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5926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旨在解决3D打印管路内表面的处理采用磨粒流的方式处理存在不能明显降低3D打印管路内表面粗糙度;且容易残留磨料,且不易清洗干净,影响3D打印管路使用的问题,包括由多个依次首尾连接的打磨单元组成的柔性打磨工具,且柔性打磨工具的两端均安装有链头;所述打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并共轴线的球头部、让位颈部和环形磨刀部,环形磨刀部的环形外壁为自中心向边缘凸起的弧形状磨刀,球头部的侧壁靠近让位颈部的一侧一体成型有环形阻隔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具有较高的社会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
,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3D打印管路内表面的处理主要采用磨粒流的方式进行处理。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设备将磨粒流磨料(膏状物+金刚石颗粒)不断通入3D打印管路中,使磨料和3D打印管路内表面不断发生摩擦,从而改善3D打印管路内表面。磨粒流这种内表面处理方式存在两个明显问题:1、由于磨粒流的磨料为膏状,流阻很大,从而导致磨料流动的速率较低,使其不能明显降低3D打印管路内表面粗糙度;2、做完磨粒流处理的3D打印管路内容易残留磨料,且不易清洗干净,影响3D打印管路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旨在解决3D打印管路内表面的处理采用磨粒流的方式处理存在不能明显降低3D打印管路内表面粗糙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依次首尾连接的打磨单元(1)组成的柔性打磨工具,且柔性打磨工具的两端均安装有链头(2);/n所述打磨单元(1)包括依次连接并共轴线的球头部(11)、让位颈部(12)和环形磨刀部(13),环形磨刀部(13)的环形外壁为自中心向边缘凸起的弧形状磨刀,球头部(11)的侧壁靠近让位颈部(1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环形阻隔部(14),环形磨刀部(13)远离球头部(11)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球形槽(15),所述球形槽(15)的内径与球头部(11)的球径一致;/n所述球形槽(15)远离球头部(11)一侧的侧壁上开设置有环形槽(16),所述环形槽(16)的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依次首尾连接的打磨单元(1)组成的柔性打磨工具,且柔性打磨工具的两端均安装有链头(2);
所述打磨单元(1)包括依次连接并共轴线的球头部(11)、让位颈部(12)和环形磨刀部(13),环形磨刀部(13)的环形外壁为自中心向边缘凸起的弧形状磨刀,球头部(11)的侧壁靠近让位颈部(1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环形阻隔部(14),环形磨刀部(13)远离球头部(11)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球形槽(15),所述球形槽(15)的内径与球头部(11)的球径一致;
所述球形槽(15)远离球头部(11)一侧的侧壁上开设置有环形槽(16),所述环形槽(16)的轴线与球头部(11)的轴线重合,且环形槽(16)的槽底内凹成弧形,环形槽(16)的球心与球形槽(15)的球心重合,且球心位于环形槽(16)中,环形槽(16)弧形槽底的球径大于球形槽(15)的球径,并与环形阻隔部(14)的外径相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部(11)上远离让位颈部(12)的一侧被切除形成一个顶部平面,且顶部平面垂直于打磨单元(1)的轴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上侧的所述链头(2)上通过牵引绳Ⅰ(3)安装有绳扣(6),且绳扣(6)的另一端转动套设在转动盘(7)的侧壁边缘,转动盘(7)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3D打印管路内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Ⅰ(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奕邹超高鑫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新杉宇航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