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底卸式矿车,可以将车厢内的矿石快速且无残留第卸放在卸载站之中。矿车底盘和车厢结构通过铰链旋转轴进行铰接,矿车底盘结构同时作为矿车的车门;矿车车门即底盘上集成有前、后轮轴总成结构,通过后轮轴总成两端集成有双悬挂装置的轴承座,车辆能够平稳的运行,通过后轮轴总成结构中部的装载轮结构支撑车门的开合,矿车在经过卸载站时装载轮沿站内的曲轨进行移动,装载轮沿曲轨移动,矿车车门随着曲轨的形状自动张开和关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卸式矿车
本技术涉及采矿设备
,特别是一种在采矿的输送系统中使用的底卸式矿车。
技术介绍
一些矿山工程项目中,矿石装载通常采用在采矿过程中,将正在被切割或采矿装置从例如地下矿井中的采矿位置开采的矿石材料运输至例如矿井内部或者外部的料场或者通过输送机输送到装载站。目前大型矿山常用的卸载矿车主要为侧卸式矿车和底侧卸式矿车和底卸式矿车,这三种类型的卸载矿车各有不同的特点,根据矿山规模和矿石性质和矿石块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卸载形式。底卸式矿车是大型井下矿山巷道运输作业系统采用的一种运矿专用设备,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矿车集运输与卸矿功能于一体,具有运行平稳、承载能力高、准确的卸载啮合轨迹、坚固耐用、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但现有的矿车在卸载矿石时,矿石流对卸载站内的卸料曲轨形成冲击,易导致卸料曲轨损坏;同时底卸式卸载车结构复杂,其造价成本高,并且存在车斗底部的车门发生漏料的隐患,并且其复杂结构的轮组维护成本较高,性能同样存在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本技术涉及一种矿石材料装载
,特别是涉及一种在采矿的输送系统中使用的采矿的输送系统中使用的底卸式矿车,从而可以高效的控制矿车对所装矿物进行卸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卸式矿车,所述矿车包括:车门、车箱、前车轮轴总成、后车轮轴总成,所述车门作为矿车底盘设置在车箱的下方,所述前、后车轮轴总成设置在矿车底盘之中,所述车门前端与车箱前段底部通过铰链旋转轴进行铰接;所述前、后车轮轴总成分别包括车轴、车轮、轴承座和与轴承座相连接的悬挂装置;所述后轮轴总成在车轴中部具有卸载轮。其中,所述轴承座设置在车轴的两端,所述两个所述车轮分别沿车轴设置在两端轴承座的内侧,所述卸载轮设置在后车轴的中部;每个轴承座的前后两个侧壁上分别固定有一个悬挂装置。其中,所述悬挂装置为人字形多层金属复合橡胶层,具体包括自顶部至下部依次交替分布的四层人字形金属结构和三层人字形橡胶层,底部人字形金属层背面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轴承座侧壁进行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底盘结构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前车轮轴总成容置仓和后轮轴总成容置仓。其中:轴承座套在轴承外壳上,轴承座底面由车轮托板支撑,车轮托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的所述容置仓上,所述前、后车轮轴总成容置仓的侧壁上具有对应于轮轴总成悬挂装置的支撑部。其中,所述车厢包括侧壁和前后端板,所述车厢侧壁内壁上设置有一组间隔设置的立筋板,车厢前后端板外侧设置有纵向和横向组合加固筋板,所述车厢侧壁的外部的下部具有拖轮支撑翼板结构。其中,所述车门顶面靠近后端板的边缘设置有对中导向槽,所述车箱后端板底部与对中导向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对中凸起部。其中,所述对中导向槽截面为W形凹槽,所述对中凸起部为对应形状的W形凸起结构,在车门关闭的过程中,利用对中导向槽和对中凸起部的配合进行导向。其中,所述铰链旋转轴包括光面钢轴,光面钢轴表面套有自润滑轴衬。其中,在矿车前端部的外侧设置有矿车端部搭接件,所述端部搭接件设置在矿车前端部凸起部分的平面之上,所述端部搭接件包括橡胶挡板主体,将橡胶挡板位于下端一侧固定在矿车前段平面部分的螺栓固定件,所述端部搭接件的橡胶挡板上端伸入所述矿车前方的矿车尾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端部搭接件上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底卸式矿车,可以将车厢内的矿石快速且无残留地卸放在卸载站之中。