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843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属于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限制块、原路面和沥青路本体,两个所述限制块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辅助块,所述限制块和辅助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块,两个所述限制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抗压件,所述限制块和辅助块的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桩杆,所述沥青路本体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混泥碎石颗粒层、沥青混泥土层、沥青基层、粗沥青混凝土、隔水层、玄武岩混凝土层、细沥青混凝土和透水沥青层,限制块便于限制沥青路本体的宽度,防止沥青路本体长期承受重力的挤压,使沥青路本体两侧的宽度发生变化,提高沥青路本体的平整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沥青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沥青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但是现有的沥青路面结构长期受重力的挤压,不仅沥青路面的两侧会出现坍陷现象,且沥青路面两侧的宽度不一致,影响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同时,沥青路面的承重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沥青路面结构长期受重力的挤压,不仅沥青路面的两侧会出现坍陷现象,且沥青路面两侧的宽度不一致,影响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同时,沥青路面的承重能力差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限制块、原路面和沥青路本体,两个所述限制块分别位于沥青路本体的左右两侧,所述沥青路本体和限制块均位于原路面的正上方,两个所述限制块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辅助块,所述限制块和辅助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块,两个所述限制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抗压件,所述限制块和辅助块相对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相对的一侧与加强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限制块和辅助块的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桩杆,多个所述固定桩杆的另一端均贯穿原路面并延伸至原路面的内部,所述沥青路本体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混泥碎石颗粒层、沥青混泥土层、沥青基层、粗沥青混凝土、隔水层、玄武岩混凝土层、细沥青混凝土和透水沥青层。为了防止雨水从沥青路本体与限制块之间的缝隙流入,影响沥青路面的质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优选的,所述沥青路本体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边缘保护层。为了加强沥青路面底部的强度,使沥青路面中部不易断裂,同时,加强沥青路面的承载强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优选的,所述混泥碎石颗粒层、沥青混泥土层与沥青基层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钢筋。为了便于加强粗沥青混凝土与隔水层的连接强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优选的,所述粗沥青混凝土与隔水层之间设置有机硅粘结胶层。为了便于排放雨水,防止雨水聚集到沥青路面两侧,使沥青路面两侧出现塌陷现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优选的,所述加强连接块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排水道,所述排水道的两侧分别与限制块和辅助块固定连接。为了防止行人掉入排水道,同时,防止垃圾进入排水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优选的,所述排水道的上端面设置有槽盖板。为了提高路面的质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优选的,所述隔水层的两侧均贯穿开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排水道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种沥青路面结构,通过在两个限制块相背的一侧均设置辅助块,在限制块与辅助块的之间固定连接加强连接块,进而加强限制块的稳定性能,将两个限制块分别固定在沥青路本体的左右两侧,两个限制块便于限制沥青路本体的宽度,防止沥青路本体长期承受重力的挤压,使沥青路本体两侧的宽度发生变化,影响沥青路本体的平整度,在两个限制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抗压件,多个缓冲抗压件呈拱形状,进一步缓冲沥青路本体中部对限制块的冲击力,使沥青路本体不易变形,在限制块和辅助块的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桩杆,固定桩杆的下端固定在原路面的下方,使限制块与辅助块的稳定性能加强,便于限制块与辅助块保护沥青路本体,在原路面的中部设置隔水层和玄武岩混凝土层,透水沥青层与不透水沥青层相比,透水沥青层的荷载型裂缝少于不透水沥青层,玄武岩混凝土层中含有少量的玄武岩,玄武岩可以吸收透水沥青层的热量,隔水层具有一定防水性能,能够降低雨水进入到沥青路本体的下方,降低雨水对沥青路本体的破坏,提高沥青路本体的使用寿命,同时,粗沥青混凝土、隔水层、细沥青混凝土和玄武岩混凝土层的形状均呈拱形状,使沥青路本体的承重力与支撑力加强,使得整个沥青路面的受力更加均匀;2.该种沥青路面结构,通过在沥青路本体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边缘保护层,边缘保护层进一步加强沥青路本体与限制块的连接强度,保证沥青路本体与限制块之间不会出现缝隙,防止雨水从沥青路本体与限制块之间的缝隙流入,影响沥青路面的质量;3.该种沥青路面结构,通过在混泥碎石颗粒层、沥青混泥土层与沥青基层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钢筋,连接钢筋凝固到混泥碎石颗粒层、沥青混泥土层与沥青基层的中部,进一步加强沥青路面底部的强度,使沥青路面中部不易断裂,同时,加强沥青路面的承载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沥青路本体的剖视图。图中,1、原路面;2、限制块;201、辅助块;202、加强连接块;203、加强筋;204、固定桩杆;205、缓冲抗压件;206、连接钢筋;207、排水道;208、槽盖板;3、沥青路本体;301、混泥碎石颗粒层;302、沥青混泥土层;303、沥青基层;304、粗沥青混凝土;305、隔水层;306、玄武岩混凝土层;307、细沥青混凝土;308、透水沥青层;309、边缘保护层;4、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限制块2、原路面1和沥青路本体3,两个限制块2分别位于沥青路本体3的左右两侧,沥青路本体3和限制块2均位于原路面1的正上方,两个限制块2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辅助块201,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块202,两个限制块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抗压件205,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相对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筋203,多个加强筋203相对的一侧与加强连接块202固定连接,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的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桩杆204,多个固定桩杆204的另一端均贯穿原路面1并延伸至原路面1的内部,沥青路本体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混泥碎石颗粒层301、沥青混泥土层302、沥青基层303、粗沥青混凝土304、隔水层305、玄武岩混凝土层306、细沥青混凝土307和透水沥青层30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限制块(2)、原路面(1)和沥青路本体(3),两个所述限制块(2)分别位于沥青路本体(3)的左右两侧,所述沥青路本体(3)和限制块(2)均位于原路面(1)的正上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制块(2)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辅助块(201),所述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块(202),两个所述限制块(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抗压件(205),所述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相对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筋(203),多个所述加强筋(203)相对的一侧与加强连接块(202)固定连接,所述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的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桩杆(204),多个所述固定桩杆(204)的另一端均贯穿原路面(1)并延伸至原路面(1)的内部,所述沥青路本体(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混泥碎石颗粒层(301)、沥青混泥土层(302)、沥青基层(303)、粗沥青混凝土(304)、隔水层(305)、玄武岩混凝土层(306)、细沥青混凝土(307)和透水沥青层(30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限制块(2)、原路面(1)和沥青路本体(3),两个所述限制块(2)分别位于沥青路本体(3)的左右两侧,所述沥青路本体(3)和限制块(2)均位于原路面(1)的正上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制块(2)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辅助块(201),所述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块(202),两个所述限制块(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抗压件(205),所述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相对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筋(203),多个所述加强筋(203)相对的一侧与加强连接块(202)固定连接,所述限制块(2)和辅助块(201)的下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桩杆(204),多个所述固定桩杆(204)的另一端均贯穿原路面(1)并延伸至原路面(1)的内部,所述沥青路本体(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混泥碎石颗粒层(301)、沥青混泥土层(302)、沥青基层(303)、粗沥青混凝土(304)、隔水层(305)、玄武岩混凝土层(306)、细沥青混凝土(307)和透水沥青层(3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子涛高俊敏石小龙史爱超纪超姚晶晶高建王远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场道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