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886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29
本申请涉及顶管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其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施工不便且防护效果有限,结构稳定性有限的问题;包括对称布设在顶管穿越管廊周边的受力桩和设置在受力桩上的连系梁,还包括支撑梁和传力墙,传力墙上设有梁孔和浆孔,且传力墙与连系梁和受力桩为一体结构,支撑梁安装在传力墙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
本申请涉及顶管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彻底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该技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泛用于城市地下给排水管道、天然气石油管道、通讯电缆等各种管道的非开挖铺设。如此多的管道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现有施工管道下穿或上跨既有管道和建筑物的情况,其中顶管下穿既有管廊就是一种典型的形式。顶管下穿既有管廊常常造成既有管廊沉降过大,威胁运营安全,另外上方管廊的存在,增大了土压力,对下方顶管的施工也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施工难度,严重减缓施工进度。目前常用的穿越防护方法就是预加固地层,加强施工中监控量测,但施工防护效果一般。因此,目前寻求一种施工方便,防护效果好且结构稳固的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施工不便且防护效果有限,结构稳定性有限的问题。本申请提供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包括对称布设在顶管穿越管廊周边的受力桩和设置在受力桩上的连系梁,还包括支撑梁和传力墙,所述传力墙上设有梁孔和浆孔,且传力墙与连系梁和受力桩为一体结构,所述支撑梁安装在传力墙上。优选的,所述连系梁分为纵向连系梁和横向连系梁,纵向连系梁和横向连系梁均设置在受力桩顶部。优选的,所述受力桩为矩形桩且其短边与管廊平行。优选的,所述传力墙设置在沿管廊方向的受力桩之间,并与受力桩长边方向垂直。优选的,所述传力墙为长方形,传力墙底边设有由半圆缺口形成的桥洞形,传力墙上边沿设有多个梁孔,浆孔均匀布设在梁孔侧边和下方。优选的,所述管廊下方设有管廊基础,梁孔处在管廊基础的下方。优选的,所述两侧传力墙之间的梁孔横向钻孔贯通形成贯通孔,两侧传力墙之间的浆孔对称横向不贯通钻孔形成注浆孔。优选的,所述支撑梁由贯通孔中插入钢筋笼并浇筑膨胀混凝土形成。优选的,所述连系梁、传力墙和受力桩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采用受力桩、传力墙以及连系梁的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结构稳固简单,施工方便,有效提升整个穿越防护结构的抗沉降能力。2、本技术通过采用设置梁孔和浆孔的传力墙,其中梁孔和浆孔能提前快速确定贯通孔和注浆孔的位置,有利于准确快速双向钻孔形成贯通孔和注浆孔,便于支撑梁的施工和注浆作业,快速形成支撑体系,减少上方管廊对顶管施工时的土压力,有效防止沉降,利于顶管施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连系梁、受力桩和传力墙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传力墙的示意图;图4是贯通孔与传力墙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前侧左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管廊;2、顶管;3、受力桩;4、横向连系梁;5、支撑梁;6、纵向连系梁;7、传力墙;9、贯通孔;10、管廊基础;11、注浆孔;12、梁孔;13、浆孔;14、半圆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中的实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
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考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包括对称布设在顶管2穿越管廊1周边的受力桩3和设置在受力桩3上的连系梁,还包括支撑梁5和传力墙7,传力墙7上设有梁孔12和浆孔13,且传力墙7与连系梁和受力桩3为一体结构,支撑梁5安装在传力墙7上。具体的,连系梁分为纵向连系梁6和横向连系梁4,纵向连系梁6和横向连系梁4均设置在受力桩3顶部,纵向连系梁6平行于管廊1方向,横向连系梁4垂直于管廊1方向。进一步的,受力桩3为矩形桩且其短边与管廊1平行,受力桩3距离管廊1的最小净距为1倍受力桩3短边长度,受力桩3沿管廊1方向的净距大于等于顶管2直径的3倍。请参照图1-图3,传力墙7设置在沿管廊1方向的受力桩3之间,并与受力桩3长边方向垂直,传力墙7为长方形,传力墙7底边设有由半圆缺口14形成的桥洞形,传力墙7上边沿设有多个梁孔12,浆孔13均匀布设在梁孔12侧边和下方,管廊1下方设有管廊基础10,梁孔12处在管廊基础10的下方。请参照图4、图5,两侧传力墙7之间的梁孔12横向钻孔贯通形成贯通孔9,两侧传力墙7之间的浆孔13对称横向不贯通钻孔形成注浆孔11,后续向注浆孔11内注浆,使其进行固化土体,同时和支撑梁有效结合,增强承载力。优选的,支撑梁5由贯通孔9中插入钢筋笼并浇筑膨胀混凝土形成,支撑梁5用于对管廊1进行支撑,连系梁、传力墙7和受力桩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的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使用时通过采用受力桩、传力墙以及连系梁的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结构稳固简单,施工方便,有效提升整个穿越防护结构的抗沉降能力;同时主要利用原土体当模板进行浇筑,大大减少土方开发和模板用量,经济环保且能高效快速施工;通过采用设置梁孔和浆孔的传力墙,其中梁孔和浆孔能提前快速确定贯通孔和注浆孔的位置,有利于准确快速双向钻孔形成贯通孔和注浆孔,便于支撑梁的施工和注浆作业,快速形成支撑体系,减少上方管廊对顶管施工时的土压力,有效防止沉降,利于顶管施工。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布设在顶管(2)穿越管廊(1)周边的受力桩(3)和设置在受力桩(3)上的连系梁,还包括支撑梁(5)和传力墙(7),所述传力墙(7)上设有梁孔(12)和浆孔(13),且传力墙(7)与连系梁和受力桩(3)为一体结构,所述支撑梁(5)安装在传力墙(7)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布设在顶管(2)穿越管廊(1)周边的受力桩(3)和设置在受力桩(3)上的连系梁,还包括支撑梁(5)和传力墙(7),所述传力墙(7)上设有梁孔(12)和浆孔(13),且传力墙(7)与连系梁和受力桩(3)为一体结构,所述支撑梁(5)安装在传力墙(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系梁分为纵向连系梁(6)和横向连系梁(4),纵向连系梁(6)和横向连系梁(4)均设置在受力桩(3)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桩(3)为矩形桩且其短边与管廊(1)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穿越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墙(7)设置在沿管廊(1)方向的受力桩(3)之间,并与受力桩(3)长边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近距离下穿管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海生赵玲娟张秀灵姬庆文储瑞凌宏义李明张金山崔世民涂崇崇付代浩章惠敏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