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849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护坡,其包括包括人工开挖的土质边坡;所述土质边坡表面上开设有垂直于坡面且往坡内延伸的灌注孔,所述土质边坡表面上设有一层覆盖所述土质边坡的加固层,所述加固层表面设有与所述加固层贴合的种植框架;所述种植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土质边坡延伸方向延伸的横架以及由坡顶延伸至坡底的竖架,所述横架和所述竖架的连接处设有内部空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贯穿所述种植框架至所述灌注孔内,所述种植框架的横架与竖架形成的空格内设有一层由营养土铺设而成的种植层,所述种植层上种植植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稳定边坡且恢复生态环境的作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护坡
本技术涉及边坡防护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护坡。
技术介绍
目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使国内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却形成了大量无法恢复植被的岩土边坡,传统的边坡工程加固措施,大多采用砌石及喷混泥土等灰色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态护坡技术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中。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生态护坡都是直接利用原生土壤,不考虑水文地质条件时,有研究表明浅表植被虽然能稳固表层土,但是其作用范围极其有限,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容易造成土壤的流失以及植被的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此亟需一种生态护坡,该生态护坡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生态护坡,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态护坡,包括人工开挖的土质边坡;所述土质边坡表面上开设有垂直于坡面且往坡内延伸的灌注孔,所述土质边坡表面上设有一层覆盖所述土质边坡的加固层,所述加固层表面设有与所述加固层贴合的种植框架;所述种植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土质边坡延伸方向延伸的横架以及由坡顶延伸至坡底的竖架,所述横架和所述竖架的连接处设有内部空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贯穿所述种植框架至所述灌注孔内,所述支撑杆内与所述灌注孔内均浇筑混凝土,所述种植框架的横架与竖架形成的空格内设有一层由营养土铺设而成的种植层,所述种植层上种植植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生态护坡施工时,在压实好的土质边坡上开设多个灌注孔,灌注孔内固定插接多根支撑杆,支撑杆固定后在土质边坡表面设置一层加固层,在加固层的表面安装种植框架,在安装完成后向支撑杆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填满灌注孔硬化使护坡结构固定,紧接着在种植框架内铺设一层营养土,营养土上种植植物,使得种植植物与营养土均处于种植框架的防护中,从而起到稳定边坡防止营养土流失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土质边坡的坡底设有与地面固定的砌块坡脚,所述砌块坡脚与所述土质边坡相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土质边坡表面承载压力时,压力会顺着坡面向下产生分力,而在坡底设置砌块坡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从而稳固土质边坡。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砌块坡脚底面固定有穿入地面内的插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砌块坡脚受到土质边坡施加的压力时,砌块坡脚的插块固定在地面内,将砌块坡脚受到的压力传导至地面内,提供稳定的支持力,从而可以增大砌块坡脚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土质边坡表面上的泥浆护壁以及埋设于所述泥浆护壁内的钢丝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在土质边坡上固定好位置后,在土质边坡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钢丝网,支撑杆穿过钢丝网的网口,在钢丝网上喷射一层泥浆,泥浆硬化形成泥浆护壁,泥浆护壁对土质边坡提供保护的作用,钢丝网的设置会增加泥浆护壁的韧性,从而起到稳固土质边坡且抗压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架和竖架的连接处开设有插接孔,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插接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种植框架时,通过将种植框架上的插接孔套设在支撑杆上直接安装种植框架整体,不需要再将种植框架一根一根的搭接固定,从而方便种植框架的安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杆为空心圆管,所述支撑杆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位置在所述灌注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灌注孔内插接支撑杆,再向支撑杆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通过第一连通孔流入灌注孔内,混凝土硬化后将支撑杆与灌注孔内部固定胶结,从而使支撑杆固定插接在边坡上。