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845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场道面表层应力监测与安全运行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带主体,所述减速带主体的正面边缘处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减速带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包括缓震承载座、缓震固定柱、第一定位齿轮盘、缓震齿轮盘、安装架和第二定位齿轮盘,所述缓震承载座的中间处设置有缓震固定柱,所述缓震固定柱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远离缓震齿轮盘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齿轮盘,所述安装架的上侧安装有固定承载槽座,所述固定承载槽座的内部上侧安装有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通过缓震装置能够对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降解,提高使用寿命和保护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场道面表层应力监测与安全运行
,具体为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规模的快速发展,跑道入侵事故频发成为危害航空安全运行的突出问题。由于跑道外围设有多条联络道以及快滑道,繁杂的跑道构型加大了塔台调控和指挥难度,若两架飞机之间交汇运行时操作不当,极有可能产生跑到入侵风险,甚至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等灾难性事故。当前,机场塔台普遍采用机场地面检测设备(ASDE-X)及机场活动区域安全系统(AMASS)来监测跑道入侵事件,它们均是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飞行员依靠塔台指令和跑道状态灯(RWSL)指示操纵飞机地面滑行。其主要不足在于基于短程窄波束雷达技术对机场通讯存在干扰风险,在雷雨大风条件下错误警报率较高。多数小型机场仍然采用人工观测对讲指挥,塔台管制员通过肉眼观测飞机在跑道上的运动轨迹和所在的位置来防止出现入侵事故,显然技术落后且观测不精确,不能时刻保持警惕状态。近年来,基于激光测距技术和高清CCTV闭路电视监控技术的跑道入侵监测系统陆续研发并投入使用,其主要不足在于清晨和黄昏等微光或弱光环境下监测精度下降,且容易受到雾气和沙尘气候影响。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是一种低能耗、高时效且能动态反映路面应力及温度状况的新型测试装置。当光波穿过光纤光栅传感器内Bragg光栅时,其中部分光波被反射回来形成入射光波,不满足要求的光波则形成透射光波,以此建立光纤折射率相对频移与结构应变关系,构成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利用该特性,可对飞机滑行状态下道面应力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传统测试装置相比,光纤光栅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光波长距离传输损耗小,信号稳定性好。目前,对于混凝土道面应力测量通常做法是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设在混凝土板内部,但其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受到浇筑和振捣设备的机械冲击而发生折断,测点成活率低于50%,且后期维修更换困难成本高昂,而且对于道面日常运行有较大影响,因此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因此需要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带主体,所述减速带主体的正面边缘处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减速带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包括缓震承载座、缓震固定柱、第一定位齿轮盘、缓震齿轮盘、安装架和第二定位齿轮盘,所述缓震承载座的中间处设置有缓震固定柱,所述缓震固定柱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架,所述缓震承载座的内部下侧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齿轮盘,所述缓震固定柱的上侧外壁并且位于安装架的下侧设置有缓震齿轮盘,所述安装架远离缓震齿轮盘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齿轮盘,所述安装架的上侧安装有固定承载槽座,所述固定承载槽座的内部上侧安装有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优选的,所述缓震承载座的内壁开设有齿轮槽。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齿轮盘、第二定位齿轮盘呈交错结构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齿轮盘、第二定位齿轮盘均设置有3个。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齿轮盘与缓震承载座啮合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齿轮盘与缓震齿轮盘啮合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齿轮盘与缓震承载座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齿轮盘与缓震齿轮盘啮合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通过光缆与光纤光栅解调仪和上位计算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第一定位齿轮盘与缓震承载座啮合连接,第一定位齿轮盘与缓震齿轮盘啮合滑动连接,第二定位齿轮盘与缓震承载座啮合连接,第二定位齿轮盘与缓震齿轮盘啮合滑动连接能够使缓震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通过设置的缓震装置能够对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降解,提高使用寿命和保护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部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部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缓震装置结构图。图中:1-减速带主体、2-固定连接孔、3-缓震装置、4-缓震承载座、5-缓震固定柱、6-第一定位齿轮盘、7-缓震齿轮盘、8-安装架、9-第二定位齿轮盘、10-固定承载槽座、11-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带主体1,减速带主体1的正面边缘处开设有固定连接孔2,减速带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缓震装置3,缓震装置3包括缓震承载座4、缓震固定柱5、第一定位齿轮盘6、缓震齿轮盘7、安装架8和第二定位齿轮盘9,缓震承载座4的中间处设置有缓震固定柱5,缓震固定柱5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架8,缓震承载座4的内部下侧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齿轮盘6,缓震固定柱5的上侧外壁并且位于安装架8的下侧设置有缓震齿轮盘7,安装架8远离缓震齿轮盘7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齿轮盘9,安装架8的上侧安装有固定承载槽座10,固定承载槽座10的内部上侧安装有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11。本技术工作流程:使用时,通过固定连接孔2将减速带主体1进行安装连接,通过缓震装置3中的安装架8对固定承载槽座10进行安装,通过固定承载槽座10对光线光栅压力传感器11进行安装,通过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10通过光缆与光纤光栅解调仪和上位计算机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定位齿轮盘6与缓震承载座4啮合连接,第一定位齿轮盘6与缓震齿轮盘7啮合滑动连接,第二定位齿轮盘9与缓震承载座4啮合连接,第二定位齿轮盘9与缓震齿轮盘7啮合滑动连接能够使缓震装置3的结构更加稳定,通过设置的缓震装置3能够对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11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降解,提高使用寿命和保护性能。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带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带主体(1)的正面边缘处开设有固定连接孔(2),所述减速带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缓震装置(3),所述缓震装置(3)包括缓震承载座(4)、缓震固定柱(5)、第一定位齿轮盘(6)、缓震齿轮盘(7)、安装架(8)和第二定位齿轮盘(9),所述缓震承载座(4)的中间处设置有缓震固定柱(5),所述缓震固定柱(5)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架(8),所述缓震承载座(4)的内部下侧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齿轮盘(6),所述缓震固定柱(5)的上侧外壁并且位于安装架(8)的下侧设置有缓震齿轮盘(7),所述安装架(8)远离缓震齿轮盘(7)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齿轮盘(9),所述安装架(8)的上侧安装有固定承载槽座(10),所述固定承载槽座(10)的内部上侧安装有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带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带主体(1)的正面边缘处开设有固定连接孔(2),所述减速带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缓震装置(3),所述缓震装置(3)包括缓震承载座(4)、缓震固定柱(5)、第一定位齿轮盘(6)、缓震齿轮盘(7)、安装架(8)和第二定位齿轮盘(9),所述缓震承载座(4)的中间处设置有缓震固定柱(5),所述缓震固定柱(5)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架(8),所述缓震承载座(4)的内部下侧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齿轮盘(6),所述缓震固定柱(5)的上侧外壁并且位于安装架(8)的下侧设置有缓震齿轮盘(7),所述安装架(8)远离缓震齿轮盘(7)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齿轮盘(9),所述安装架(8)的上侧安装有固定承载槽座(10),所述固定承载槽座(10)的内部上侧安装有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场道面表层智能减速带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刘晋王阳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航智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