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损伤针垫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垫片本体,垫片本体上设置有针孔和卡缝,卡缝一端与针孔连接、另一端沿伸至垫片本体的边缘,还包括拖垫,拖垫上设置有凹槽和拖垫卡缝;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拖垫的边缘;垫片本体位于拖垫的凹槽内部,并在拖垫与垫片本体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上的卡缝顺接。垫片本体与拖垫之间设有易撕连接带,进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病人的情况改变垫在无损伤针蝶翼下方的大小;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至少设有2组,进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垫在无损伤针蝶翼下方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损伤针垫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无损伤针垫片,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技术介绍
在临床上,输液港是一种可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利用无损伤针穿刺后进行输液。在无损伤针插入后,无损伤针蝶翼与病人皮肤之间会有空隙,为了保持无损伤针的位置不易移动,会将纱布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目前,基本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纱布进行裁剪,十分的麻烦;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一样,使用纱布的厚度也有可能不一样,医院的医用纱布很难满足各种厚度的需求。而且对纱布修剪的大小也很难掌握,容易出现修剪孔过小而遮挡穿刺点的情况;或者因纱布整体修剪过小,造成覆盖皮肤面积过大而导致敷贴容易松动脱落的情况发生。专利文本CN207694016U公开了一种无损伤针固定垫片,其包括上垫片,上垫片呈圆形,上垫片中心设置有卡孔,上垫片上开设有一端与卡孔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垫片边缘的卡缝;上垫片上部垂直卡缝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于固定无损伤针蝶翼的侧翼;上垫片下端连接有下垫片,下垫片呈环状,上垫片上均匀分布设置有贯通其的透气孔,透气孔正下方的下垫片设置有与透气孔连通的通孔;下垫片上与卡缝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下卡缝。该技术通过环形的下垫片和透气孔,能够提高皮肤舒适度,通过上垫片能够有效固定无损伤针。但是,该技术不能根据病人实际的情况改变无损伤针垫片的大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损伤针垫片,能根据病人实际的情况改变垫片的大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损伤针垫片,包括垫片本体,垫片本体上设置有针孔和卡缝,卡缝一端与针孔连接、另一端沿伸至垫片本体的边缘,还包括拖垫,拖垫上设置有凹槽和拖垫卡缝;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拖垫的边缘;垫片本体位于拖垫的凹槽内部,并在拖垫与垫片本体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上的卡缝顺接。进一步的是:拖垫上的凹槽呈矩形状,并贯穿拖垫的正面和背面;易撕连接带环布于垫片本体的外侧,易撕连接带的两端分别位于卡缝两侧,并且易撕连接带的两端分别与卡缝两侧的侧面齐平。进一步的是:拖垫包括第一拖垫和第二拖垫;第一拖垫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一拖垫卡缝,第一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一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第一拖垫的边缘;垫片本体位于第一拖垫的第一凹槽内部,并在第一拖垫与垫片本体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第一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上的卡缝顺接;第二拖垫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和第二拖垫卡缝,第二凹槽的形状大小与第一拖垫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二拖垫卡缝的一端与第二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第二拖垫的边缘;第一拖垫位于第二拖垫的第二凹槽内部,并在第一拖垫与第二拖垫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第二拖垫卡缝与第一拖垫卡缝顺接。进一步的是: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至少有2组,每一组中的拖垫通过连接条与另一组的拖垫连接。进一步的是:在垫片本体的顶面和在拖垫的顶面上设置有粘连层,或者在垫片本体的底面和在拖垫的底面上设置有粘连层,并在粘连层的表面设置有覆盖层。进一步的是:在垫片本体上和拖垫上设置有多个气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包括垫片本体和拖垫,垫片本体与拖垫之间通过易撕连接带相连,垫片本体位于拖垫凹槽内,并且在拖垫上还设置有拖垫卡缝,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上的卡缝顺接。从而便于使用者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病人需要较小的垫片时,可以破坏易撕连接带,将本技术的垫片本体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当病人需要较大的垫片时,可以直接将本技术的垫片本体和拖垫一起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进而使得本技术可以根据病人实际的情况改变垫在无损伤针蝶翼下方的大小。另外,本技术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至少设置有2组,每一组中的拖垫通过连接条与另一组的拖垫连接。