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杆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位置在插接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种植框架安装好后,往支撑杆内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到第二连通孔位置时,会从第二连通孔溢出至插接孔内,直至插接孔被混凝土填满,从而使得种植框架固定安装在坡体上。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在生态护坡施工时,在压实好的土质边坡上开设多个灌注孔,灌注孔内固定插接多根支撑杆,支撑杆固定后在土质边坡表面设置一层加固层,在加固层的表面安装种植框架,在安装完成后向支撑杆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填满灌注孔硬化使护坡结构固定,紧接着在种植框架内铺设一层营养土,营养土上种植植物,使得种植植物与营养土均处于种植框架的防护中,从而起到稳定边坡且恢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当支撑杆在土质边坡上固定好位置后,在土质边坡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钢丝网,支撑杆穿过钢丝网的网口,在钢丝网上喷射一层泥浆,泥浆硬化形成泥浆护壁,泥浆护壁对土质边坡提供保护的作用,钢丝网的设置会增加泥浆护壁的韧性,从而起到稳固土质边坡且抗压的作用;当种植框架安装好后,在灌注孔内插接支撑杆,再向支撑杆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通过第一连通孔流入灌注孔内,混凝土硬化后将支撑杆与灌注孔内部固定胶结,从而使支撑杆固定插接在边坡上。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种植框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土质边坡;11、灌注孔;2、支撑杆;21、第一连通孔;22、第二连通孔;3、加固层;31、泥浆护壁;32、钢丝网;4、种植框架;41、横架;42、竖架;43、插接孔;5、砌块坡脚;51、插块;6、种植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生态护坡,包括土质边坡1、支撑杆2、加固层3、种植框架4以及砌块坡脚5。结合图2所示,土质边坡1为人工开挖的坡体,土质边坡1为倾斜的土坡,且土质边坡1沿水平方向延伸。土质边坡1表面上开设有灌注孔11,灌注孔11截面为圆形,且灌注孔11向坡内延伸,灌注孔11开设有多个,灌注孔11于土质边坡1的坡面上均匀排列,顺着土质边坡1的水平延伸方向和坡顶延伸至坡脚的方向相邻两个灌注孔11圆心的距离为2m。支撑杆2为圆管状,由不锈钢制成,支撑杆2垂直于土质边坡1的坡面设置。支撑杆2一端插入灌注孔11内,另一端伸出土质边坡1的坡面,支撑杆2在灌注孔11内的长度大于支撑杆2伸出坡面的长度,且支撑杆2设有多根。参照图2,加固层3包括泥浆护壁31以及钢丝网32。钢丝网32是由钢丝制成的网状,钢丝网32的网口口径大于支撑杆2的圆面直径,且钢丝网32铺设于土质边坡1的坡面上,使得支撑杆2穿过钢丝网32的网孔。泥浆护壁31由泥浆喷射在土质边坡1的坡面上硬化而成,泥浆护壁31平铺在土质边坡1的坡面上,且使得钢丝网32埋设于泥浆护壁31内并与泥浆护壁31固定。当降雨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护坡,包括人工开挖的土质边坡(1),其特征在于:所述土质边坡(1)表面上开设有垂直于坡面且往坡内延伸的灌注孔(11),所述土质边坡(1)表面上设有一层覆盖所述土质边坡(1)的加固层(3),所述加固层(3)表面设有与所述加固层(3)贴合的种植框架(4);所述种植框架(4)包括沿着所述土质边坡(1)延伸方向延伸的横架(41)以及由坡顶延伸至坡底的竖架(42),所述横架(41)和所述竖架(42)的连接处设有内部空心的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贯穿所述种植框架(4)至所述灌注孔(11)内,所述支撑杆(2)内与所述灌注孔(11)内均浇筑混凝土,所述种植框架(4)的横架(41)与竖架(42)形成的空格内设有一层由营养土铺设而成的种植层(6),所述种植层(6)上种植植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护坡,包括人工开挖的土质边坡(1),其特征在于:所述土质边坡(1)表面上开设有垂直于坡面且往坡内延伸的灌注孔(11),所述土质边坡(1)表面上设有一层覆盖所述土质边坡(1)的加固层(3),所述加固层(3)表面设有与所述加固层(3)贴合的种植框架(4);所述种植框架(4)包括沿着所述土质边坡(1)延伸方向延伸的横架(41)以及由坡顶延伸至坡底的竖架(42),所述横架(41)和所述竖架(42)的连接处设有内部空心的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贯穿所述种植框架(4)至所述灌注孔(11)内,所述支撑杆(2)内与所述灌注孔(11)内均浇筑混凝土,所述种植框架(4)的横架(41)与竖架(42)形成的空格内设有一层由营养土铺设而成的种植层(6),所述种植层(6)上种植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土质边坡(1)的坡底设有与地面固定的砌块坡脚(5),所述砌块坡脚(5)与所述土质边坡(1)相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劼苏克非魏桂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山月园园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