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过载自动卸荷功能的新型集成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系统的齿轮马达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过载自动卸荷功能的新型集成马达。
技术介绍
现代工程机械普遍采用液压传动,由于液压传动本身的特点和工程机械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及工况,系统产生的热量单靠油箱、元件及管件的表面发散是不够的。液压油在过高温度下工作可能变质,产生油渣和油箱涂层剥落,至使节流口堵塞。温度下,油液的粘性及润滑性都要降低,这就使元件的工作寿命大为缩短,使密封件、填料、软管、油滤等元器件加速老化。工程机械散热的功能是通过冷却装置驱动冷却介质,吸收或驱散工程机械发热源产生的废热而实现的,而风扇液压马达是常见的风冷方式。在现有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其中液压驱动的齿轮马达作为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齿轮马达所需供油往往由液压系统直接提供,在很多情况下,液压系统供油油压大大超过齿轮马达转动所需油压,导致齿轮轴过载、摩擦副过度磨损等缺陷。另外为了使齿轮马达更好地配合液压系统的散热控制,往往需要增加一些控制阀门元件,如温控阀、溢流阀、单向阀及防过载阀等,这些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过载自动卸荷功能的新型集成马达,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前端的密封盖(2)以及插接在壳体(1)上的电磁阀(3)和单向溢流阀(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前端面开设有与输出齿轮(5)和从属齿轮(6)密封套接的驱动油腔体(101),所述驱动油腔体(101)具体是水平放置的“8”字形纺锤体空腔结构,所述驱动油腔体(101)中心部位的上方连通有进油孔槽(102),所述驱动油腔体(101)中心部位的下方连通有出油孔槽(103),所述进油孔槽(102)与出油孔槽(103)沿驱动油腔体(101)呈对称分布,且所述进油孔槽(102)、出油孔槽(103)和驱动油腔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过载自动卸荷功能的新型集成马达,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前端的密封盖(2)以及插接在壳体(1)上的电磁阀(3)和单向溢流阀(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前端面开设有与输出齿轮(5)和从属齿轮(6)密封套接的驱动油腔体(101),所述驱动油腔体(101)具体是水平放置的“8”字形纺锤体空腔结构,所述驱动油腔体(101)中心部位的上方连通有进油孔槽(102),所述驱动油腔体(101)中心部位的下方连通有出油孔槽(103),所述进油孔槽(102)与出油孔槽(103)沿驱动油腔体(101)呈对称分布,且所述进油孔槽(102)、出油孔槽(103)和驱动油腔体(101)构成截面为四花瓣状空腔结构;
所述壳体(1)前端面位于四花瓣状空腔结构外的位置开设有密封槽I(104),所述密封槽I(104)中卡接有密封圈I(7),所述壳体(1)前端面位于密封槽I(104)外的开设有销孔(105)和长螺杆孔(106),两组所述销孔(105)呈中心对称,所述密封盖(2)靠近壳体(1)的一侧也设有对应的销孔(105),两组对应的所述销孔(105)卡接有定位销(8),四组所述长螺杆孔(106)呈矩形分布,所述长螺杆孔(106)贯穿壳体(1)前端面和后端面,所述长螺杆孔(106)中配合有长螺钉(9),所述密封盖(2)靠近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与长螺钉(9)一端螺纹配合的短螺孔(10),所述长螺钉(9)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后端面且固设有螺帽部;
所述输出齿轮(5)与从属齿轮(6)相互啮合,且输出齿轮(5)与从属齿轮(6)的外轮廓分别与驱动油腔体(101)内侧壁之间通过液压油的油膜密封,所述输出齿轮(5)固定套接在输出轴(11)的中部,所述从属齿轮(6)固定套接在从属轴(12)的中部,所述所述驱动油腔体(101)开设有与输出轴(11)和从属轴(12)分别活动卡接的圆形槽,所述密封盖(2)靠近壳体(1)一侧开设有与从属轴(12)活动卡接的圆形槽,所述密封盖(2)中部开设有轴承孔(13),所述轴承孔(13)中过盈卡接在轴承(14)的外圈壁,所述轴承(14)内圈壁与输出轴(11)过渡配合卡接,所述密封盖(2)远离壳体(1)的一侧固接有安装耳板(15),所述安装耳板(15)两侧设有对称的U形定位槽,用于将密封盖(2)及壳体(1)固定安装;