从而便于使用者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破坏连接条,将其中一组垫片本体与拖垫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或者将两组或多组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重叠后,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进而可以使本技术能够根据病人实际的情况改变垫在无损伤针蝶翼下方的厚度。本技术在垫片本体的顶面和在拖垫的顶面上设置有粘连层,或者在垫片本体的底面和在拖垫的底面上设置有粘连层,并在粘连层的表面设置有覆盖层。进而可以使本技术在两组或多组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重叠使用时,能保证两组或多组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本技术在垫片本体上和拖垫上设置有多个气孔,进而可以使本技术能够提高皮肤的舒适度,防止因为长时间输液而出现本技术下方的皮肤麻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将两组垫片本体与拖垫的连接结构重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垫片本体、2-针孔、3-卡缝、4-拖垫、41-第一拖垫、411-第一拖垫卡缝、42-第二拖垫、421-第二拖垫卡缝、5-易撕连接带、6-连接条、7-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垫片本体1,垫片本体1上设置有针孔2和卡缝3,卡缝3一端与针孔2连接、另一端沿伸至垫片本体1的边缘,还包括拖垫4,拖垫4上设置有凹槽和拖垫卡缝;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1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拖垫4的边缘;垫片本体1位于拖垫4的凹槽内部,并在拖垫4与垫片本体1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5,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1上的卡缝3顺接。在本技术中,垫片本体1的形状和大小不限,为便于实施,如图1所示,可以将垫片本体1设置为一个矩形状。垫片本体1上设置有针孔2和卡缝3,针孔2和卡缝3的具体位置不限,为便于实施,如图1所示,可以将针孔2设置在垫片本体1的中心,卡缝3的一端与针孔2连接,卡缝3另一端沿伸至垫片本体1的边缘;垫片本体1上的针孔2和卡缝3的具体尺寸不限,一般根据无损伤针的尺寸大小进行选择。本技术还设置有拖垫4,拖垫4的具体形状不限,为便于实施,可以将拖垫4设置为一个矩形状;拖垫4上设置有凹槽和托垫卡缝,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1的形状大小一致,并将垫片本体1安装在凹槽的内部,垫片本体1与拖垫4之间通过易撕连接带5相连。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拖垫4的边缘,并且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1上的卡缝3顺接,如图1所示,拖垫卡缝的布置方向与垫片本体1上卡缝3的布置方向相同,并且垫片本体1上卡缝3的一端为拖垫4卡缝3接触。从而使本技术便于使用者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病人需要较小的垫片时,可以破坏拖垫4与垫片本体1之间的易撕连接带5,将本技术的垫片本体1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当病人需要较大的垫片时,直接将本技术的垫片本体1和拖垫4一起垫在无损伤针蝶翼的下方。进而使得本技术可以根据病人实际的情况调整垫在无损伤针蝶翼下方的大小。本技术垫片本体1上的凹槽的具体结构不限,以及易撕连接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损伤针垫片,包括垫片本体(1),垫片本体(1)上设置有针孔(2)和卡缝(3),卡缝(3)一端与针孔(2)连接、另一端沿伸至垫片本体(1)的边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拖垫(4),拖垫(4)上设置有凹槽和拖垫卡缝;/n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1)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拖垫(4)的边缘;/n垫片本体(1)位于拖垫(4)的凹槽内部,并在拖垫(4)与垫片本体(1)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5),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1)上的卡缝(3)顺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无损伤针垫片,包括垫片本体(1),垫片本体(1)上设置有针孔(2)和卡缝(3),卡缝(3)一端与针孔(2)连接、另一端沿伸至垫片本体(1)的边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拖垫(4),拖垫(4)上设置有凹槽和拖垫卡缝;
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1)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拖垫卡缝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拖垫(4)的边缘;
垫片本体(1)位于拖垫(4)的凹槽内部,并在拖垫(4)与垫片本体(1)之间设置有易撕连接带(5),拖垫卡缝与垫片本体(1)上的卡缝(3)顺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伤针垫片,其特征在于:拖垫(4)上的凹槽呈矩形状,并贯穿拖垫(4)的正面和背面;易撕连接带(5)环布于垫片本体(1)的外侧,易撕连接带(5)的两端分别位于卡缝(3)两侧,并且易撕连接带(5)的两端分别与卡缝(3)两侧的侧面齐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伤针垫片,其特征在于:拖垫(4)包括第一拖垫(41)和第二拖垫(42);第一拖垫(4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一拖垫卡缝(411),第一凹槽的形状大小与垫片本体(1)外侧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一拖垫卡缝(411)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沿伸至第一拖垫(41)的边缘;垫片本体(1)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翠芳,吴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上锦南府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