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551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包括壳体和面罩,壳体上端设有出气口,面罩下部设有环形筋,环形筋套设在出气口外侧,壳体侧面分别设有电源组件和显示装置,电源组件与壳体卡接,显示装置与壳体铰接,壳体底部设有多个连通壳体内部的进气孔,壳体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抽气泵、单向进气阀、储气罐和出气装置,抽气泵包括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第一进气管通过进气孔与壳体外部连通,第一出气管连通单向进气阀,单向进气阀另一端连通储气罐,储气罐另一端连通出气装置,出气装置通过顶杆电机连通或阻断出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抽气泵抽气,储气箱储气,顶杆电机控制出气量,安全可靠、方便携带、使用舒适、可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助呼吸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
技术介绍
助呼吸装置是为呼吸障碍人士或在紧急状况下帮助使用者恢复正常呼吸的装置,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的助呼吸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设备内注满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引发危险事故。所以被禁止带上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2.使用舒适度欠佳。由于没有气压控制,使用前期供给气流会比较大,后期由于氧气含量降低,又会出现供给气流不给力的情况;大气流对使用者的呼吸系统也存在一定刺激,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3.无法重复重用。由于灌注氧气的一次性使用的特点,当设备内的氧气用尽,设备将无法使用,对于需求量大的场合,必须配备大数量的设备。且不符合经济环保的要求。因此急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通过抽气泵抽气,储气箱储气,顶杆电机控制出气量,安全可靠、方便携带、使用舒适、可重复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包括壳体和面罩,所述壳体上端设有出气口,所述面罩下部设有环形筋,所述环形筋套设在出气口外侧,所述壳体侧面分别设有电源组件和显示装置,所述电源组件与壳体卡接,所述显示装置与壳体铰接,所述壳体底部设有多个连通壳体内部的进气孔,所述壳体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抽气泵、单向进气阀、储气罐和出气装置,所述抽气泵包括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通过进气孔与壳体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连通单向进气阀,所述单向进气阀另一端连通储气罐,所述储气罐另一端连通出气装置,所述出气装置通过顶杆电机连通或阻断出气口。所述抽气泵和单向进气阀通过第一软管连接,所述单向进气阀和储气罐通过第二软管连接,所述储气罐和出气装置通过第三软管连接;所述单向进气阀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软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储气罐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进气管和第三出气管,所述第二软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出气管和第三进气管,所述出气装置靠近储气罐的一侧设有第四进气管,所述第三软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三出气管和第四进气管。所述单向进气阀包括上阀盖和与上阀盖盖合的下阀盖,所述上阀盖和下阀盖形成的腔体内部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下部设有第一密封头,所述第一密封头抵接或远离下阀盖内部下表面,所述阀芯上部向上延伸设有导向柱,所述上阀盖内部上表面向下延伸设有多条第二限位筋,多条所述第二限位筋套设在导向柱外侧,所述导向柱可沿第二限位筋移动,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限位筋相互平行且存在间隙,所述第二限位筋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上阀盖内部上表面和阀芯上表面,所述下阀盖下部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下阀盖内部,所述上阀盖上部设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连通上阀盖内部。所述顶杆电机包括可升降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密封头,所述第二密封头头部形状为为上小下大的圆锥形,所述第二密封头包括从侧面倾斜向上延伸的环形密封片,所述环形密封片与第二密封头之间形成通气槽,所述环形密封片侧面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通气槽,所述出气装置包括连通储气罐的储气腔和连通出气装置上下表面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由位于下部的圆柱形通孔和上部的圆锥形通孔连接形成,所述导向孔的圆锥形通孔侧壁靠近出气装置上表面处设有多个连通储气腔和导向孔且与第二通孔对应的出气孔,所述第二密封头侧面和位于导向孔的圆锥形通孔内壁通过伸缩杆的升降相互抵接或远离,所述伸缩杆上升到最高点时,所述环形密封片靠近顶部的侧壁抵接第二密封头靠近顶部的侧壁。