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2926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管网的历史流量、出口压力和末端压力数据,构建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并引入时间维度,得到不同时间不同流量下的压降值,形成压力目标曲线;根据流量曲线模型得到次日的流量曲线,并结合所述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得到次日的压降趋势,根据管网末端最小服务压力的经验值,获得次日的压力目标曲线,形成次日压力调控策略;按照压力调控策略,通过PID调节方法实现目标压力的动态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因压力过大或压力剧烈波动带来的爆管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网压力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管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用水需求的提升,早晚高峰用水差异日益增大,为满足末端用水充足,需通过增加管网压力以保障任何时段的最小服务压力满足最低压力需求,该举措导致在非高峰期或部分末端需求较小时,部分管网压力会较实际需求偏大,即有管网部分区域有较大的富余压力,该部分压力会为供水企业带来漏损增加、能耗增加、爆管风险增加等问题。在现有管网压力调控系统中,主要存在的缺陷如下:(1)根据采集的管网压力监控数据依照人工经验进行远程调节,针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提醒,由人工介入进行远程控制。该调节方式过多依靠于人工经验,存在滞后性,稳定性较差。(2)根据管网末端压力变化,设备自动实时调节。该调节方式是根据实时采集到的管网末端压力进行调节,调节点距离末端压力一般有一定距离,末端用户流量和压力需求变化较快,因此以末端压力为主要参考数据的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压力调节跟不上实际变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能够降低因压力过大或压力剧烈波动带来的爆管风险。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管网的历史流量、出口压力和末端压力数据,构建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并引入时间维度,得到不同时间不同流量下的压降值,形成压力目标曲线;(2)根据流量曲线模型得到次日的流量曲线,并结合所述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得到次日的压降趋势,根据管网末端最小服务压力的经验值,获得次日的压力目标曲线,形成次日压力调控策略;(3)按照压力调控策略,通过PID调节方法实现目标压力的动态调节。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1)通过监控设备获取管网的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的历史监测数据,针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清洗,并删除异常数据;(12)对清洗后的历史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所述特征包括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和时间;(13)将历史数据中的一部分作为训练集,另一部分作为测试集,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得到初步模型,利用测试集进行模型验证,得到平均方差,若平均方差大于阈值,则调整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重新训练模型,反复迭代直到平均方差小于阈值;(14)根据训练好的模型得到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和时间的正相关关系,输入流量、末端压力、时间获得对应时间的出口压力预测值,得到压力目标曲线。所述步骤(14)中训练好的模型为f(X)=WX+B,其中,为输入特征向量,x1为流量,x2为末端压力,t为时间,W为BP神经网络的权重参数矩阵,由训练模型时获得,B为偏置向量,由训练模型时获得。所述步骤(2)中根据流量曲线模型得到次日的流量曲线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21)对采集到的历史用水数据进行筛选,并删除异常数据;(22)将筛选后的历史用水数据分类为工作日数据和非工作日数据,将非工作日数据统一作为节假日数据入库管理,将工作日划分为周一至周五分别入库管理;(23)将每日流量数据通过平均值算法计算得出用水模式对应的各时段流量数据,以十分钟为一个刻度计算流量数据得到流量模式曲线,生成日流量模式曲线;(24)首次采集数据开始,取第一日的数据作为第二日用水模式的预估值,第一日与第二日数据的分时段平均值作为第三日用水模式的预估值,以此类推;达到一周时,以上一周的数据作为下一周用水模式的预估值,达到两周甚至更多时,通过多周数据,周一到周日的每日分时段数据作为下周工作日及周末用水模式的预估值,以此类推;最终生成周一至周五以及周末六条流量曲线。所述步骤(3)后还包括将收集的每日实际监测的流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对所述流量曲线模型进行优化的步骤。所述步骤(3)后还包括将收集的每日实际监测的压力数据,通过深度学习对所述压力目标曲线进行优化的步骤。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调压阀,且支持远程控制,能够根据目标压力曲线,灵活控制出口压力,保障末端压力需求,降低管网压力富余。本专利技术基于用水量规律的压力调控方法,提前下发压力调控策略到设备,让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水量精准调节压力,从而在满足末端最小服务压力的前提下,实现管网局部压力的降低,保障管网压力的平稳。本专利技术可以基于BP神经网络拟合出用户用水量和管网压降的曲线模型,根据预测流量曲线和末端最小服务压力需求,计算出目标压力曲线形成压力调控策略,将策略提前下发到设备,同时可根据策略执行情况,评价策略效果,反馈信息回到模型,加入计算影响因素,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模型,不断修正现有模型算法,达到最优策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生成压力目标曲线的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根据流量曲线模型得到次日的流量曲线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该方法具有三种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1.手动控制模式此类模式下,可通过人机界面修改管网测控站的压力设置方案,能够设置不同时段下的出口压力目标,使得管网测控站能够按照目标要求进行压力调节,从而控制出口压力,满足末端压力需求。2.远程控制模式此类模式下,可通过平台指令切断自动控制模式。进入远程控制模式,管网测控仪可通过平台远程设置压力调控方案,即设置不同时段的出口压力目标,从而使得管网测控站可以按照设置目标调节出口压力。3.自动控制模式此类模式下包括以下步骤:(1)生成压力目标曲线:获取历史流量、出口压力和末端压力数据,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引入时间维度,从而得到不同时间不同流量下的压降值,形成压力目标曲线。具体如图2所示,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积累的历史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特征提取等一列处理操作,最终生成可用于网络训练的的数据集。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保存生成好的模型和相应的权重文件,然后根据输入预测数据,生成预测值,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采集与清洗:通过监控设备获取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的历史监测数据,针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清洗,将数据缺失较多、负值、大幅度突变等异常数据进行删除,形成完整性、连续性、规律性较好的数据以便于进行下一步处理。2.特征工程:提取数据特征,包括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时间等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获取管网的历史流量、出口压力和末端压力数据,构建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并引入时间维度,得到不同时间不同流量下的压降值,形成压力目标曲线;/n(2)根据流量曲线模型得到次日的流量曲线,并结合所述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得到次日的压降趋势,根据管网末端最小服务压力的经验值,获得次日的压力目标曲线,形成次日压力调控策略;/n(3)按照压力调控策略,通过PID调节方法实现目标压力的动态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管网的历史流量、出口压力和末端压力数据,构建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并引入时间维度,得到不同时间不同流量下的压降值,形成压力目标曲线;
(2)根据流量曲线模型得到次日的流量曲线,并结合所述流量与压降之间的曲线模型关系,得到次日的压降趋势,根据管网末端最小服务压力的经验值,获得次日的压力目标曲线,形成次日压力调控策略;
(3)按照压力调控策略,通过PID调节方法实现目标压力的动态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通过监控设备获取管网的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的历史监测数据,针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清洗,并删除异常数据;
(12)对清洗后的历史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所述特征包括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和时间;
(13)将历史数据中的一部分作为训练集,另一部分作为测试集,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得到初步模型,利用测试集进行模型验证,得到平均方差,若平均方差大于阈值,则调整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重新训练模型,反复迭代直到平均方差小于阈值;
(14)根据训练好的模型得到出口压力、流量、末端压力和时间的正相关关系,输入流量、末端压力、时间获得对应时间的出口压力预测值,得到压力目标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压力目标曲线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4)中训练好的模型为f(X)=WX+B,其中,为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倩丁都董鑫刘乐叶玲
申请(专利权)人:熊猫智慧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