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6945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多个区间隧道与多个车站隧道交错设置;多个车站与多个车站隧道一一对应设置;隧道风井设置于至少两个区间隧道之间,并且相邻两个隧道风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车站;排热风井和排烟风井设置于每个车站隧道;其中,隧道风井通过隧道风道与区间隧道连通;排热风井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与车站隧道连通;排烟风井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与车站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隧道内形成便于控制的气流组件,实现对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烟,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地铁正处于空前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城市内部空间有限,城区地铁站点大部分为地下车站。地下车站的运营安全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危害最大的是地铁站和地铁隧道内燃烧产生的烟气和毒害物质的扩散形成的人员伤亡。地铁火灾比地面建筑火灾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往往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地下车站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同时地铁的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使向外扩散的烟雾部分又被洞口卷吸回来,容易令人窒息;二是地铁与地面联通的出口数量有限,地铁里面客流量大,人员集中,疏散速度较慢,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群死群伤。有效的通风排烟系统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现有地铁设计中,典型全封闭站台门系统的地下车站,一般设置4台区间隧道风机TVF,每端2台,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隧道通风排烟;设置2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TEF,每端1台;设置2台公共区排烟风机SEF,每端1台。当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隧道内,当前主流设计方案为:开启隧道一端车站/风井处的区间隧道风机TVF送风,隧道另一端车站/风井处的区间隧道风机TVF排烟,形成纵向排烟。当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车站隧道,当前主流设计方案为:开启车站排热风机TEF进行排烟,开启车站两端的区间隧道风机TVF进行排烟,排气公共区排烟风机SEF辅助排烟,在密集站点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中,若隧道发生火灾,由于站间距较小,火灾烟气在隧道风流组织的带动下,容易通过区间隧道扩散蔓延到相邻车站,形成多个站间烟气蔓延的大型灾害,同样由于车站在区间隧道内间距下,启动任一车站或者区间的通风排烟系统,均会对相邻车站乃至整条隧道的气流组织、压力场造成影响,形成复杂的空气流动方向,气流组织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排烟通风系统无法适用于短间距密集站点线路的缺陷,实现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之间通过空调和防排烟系统的简洁设计,能够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隧道内形成便于控制的气流组件,实现对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烟,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排烟通风系统无法适用于短间距密集站点线路的缺陷,通过根据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火灾发生的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气流控制和通风排烟措施,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区间隧道、车站、隧道风井、排热风井和排烟风井,相邻两个所述车站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0米,并且同一所述区间隧道内行驶的列车数量小于等于1;多个所述区间隧道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交错设置;多个所述车站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隧道风井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区间隧道之间,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车站;所述排热风井和所述排烟风井设置于每个所述车站隧道;其中,所述隧道风井通过隧道风道与所述区间隧道连通;所述排热风井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与所述车站隧道连通;所述排烟风井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与所述车站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上述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轨道车辆的火灾信号;获取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获取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车站隧道,则生成第一控制参数;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区间隧道,则获取所述火灾信号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相对位置;所述获取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的步骤中,具体包括:若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所述车辆行程列表为空,则生成第二控制参数;若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所述车辆行程列表包含至少一辆轨道车辆,则生成第三控制参数;所述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具体来说,根据轨道车辆在车站时,轨道车辆后方是否其他轨道车辆生成相应的第一控制决策和第二控制决策,通过对车辆行程列表的获取,能够对在车站着火的轨道车辆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及时有效的灭火。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着火侧的站台门;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其余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所述隧道风道;其中,所述隧道风道通过所述区间隧道和所述车站隧道向所述轨道车辆送风。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一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着火侧的站台门;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车站隧道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全部所述隧道风道;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站隧道、区间隧道、车站、隧道风井、排热风井和排烟风井,相邻两个所述车站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0米,并且同一所述区间隧道内行驶的列车数量小于等于1;/n多个所述区间隧道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交错设置;/n多个所述车站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一一对应设置;/n所述隧道风井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区间隧道之间,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车站;/n所述排热风井和所述排烟风井设置于每个所述车站隧道;/n其中,所述隧道风井通过隧道风道与所述区间隧道连通;/n所述排热风井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与所述车站隧道连通;/n所述排烟风井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与所述车站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站隧道、区间隧道、车站、隧道风井、排热风井和排烟风井,相邻两个所述车站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0米,并且同一所述区间隧道内行驶的列车数量小于等于1;
多个所述区间隧道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交错设置;
多个所述车站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隧道风井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区间隧道之间,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车站;
所述排热风井和所述排烟风井设置于每个所述车站隧道;
其中,所述隧道风井通过隧道风道与所述区间隧道连通;
所述排热风井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与所述车站隧道连通;
所述排烟风井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与所述车站连通。


2.一种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轨道车辆的火灾信号;
获取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
获取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
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车站隧道,则生成第一控制参数;
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区间隧道,则获取所述火灾信号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相对位置;
所述获取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所述车辆行程列表为空,则生成第二控制参数;
若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所述车辆行程列表包含至少一辆轨道车辆,则生成第三控制参数;
所述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其余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全部所述隧道风道;
其中,所述隧道风道通过所述区间隧道和所述车站隧道向所述轨道车辆送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全部所述隧道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其余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前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排烟;
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后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送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区间隧道,则获取所述火灾信号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所述火灾信号来自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头,则生成第四控制参数;
若所述火灾信号来自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尾,则生成第五控制参数;
所述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聪灵李建刘国林任飞石杰红钱小东胥旋何理赵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