所述输出轴(11)和从属轴(12)通过两组双孔轴套(16)相互连接,所述输出齿轮(5)和从属齿轮(6)均位于两组双孔轴套(16)之间的位置,所述双孔轴套(16)具体是带有两个轴孔的类“8”字形轴套结构,所述双孔轴套(16)外壁与驱动油腔体(101)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双孔轴套(16)远离输出齿轮(5)的一侧开设有密封槽II(17),所述密封槽II(17)四周设有四个卸油口(18),所述双孔轴套(16)外弧面开设有两条对称的卸油直槽(19),所述卸油直槽(19)设置在驱动油腔体(101)上下高度的平分面上,所述卸油直槽(19)一端与密封槽II(17)相连通,所述卸油直槽(19)另一端与两组双孔轴套(16)之间的空间相连通,所述密封槽II(17)及卸油口(18)内卡接有密封圈II(20)和四氟乙烯垫片(21),且四氟乙烯垫片(21)盖在密封圈II(20)外;
所述双孔轴套(16)两侧的孔口处设有1-2mm的轴肩部,使双孔轴套(16)与输出齿轮(5)和从属齿轮(6)之间分别有小间隙,从而使输出轴(11)和从属轴(12)不受双孔轴套(16)端面的摩擦阻挡而得以顺利旋转,当驱动油腔体(101)具有一定油压时,可通过卸油口(18)将输出齿轮(5)或从属齿轮(6)附近的液压油导入密封槽II(17)和卸油直槽(19)中,导入密封槽II(17)可促使密封圈II(20)膨胀,从而对施加四氟乙烯垫片(21)膨胀推力,保证两组双孔轴套(16)分别对壳体(1)和密封盖(2)的内壁进行抵紧密封,进一步提高整个液压驱动齿轮空腔结构的密封性;
所述壳体(1)顶面自前向后依次开设有进油口(107)、溢流阀安装孔(108)和电磁阀安装孔(109),所述电磁阀(3)套接在电磁阀安装孔(109)中,所述进油口(107)底端与进油孔槽(102)侧部相连通,所述进油孔槽(102)一端通过圆孔与电磁阀安装孔(109)的侧部相连通,所述壳体(1)后端面还开设有过渡腔体(110),所述电磁阀安装孔(109)的底端与过渡腔体(110)一侧相连通,所述溢流阀安装孔(108)底端与进油孔槽(102)侧部相连通,所述进油孔槽(102)与过渡腔体(110)之间设有溢流孔(111),所述单向溢流阀(4)底端穿过溢流阀安装孔(108)并延伸至溢流孔(111)中,所述过渡腔体(110)的口部设有第一堵头(22),所述过渡腔体(110)远离第一堵头(22)的一端与出油孔槽(103)一端相连通,所述过渡腔体(110)与出油孔槽(103)的连通处设有节流柱(23),所述壳体(1)顶面自前向后依次开设有试验口(112)和出油口(113),所述试验口(112)顶端与出油孔槽(103)侧部相连通,所述试验口(112)的口部设有第二堵头(24),所述出油口(113)顶端与过渡腔体(110)侧部相连通,所述出油口(113)和进油口(107)分别设有管接头,所述进油口(107)的管接头连接高压进油管,所述出油口(113)的管接头连接低压出油管;
所述进油口(107)、溢流阀安装孔(108)、电磁阀安装孔(109)、过渡腔体(110)、试验口(112)和出油口(113)的口部均设有螺纹内壁,所述电磁阀(3)、单向溢流阀(4)、管接头、第一堵头(22)和第二堵头(24)分别通过螺纹套接安装到位,所述电磁阀(3)、单向溢流阀(4)、管接头、第一堵头(22)和第二堵头(24)均套接有橡胶垫圈,用于密封各口部位置,保持壳体(1)的整体密封性;
所述节流柱(23)外壁为螺纹壁,所述过渡腔体(110)与出油孔槽(103)的连通处设有与节流柱(23)螺纹配合的螺孔,所述节流柱(23)内设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包括与过渡腔体(110)连接的六棱柱孔段以及与出油孔槽(103)连接的圆柱孔段,且六棱柱孔段内径大于圆柱孔段内径,所述六棱柱孔段的口部位于溢流孔(111)一端口部的附近位置,使节流柱(23)出口压力值与溢流孔(111)一端压力值接近,六棱柱孔段用于放入螺丝刀将节流柱(23)拧紧安装,圆柱孔段用于限流以控制溢流孔(111)两端的压差,防止过载、保证马达正常工作,可提高输出轴(11)启动液压力,提高开启稳定性并减少停机时间;
所述电磁阀(3)具体是温控电磁阀,所述电磁阀(3)包括主阀体,主阀体套接在电磁阀安装孔(109)中,所述主阀体外端面固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固定套接有电磁线圈,所述连接柱一端通过螺母封端,所述电磁线圈根据油温控制电磁阀(3)的开或关;
所述单向溢流阀(4)包括套接在溢流阀安装孔(108)中的外螺纹管段(401),所述外螺纹管段(401)一端固接有定位片(40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龙,黄日,王标,李亮,徐志驰,金琦,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皖液液压元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