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轮矫正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647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轮矫正机,其包括固定座、上模驱动部以及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在上模座上的上模;上模包括上矫正部;上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上端面以矫正轮辋;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设置在下模座上的下模;下模包括下矫正部;下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下端面以矫正轮辋。通过焊接后轮辋端面、径面相对于轮辐的安装面发生塑形变形,并且考虑回弹量,使得矫正后轮辋端径跳在0.8mm以内,从而可以将轮毂的端经跳控制在合格的范围内,提高了无内胎车轮的合格率,也大大提高了车轮的质量,更好的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轮矫正机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轮矫正机。
技术介绍
无内胎汽车轮辋轮辐在焊接合成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压配不合适、组合焊接后焊接应力变形等工艺问题而产生少量的动平衡超差的工件。目前由于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端经跳超出0.8mm以上的工件,需要进行矫正,国内没有此种设备,从而导致车轮不合格率较高,车轮质量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矫正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轮不合格率较高,车轮质量低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车轮矫正机包括固定座、上模驱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的上模;所述上模包括呈环形的上矫正部;所述上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上端面以矫正轮辋;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呈环形的下矫正部;所述下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下端面以矫正轮辋;所述上模驱动部与所述上模具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模具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所述上矫正部包括上压料环和上扩张环;所述上压料环套在所述上扩张环外周,且所述上压料环的底部高于所述上扩张环的底部;所述上压料环用于作用在轮辋上端面;所述上扩张环用于与轮辋上端的径面抵接。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具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的上弹性机构;所述上弹性机构与所述上压料环连接;当所述上压料环与轮辋上端面抵接后,所述上弹性机构压缩并向下弹性挤压所述上压料环。进一步地,所述上弹性机构为上托料油缸;所述上托料油缸的下端固定有上浮动板;所述上浮动板与下方的所述上压料环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下矫正部包括下压料环和下扩张环;所述下压料环套在所述下扩张环外周,且所述下压料环的顶部低于所述下扩张环的顶部;所述下压料环用于作用在轮辋下端面;所述下扩张环用于与轮辋下端的径面抵接。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具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的下弹性机构;所述下弹性机构与所述下压料环连接;当所述上压料环与轮辋上端面抵接后,所述下弹性机构压缩并向上弹性挤压所述下压料环。进一步地,所述下弹性机构为下托料油缸;所述下托料油缸的上端固定有下浮动板;所述下浮动板与上方的所述下压料环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具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的上限位部;所述下模具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的下限位部;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下限位部配合以将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对准。进一步地,所述上限位部包括限位杆;所述下限位部为限位孔;所述限位杆穿设在所述限位孔内以将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对准。进一步地,所述上限位部包括与所述限位杆连接的上驱动机构;所述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限位杆上下移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车轮矫正机,通过焊接后轮辋端面、径面相对于轮辐的安装面发生塑形变形,并且考虑回弹量,使得矫正后轮辋端径跳在0.8mm以内,从而可以将轮毂的端经跳控制在合格的范围内,提高了无内胎车轮的合格率,也大大提高了车轮的质量,更好的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使用寿命和行驶的平稳度更上了一个台阶,满足于现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轮矫正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车轮矫正机中上模具和下模具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上模座;2-上顶升油缸;3-上托料油缸;4-上浮动板;5-上压料环;6-上扩张环;7-下扩张环;8-下压料环;9-下浮动板;10-下托料油缸;11-下模座;12-下顶升油缸;13-下固定座;14-限位杆;15-上固定座;16-轮辋;17-固定座;18-上模具;19-下模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轮矫正机包括固定座17、上模驱动部以及设置在固定座17上的上模具18和下模具19;上模具18包括上模座1和设置在上模座1上的上模;上模包括呈环形的上矫正部;上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16上端面以矫正轮辋16;下模具19包括下模座11和设置在下模座11上的下模;下模包括呈环形的下矫正部;下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16下端面以矫正轮辋16;上模驱动部与上模具18连接,用于驱动上模具18上下移动。在使用时,将轮辋16放置在下模具19上,上模驱动部驱动上模具18向下移动,当上模具18与轮辋16接触后,上矫正部和下矫正部分别将轮辋16的上下端面矫正。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矫正部包括上压料环5和上扩张环6;上压料环5套在上扩张环6外周,且上压料环5的底部高于上扩张环6的底部;上压料环5用于作用在轮辋16上端面;上扩张环6用于与轮辋16上端的径面抵接。在矫正过程中,上压料环5向下压轮辋16上端面,上扩张环6抵接在轮辋16径面,矫正更精准。下矫正部包括下压料环8和下扩张环7;下压料环8套在下扩张环7外周,且下压料环8的顶部低于下扩张环7的顶部;下压料环8用于作用在轮辋16下端面;下扩张环7用于与轮辋16下端的径面抵接。在矫正过程中,下压料环8向上压轮辋16下端面,下扩张环7抵接在轮辋16径面,矫正更精准。上下扩张环7用于定位轮辋1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模具18包括设置在上模座1上的上弹性机构;上弹性机构与上压料环5连接;当上压料环5与轮辋16上端面抵接后,上弹性机构压缩并向下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轮矫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上模驱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上模具和下模具;/n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的上模;所述上模包括呈环形的上矫正部;所述上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上端面以矫正轮辋;/n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呈环形的下矫正部;所述下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下端面以矫正轮辋;/n所述上模驱动部与所述上模具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模具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矫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上模驱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上模具和下模具;
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和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的上模;所述上模包括呈环形的上矫正部;所述上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上端面以矫正轮辋;
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呈环形的下矫正部;所述下矫正部用于作用在轮辋下端面以矫正轮辋;
所述上模驱动部与所述上模具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模具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矫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矫正部包括上压料环和上扩张环;所述上压料环套在所述上扩张环外周,且所述上压料环的底部高于所述上扩张环的底部;所述上压料环用于作用在轮辋上端面;所述上扩张环用于与轮辋上端的径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矫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的上弹性机构;所述上弹性机构与所述上压料环连接;当所述上压料环与轮辋上端面抵接后,所述上弹性机构压缩并向下弹性挤压所述上压料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矫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机构为上托料油缸;所述上托料油缸的下端固定有上浮动板;所述上浮动板与下方的所述上压料环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矫正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晨晨徐爱芳李现春张德凯邢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小鸭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