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6267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涂装输送线载具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目前的载具长度不可调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包括:底部框架、上部支撑、前格栅支架总成和后格栅支架总成,所述的上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前端,所述的后格栅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后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面漆滑撬长度可调,实现了烘干节距可变、节拍可变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涂装输送线载具
,尤其涉及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对于
技术介绍
的描述属于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相关技术,仅仅是用于说明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不应理解为申请人明确认为或推定申请人认为是本专利技术在首次提出申请的申请日的现有技术。目前,国内涂装车间面漆线主要采用面漆滑撬作为输送载具,其主要由上部的支撑和下部的底框组成。上部支撑由支撑销和筋板焊接而成,支撑销可进入车身工艺孔对车身进行定位,筋板起加固及空撬堆垛时的支撑作用。底框是由两根纵梁及多根横梁组成的框架,底框前后两端布置有格栅板,方便工人操作时踩踏。底框纵梁底部与辊床的辊轴或输送链的托块接触,当辊轴/输送链转动时,滑撬通过底框及上部支撑带动工件一起运动,实现车身输送的功能。现有技术水平下,面漆滑撬下部的底框是焊接为一体的、刚性的、长度不可调的,格栅板也安装在底框两端的格栅板支架上,位置不可调节。根据上述特性,当需要多种长度车型共线生产时,只能以最大长度车型为依据设计面漆滑撬。当生产长度较小的车型时,滑撬长度相对过长,在进行面漆烘干等工艺输送时,本能容纳更多短滑撬的烘干炉因滑撬长度过长而少容纳了一部分滑撬,导致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同样的燃料却少烘干一部分车身,能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在输送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滑撬过长也会导致节距增加而降低输送节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本专利技术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通过前后格栅总成与底部框架的滑动连接来实现长度可调,根据不同长度的车型选择面漆滑撬长度,实现了烘干节距可变、节拍可变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包括:底部框架、上部支撑、前格栅支架总成和后格栅支架总成,所述的上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前端,所述的后格栅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后端。进一步的,所述的底部框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固定有多个横梁,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一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三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四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支架上;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支架上。进一步的,所述的底部框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固定有多个横梁,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一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三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四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后格栅支架总成包括第三直线导轨和第四直线导轨,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支架上;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支架上。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固定在第一直线导轨支架的固定卡槽里;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固定在第三直线导轨支架的固定卡槽里。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固定在第二直线导轨支架的固定卡槽里;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固定在第四直线导轨支架的固定卡槽里。进一步的,靠近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前端的横梁的前部设有前定位顶丝,靠近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后端的横梁的后部设有后定位顶丝;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的后格栅支架总成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的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的前定位顶丝配合将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所述的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的后定位顶丝配合将所述的后格栅支架总成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定位孔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两侧四对;所述的第二定位孔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的后格栅支架总成两侧的四对。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同一侧的第一定位孔等间距排列,位于后格栅支架总成同一侧的第二定位孔等间距排列。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同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孔的间距是200mm;位于所述的后格栅支架总成同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二定位孔的间距是200mm。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部支撑包括前支撑、中支撑和后支撑。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改变原有的格栅板直接安装在底部框架上的形式,将格栅板支架组件和底部框架通过滑动连接,可实现根据不同长度的车型选择面漆滑撬长度,实现了烘干节距可变、节拍可变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前格栅支架总成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后格栅支架总成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前格栅支架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后格栅支架俯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直线导轨俯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左后定位顶丝与左后定位顶丝支架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框纵梁一;2-底框纵梁二;3-底框横梁一;4-底框横梁二;5-底框横梁三;6-底框横梁四;7-底框横梁五;8-前支撑;9-中支撑;10-后支撑;11-后格栅支架总成;12-前格栅支架总成;13-左后定位顶丝;14-左后定位顶丝支架;15-直线导轨支架固定螺栓;16-左后直线导轨支架一;17-左后直线导轨支架二;18-右后直线导轨支架一;19-右后直线导轨支架二;20-左前直线导轨支架一;21-左前直线导轨支架二;22-右前直线导轨支架一;23-右前直线导轨支架二;24-右前直线导轨;25-左前直线导轨;26-右前定位孔;27-左前定位孔;28-M8内六角螺钉组;29-前格栅支架;30-前格栅板;31-右后直线导轨;32-左后直线导轨;33-右后定位孔;34-左后定位孔;35-后格栅支架;36-前格栅支架横梁;37-前格栅支架左纵梁;38-前格栅支架右纵梁;39-前格栅支架连接孔;40-后格栅支架横梁;41-后格栅支架左纵梁;42-后格栅支架右纵梁;43-后格栅支架连接孔;44-直线导轨限位挡块;45-直线导轨沉头孔;46-底框横梁六;47-左前定位顶丝;48-左前定位顶丝支架;49-右前定位顶丝;50-右前定位顶丝支架;51-右后定位顶丝;52-右后定位顶丝支架;53-后格栅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介绍。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实施例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包括:底部框架、上部支撑、前格栅支架总成和后格栅支架总成,所述的上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包括:底部框架、上部支撑、前格栅支架总成和后格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前端,所述的后格栅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后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包括:底部框架、上部支撑、前格栅支架总成和后格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的底部框架上,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前端,所述的后格栅总成滑动连接于所述的底部框架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框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固定有多个横梁,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一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三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四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前格栅支架总成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支架上;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框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固定有多个横梁,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一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一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前端固定有第三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第二纵梁的后端固定有第四直线导轨支架;所述的后格栅支架总成包括第三直线导轨和第四直线导轨,所述的第三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支架上;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第四直线导轨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度可调的面漆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固定在第一直线导轨支架的固定卡槽里;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先海赵新宇马霖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