件3开始转动,当面杆移动至右侧的传感器7下方时,右侧的第二输送带组件3停止转动,等待面杆从第一输送带组件2顺着弧形过渡板5移动至第二输送带组件3上,其中,被第一输送带组件2带动移动的面杆和其上的面条被移动至皮带9处时,两侧皮带9的转动可带动底部的面杆移动下拉,从而在面条移动时,对面条进行拉升。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技术。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包括醒面输送框(1)、两组第一输送带组件(2)和两组第二输送带组件(3),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2)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1)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两组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3)也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1)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且第二输送带组件(3)位于第一输送带组件(2)的右侧,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3)向右上方倾斜,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2)和第二输送带组件(3)的输送面上均匀固接有间隔设置的隔块(4),所述醒面输送框(1)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固接有从第一输送带组件(2)过渡至第二输送带组件(3)的弧形过渡板(5),所述醒面输送框(1)的顶部后侧固接有横板(6),所述横板(6)上安装有两组检测头朝向后侧第一输送带组件(2)的传感器(7),所述醒面输送框(1)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转动连接有三组转动辊(8),三组所述转动辊(8)之间套接有皮带(9),所述醒面输送框(1)的前后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可驱动一组对应侧转动辊(8)转动的电机(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面加工用自动落杆装置,包括醒面输送框(1)、两组第一输送带组件(2)和两组第二输送带组件(3),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2)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1)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两组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3)也分别固定安装在醒面输送框(1)的前内腔后侧壁上,且第二输送带组件(3)位于第一输送带组件(2)的右侧,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3)向右上方倾斜,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2)和第二输送带组件(3)的输送面上均匀固接有间隔设置的隔块(4),所述醒面输送框(1)的内腔前后侧壁上均固接有从第一输送带组件(2)过渡至第二输送带组件(3)的弧形过渡板(5),所述醒面输送框(1)的顶部后侧固接有横板(6),所述横板(6)上安装有两组检测头朝向后侧第一输送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祖梁林伏沌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合利食品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