矿车底盘和车厢结构通过铰链旋转轴进行铰接,矿车底盘结构同时作为矿车的车门;矿车车门即底盘上集成有前、后轮轴总成容置仓结构,通过轮轴总成两端集成有双悬挂装置的轴承座,车辆能够平稳的运行,通过后轮轴总成结构中部的卸载轮结构支撑车门的开合,矿车在经过卸载站时卸载轮沿站内的曲轨进行移动,矿车车门随着曲轨的形状自动张开和关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底卸式矿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卸式矿车在卸载站卸矿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本技术底卸式矿车从车尾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了本技术底卸式矿车的后车轮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底卸式矿车的装配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车门(底盘)、2车厢、3前车轮轴总成、4后车轮轴总成、5铰链旋转轴、6车厢侧壁、7车厢前端板、8车厢后端板、9翼板结构、10立筋板、11组合加固筋、14前车轮轴总成容置仓、15后车轮轴总成容置仓、16车轴、17车轮、18轴承座、悬挂装置19、卸载轮2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图1显示了本技术底卸式矿车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车箱、前车轮轴总成3、后车轮轴总成4,所述车门作为矿车底盘设置在车箱的下方,所述车门前端与车箱通过铰链旋转轴5进行铰接;所述车厢包括侧壁6和前端板7、后端板8,所述前后端板所述车门顶面作为车厢底面与车厢壁共同构成了车厢箱体。所述车厢侧壁6内壁上设置有一组间隔设置的立筋板10,车厢前、后端板外侧设置有纵向和横向组合加固筋11;通过侧壁和前后端板上设置的立筋板和加固筋结构能够显著提高车厢侧壁和前后端板的结构强度,提高车厢结构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图2显示了本技术底卸式矿车在卸载站卸矿工作状态。当底卸式矿车进入卸载站时车厢悬空,并沿左右两侧托轮向前移动时,矿车底门借其自重及所载矿石重量自动向下张开,后车轴中部的卸载轮沿卸载曲轨向下方滚动,车底门逐渐开大。在所载矿石重量及矿车底门自重作用以及辅助驱动装置的共同作用下,使底卸式矿车受到一个水平推力,推动底卸式矿车继续前进。底卸式矿车通过卸载中心点,矿石全部卸净。由于卸载产生的推力和辅助驱动装置的合力使底卸式矿车继续前进,卸载轮滚过曲轨拐点逐渐向上,车架与车厢逐渐闭合。图3显示了本技术底卸式矿车的从车尾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车厢侧壁的外部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矿车包括:车门、车箱、前车轮轴总成、后车轮轴总成,所述车门作为矿车底盘设置在车箱的下方,所述前、后车轮轴总成设置在矿车底盘之中,所述车门前端与车箱前段底部通过铰链旋转轴进行铰接,所述车门上表面后端中部设置斜向上延伸的角锥结构分料器;/n所述前车轮轴总成和后车轮轴总成均包括车轴、车轮、轴承座和悬挂装置;所述后车轮轴总成在车轴中部具有卸载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矿车包括:车门、车箱、前车轮轴总成、后车轮轴总成,所述车门作为矿车底盘设置在车箱的下方,所述前、后车轮轴总成设置在矿车底盘之中,所述车门前端与车箱前段底部通过铰链旋转轴进行铰接,所述车门上表面后端中部设置斜向上延伸的角锥结构分料器;
所述前车轮轴总成和后车轮轴总成均包括车轴、车轮、轴承座和悬挂装置;所述后车轮轴总成在车轴中部具有卸载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设置在车轴的两端,两个所述车轮分别沿车轴设置在两端轴承座的内侧,所述卸载轮设置在车轴的中部;每个轴承座的前后两个侧壁上分别固定有一个悬挂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装置为人字形多层金属复合橡胶层,具体包括自顶部至下部依次交替分布的四层人字形金属结构和三层人字形橡胶层,人字形金属层背面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轴承座侧壁进行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矿车底盘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前车轮轴总成容置仓和后轮轴总成容置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卸式矿车,其特征在于,轴承座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的所述容置仓的底部托板上,所述前、后车轮轴总成容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大军,安德鲁·索伯恩,张立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速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麦恩矿产贸易有限公司,南非加里逊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