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继良专利>正文

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512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装置,由调控电路,消滞后电路、脉冲形成门控电路连结组成。其前端调控电路由光电二极D↓[1]和光敏电阻MG与限流电阻R↓[1]串连组成;其后级调控电路由W与R↓[4]串连组成,并联后经抗干扰电容C↓[1]滤波经接点③、④输入至消滞后电路中的PNP型三极管BG↓[1]和NPN型三极管BG↓[2]的基极,经消滞后处理的调控信号加至电容C↓[2]移相,当电容C↓[2]上移相电压充至双向触发二极管BD导通门限后,在电阻R↓[2]两端形成触发控制脉冲电压,用以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以达调节控制之目的。(*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向可控硅调节控制电路装置。目前,如岑贤鸿、袁光明在《实用双向硅应用500例》中所述,已有多种双向可控硅调节控制电路装置。但在实用中,其接口电路输出线性差,至使可控硅输出负载特性差,性价比低,总之其电路结构上还存在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接口方便灵活、线性良好、输出负载特性好,性价比较高的双向可控硅新型调节控制器件装置。它可方便的实现双向可控硅摇控、手控信号的接口输入及器件集成化、模块化技术。本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设计由调控电路,消滞后电路、脉冲形成门控电路组成,在调控电路中,其前端调控电路由光电二极管D1和光敏电阻MG及限流电阻R1串连组成;其后级调控电路由电位器W,电阻R4串连组成,两调控电路并联后经抗干扰电容G1滤波、经光敏电阻MG、三级管BG1、BG2、电位器W、电容C1的公共接点③和电阻R4、R1、双向硅BG3阳极、压敏电阻Ry、电容C4、负载RL的公共接点④,输入至消滞后电路中的PNP型和NPN型三极管BG1、BG2的基极,经消滞后处理。经消滞后电路处理的调控信号经电容C2移相、又经双向触发管DB门限控制后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电路装置,由调控电路、消滞后电路、脉冲形成门控电路连结组成;其特征是:由发光二极管D↓[1],光敏电阻MG和限流电阻R↓[1]串连所组成的光偶隔离前端调控电路与电位器W和限流电阻R↓[4]串连所组成的后级调控电路相并联,经抗干扰电容C↓[1]滤波后,将调控信号送至接点③、④输入消滞后电路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继良
申请(专利权)人:杨继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