所述顶杆电机还包括电机外壳,所述伸缩杆贯穿电机外壳内外表面,所述伸缩杆位于电机外壳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磁铁,所述电机外壳内部上表面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下方设有第二电磁铁,所述磁铁位于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之间。所述壳体包括位于侧面的电源安装部,所述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安装部上,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源上盖和与电源上盖盖合的电源下盖,所述电源上盖和电源下盖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电源下盖抵接电源安装部外表面,所述电源下盖朝向电源上盖的一侧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槽内部安装有电池,所述电池上部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部设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抵接电池上部,所述第三限位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六螺柱,所述固定板下部两侧抵接第六螺柱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六螺柱上,所述电源安装部外表面设有两条沿电源安装部中间对称且相互平行的T字型导向槽,所述电源下盖的长度方向上设有两条与导向槽对应的T字型导轨,所述导轨插入导向槽内并可沿导向槽移动,所述电源安装部外表面向外延伸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内部向电源安装部延伸设有连接电源安装部外表面的挡板,所述挡板设有两个沿电源安装部中间对称的卡槽,所述电源上盖侧面朝靠近第二凸台处延伸设有与卡槽对应的卡扣,所述卡扣贯穿卡槽且与卡槽扣合,所述电源上盖侧面抵接第二凸台。所述壳体内部靠近下表面处设有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与壳体下部内表面之间形成过滤室,所述过滤室环形内壁向内延伸设有环形限位筋,所述环形限位筋与壳体下部内表面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环形限位筋与第二隔离板之间设有过滤棉,所述第二隔离板中间设有连通第二隔离板上下表面的限位孔,所述第一进气管贯穿限位孔且位于过滤室的一端插入过滤棉内,所述第一进气管侧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密封套卡设在限位孔上。所述电源安装部朝壳体上部延伸一体成型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外表面远离电源安装部处向外延伸设有两个沿安装台中间对称的第一凸台,每个所述第一凸台内部设有圆孔,两个所述圆孔的开口相互对应,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旋转部,所述旋转部两侧向外延伸分别设有凸点,两个所述凸点分别插入两个圆孔中。所述壳体内部向内延伸分别设有第一隔离板和第三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与第二隔离板之间形成抽气室,所述抽气泵固定在抽气室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包括第一限位腔,所述单向进气阀卡设在第一限位腔内,所述第一隔离板与第三隔离板之间形成储气室,所述储气罐位于储气室内,所述第三隔离板上部与出气口之间设有第二限位腔,所述出气装置卡设在第二限位腔内,位于所述出气口的内壁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内部固定有可检测出气口气压的第二气压传感器,所述电源安装部与壳体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有控制板,所述电源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设有连接壳体的第一限位筋,所述控制板通过第一限位筋限位。所述壳体通过前壳和后壳相互盖合形成,所述前壳内壁朝后壳延伸设有多个第一螺柱,所述第一螺柱顶部朝后壳延伸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后壳内壁朝前壳延伸设有与第一螺柱对应的第三螺柱,所述后壳盖合在前壳上,所述第三螺柱抵接第一螺柱所述第一限位筋套设在第三螺柱外侧,所述第一螺柱和第三螺柱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后壳内壁向前壳延伸还设有第二螺柱,所述抽气泵侧面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三限位筋抵接抽气泵,所述橡胶套靠近第二螺柱的一侧抵接第二螺柱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螺柱上,位于所述后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面罩(2),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出气口(103),所述面罩(2)下部设有环形筋(201),所述环形筋(201)套设在出气口(103)外侧,所述壳体(1)侧面分别设有电源组件(3)和显示装置(9),所述电源组件(3)与壳体(1)卡接,所述显示装置(9)与壳体(1)铰接,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多个连通壳体(1)内部的进气孔(111),所述壳体(1)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抽气泵(4)、单向进气阀(5)、储气罐(6)和出气装置(8),所述抽气泵(4)包括第一进气管(401)和第一出气管(402),所述第一进气管(401)通过进气孔(111)与壳体(1)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402)连通单向进气阀(5),所述单向进气阀(5)另一端连通储气罐(6),所述储气罐(6)另一端连通出气装置(8),所述出气装置(8)通过顶杆电机(7