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及汽车,可防止安全气囊显示和旋转连接器的安全气囊线束插接件接触不良。该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转向柱芯轴上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安装孔;卡板,包括与安全气囊线束上预留的盈余段固定的卡板本体,以及与所述卡板本体连接的接插头,所述接插头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的安装孔内;其中,所述盈余段为供安全气囊线束可随转向柱芯轴移动的盈余长度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是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的最主要零部件之一,它能有效减少驾驶员在碰撞事故中受到的撞击伤害,在越来越强调汽车安全性能的今天,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在行驶中的可靠性尤为重要。如图1,现有技术中,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5固定在车身上,转向柱总成芯轴4可按照驾驶员的操作意图进行上下、前后调节。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线束3的传统安装方式是一端通过卡子6固定在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5上,末端通过接插件2连接在旋转连接器1上的安全气囊接插件上,从而实现给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的正常供电,当驾驶员操作转向柱进行调节时,转向柱总成芯轴4带动固定在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5以外的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一起进行调节,为了防止两端固定位置的拉扯导致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与安全气囊接插件2接触不良,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需要预留足够的长度余量,但在实际行车过程中,由于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预留部分存在重力、或与转向柱总成芯轴4摩擦力,加上路面的颠簸和震动,甚至在发生碰撞时,在剧烈的摆动下,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与安全气囊接插件2仍然可能出现接触不良,从而导致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不被正常点爆,影响驾驶员人身安全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及汽车,可防止安全气囊显示和旋转连接器的安全气囊线束插接件接触不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转向柱芯轴上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安装孔;卡板,包括与安全气囊线束上预留的盈余段固定的卡板本体,以及与所述卡板本体连接的接插头,所述接插头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的安装孔内;其中,所述盈余段为供安全气囊线束可随转向柱芯轴移动的盈余长度段。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所述安全气囊线束的一端通过卡子固定在所述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上;旋转连接器,所述旋转连接器上设置有安全气囊插接件,所述安全气囊线束的另一端通过插接件插接至所述安全气囊插接件中。优选地,所述卡板本体包括:在沿所述转向柱芯轴上对所述安全气囊线束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件,和在沿所述转向柱芯轴上对所述安全气囊线束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件;所述安全气囊线束通过绑扎带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套设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连呈L型。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焊接件、支撑件和安装件;所述焊接件与所述转向柱芯轴焊接固定;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焊接件垂直连接;所述安装件与所述支撑件垂直连接,且所述焊接件与所述安装件平行布置;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所述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安装件与固定在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上的固定支架之间存在预定距离;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安装件的下方。优选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安装孔为条形孔。优选地,所述接插头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倒角和倒扣,所述接插头安装至所述安装孔中后,所述倒扣和所述安装支架远离所述卡板本体的一侧端面之间形成抵接。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不影响转向柱总成调节功能的前提下,在安全气囊接插件和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之间,对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增加特殊设计的线束固定装置(即卡板和安装支架配合形成的结构),在转向柱总成芯轴上增加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与转向柱总成芯轴焊接固定,可随转向柱芯轴的调节一起调节,固定在安装支架上的卡板以及与卡板固定连接的安全气囊线束随安装支架一起调节,从而转移了调节拉扯作用力,使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与安全气囊接插件的连接处不再受到拉扯作用力,另外也减小了安全气囊接插件承受的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的重力,达到防止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和安全气囊接插件接触不良作用。附图说明图1传统安装方式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支架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安装支架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卡板正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卡板横向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卡板轴向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旋转连接器;2-安全气囊插接件;3-安全气囊线束;4-转向柱芯轴;5-转向柱安装支架;6-卡子;7-安装支架;7-1-焊接件;7-2支撑件;7-3-连接件;8-卡板;8-1-插接件;8-2-第一支撑件;8-3-第二支撑件;8-4绑扎带;8-5倒角;8-6倒扣;9-周边数据锁;10-固定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首先,本实施例,安全气囊线束3的两端按照既有方式固定,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3固定在车身上,所述安全气囊线束1的一端通过卡子6固定在所述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3上;旋转连接器1上设置有安全气囊插接件2,所述安全气囊线束3的另一端通过插接件插接至所述安全气囊插接件2中。本技术针对汽车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和旋转连接器的连接部分因接触不良而存在脱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在转向柱芯轴4上的安装支架7,所述安装支架7上设置有安装孔;卡板8,包括与安全气囊线束3上预留的盈余段固定的卡板本体,以及与所述卡板本体连接的接插头8-1,所述接插头8-1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7的安装孔内;其中,所述盈余段为供安全气囊线束3可随转向柱芯轴移动的盈余长度段。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实现对盈余长度段的固定主要由安装支架7、卡板8二部分组成,安装支架7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转向柱芯轴4上,安装支架7设计有安装孔7-1;卡板8由卡板本体和接插头8-1组成,卡板本体和接插头8-1一体成型,卡板本体形成为L形支撑板(即在沿转向柱芯轴4的轴向方向上对安全气囊线束3起到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件8-2和在沿转向柱芯轴4的径向方向上对安全气囊线束3起到支撑作用的第二支撑件8-3),L形支撑板在轴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上分别设计绑扎带8-4,绑扎带8-4将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捆梆在L形支撑板上,实现全气囊线束3在卡板8上的固定;然后接插头8-1插入安装支架7的安装孔内,实现卡板8与安装支架7之间的固定,达到在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上的预留长度段中增加固定点的作用。该方案中,当转向柱芯轴4调节时,转动柱芯轴4上的安装支架5随转动柱芯轴4一起移动,安装支架7的调节会带动与卡板本体固定在一起的预留长度段与旋转连接器1上的安全气囊接插件2固定处一起调节运动,从而实现驾驶员安全气囊线束3与旋转连接器1上的安全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固定在转向柱芯轴(4)上的安装支架(7),所述安装支架(7)上设置有安装孔;/n卡板(8),包括与安全气囊线束(3)上预留的盈余段固定的卡板本体,以及与所述卡板本体连接的接插头(8-1),所述接插头(8-1)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7)的安装孔内;/n其中,所述盈余段为供安全气囊线束(3)可随转向柱芯轴(4)移动的盈余长度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在转向柱芯轴(4)上的安装支架(7),所述安装支架(7)上设置有安装孔;
卡板(8),包括与安全气囊线束(3)上预留的盈余段固定的卡板本体,以及与所述卡板本体连接的接插头(8-1),所述接插头(8-1)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7)的安装孔内;
其中,所述盈余段为供安全气囊线束(3)可随转向柱芯轴(4)移动的盈余长度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固定在车身上的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5),所述安全气囊线束(3)的一端通过卡子(6)固定在所述转向柱总成安装支架(5)上;
旋转连接器(1),所述旋转连接器(1)上设置有安全气囊插接件(2),所述安全气囊线束(3)的另一端通过插接件插接至所述安全气囊插接件(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本体包括:在沿所述转向柱芯轴(4)上对所述安全气囊线束(3)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件(8-2),和在沿所述转向柱芯轴(4)上对所述安全气囊线束(3)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件(8-3);
所述安全气囊线束(3)通过绑扎带(8-4)与所述第一支撑件(8-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8-3)固定套设在一起;
所述第一支撑件(8-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8-3)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