)连通或阻断出气口(10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面罩(2),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出气口(103),所述面罩(2)下部设有环形筋(201),所述环形筋(201)套设在出气口(103)外侧,所述壳体(1)侧面分别设有电源组件(3)和显示装置(9),所述电源组件(3)与壳体(1)卡接,所述显示装置(9)与壳体(1)铰接,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多个连通壳体(1)内部的进气孔(111),所述壳体(1)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抽气泵(4)、单向进气阀(5)、储气罐(6)和出气装置(8),所述抽气泵(4)包括第一进气管(401)和第一出气管(402),所述第一进气管(401)通过进气孔(111)与壳体(1)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402)连通单向进气阀(5),所述单向进气阀(5)另一端连通储气罐(6),所述储气罐(6)另一端连通出气装置(8),所述出气装置(8)通过顶杆电机(7)连通或阻断出气口(10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泵(4)和单向进气阀(5)通过第一软管(14)连接,所述单向进气阀(5)和储气罐(6)通过第二软管(15)连接,所述储气罐(6)和出气装置(8)通过第三软管(20)连接;
所述单向进气阀(5)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气管(506)和第二出气管(507),所述第一软管(14)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气管(402)和第二进气管(506),所述储气罐(6)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进气管(601)和第三出气管(602),所述第二软管(15)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出气管(507)和第三进气管(601),所述出气装置(8)靠近储气罐(6)的一侧设有第四进气管(801),所述第三软管(20)两端分别连接第三出气管(602)和第四进气管(8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进气阀(5)包括上阀盖(501)和与上阀盖(501)盖合的下阀盖(502),所述上阀盖(501)和下阀盖(502)形成的腔体内部设有阀芯(503),所述阀芯(503)下部设有第一密封头(505),所述第一密封头(505)抵接或远离下阀盖(502)内部下表面,所述阀芯(503)上部向上延伸设有导向柱(509),所述上阀盖(501)内部上表面向下延伸设有多条第二限位筋(508),多条所述第二限位筋(508)套设在导向柱(509)外侧,所述导向柱(509)可沿第二限位筋(508)移动,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限位筋(508)相互平行且存在间隙,所述第二限位筋(508)外侧套设有弹簧(504),所述弹簧(504)两端分别抵接上阀盖(501)内部上表面和阀芯(503)上表面,所述下阀盖(502)下部设有第二进气管(506),所述第二进气管(506)连通下阀盖(502)内部,所述上阀盖(501)上部设有第二出气管(507),所述第二出气管(507)连通上阀盖(501)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电机(7)包括可升降的伸缩杆(702),所述伸缩杆(702)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密封头(703),所述第二密封头(703)头部形状为为上小下大的圆锥形,所述第二密封头(703)包括从侧面倾斜向上延伸的环形密封片(704),所述环形密封片(704)与第二密封头(703)之间形成通气槽(705),所述环形密封片(704)侧面设有多个第二通孔(706),所述第二通孔(706)连通通气槽(705),所述出气装置(8)包括连通储气罐(6)的储气腔(802)和连通出气装置(8)上下表面的导向孔(804),所述导向孔(804)由位于下部的圆柱形通孔和上部的圆锥形通孔连接形成,所述导向孔(804)的圆锥形通孔侧壁靠近出气装置(8)上表面处设有多个连通储气腔(802)和导向孔(804)且与第二通孔(706)对应的出气孔(803),所述第二密封头(703)侧面和位于导向孔(804)的圆锥形通孔内壁通过伸缩杆(702)的升降相互抵接或远离,所述伸缩杆(702)上升到最高点时,所述环形密封片(704)靠近顶部的侧壁抵接第二密封头(703)靠近顶部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电机(7)还包括电机外壳(701),所述伸缩杆(702)贯穿电机外壳(701)内外表面,所述伸缩杆(702)位于电机外壳(701)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磁铁(707),所述电机外壳(701)内部上表面设有第一电磁铁(708),所述第一电磁铁(708)下方设有第二电磁铁(709),所述磁铁(707)位于第一电磁铁(708)和第二电磁铁(709)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便携式助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位于侧面的电源安装部(116),所述电源组件(3)安装在电源安装部(116)上,所述电源组件(3)包括电源上盖(301)和与电源上盖(301)盖合的电源下盖(302),所述电源下盖(302)抵接电源安装部(116)外表面,所述电源上盖(301)和电源下盖(302)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电源下盖(302)朝向电源上盖(301)的一侧设有第三限位槽(310),所述第三限位槽(310)内部安装有电池(303),所述电池(303)上部设有固定板(304),所述固定板(3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磊王军强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