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252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包括底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下半模腔、上半模腔、注胶口、锁紧卡扣、留胶区;底架底部固定安装在水平面,顶部的两端间隔地固定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设置的高度不同;下半模腔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两顶端斜面上,上半模腔通过多组锁紧卡扣可拆卸地与下半模腔上下安装,之间形成一灌胶模具空腔;注胶口设置在上半模腔顶部,两侧间隔地开设有多个留胶区;留胶区设置在上半模腔顶部,用于灌胶结束后胶水留存作为追溯记录及检测的样品。该模具能够做到起模简单,灌注成型的产品无明显气泡聚集,表面无瑕疵,内部胶水混合均匀,固化性能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
本技术属于注塑成型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一些精密电子元器件、太阳能、背光源、电器模块等产品,在日常使用和储藏中需要进行防水、防潮、防气体污染,常规的做法是采用有机液态胶水进行灌胶处理,例如有机硅胶被广泛用作电子元器件的防潮、绝缘的涂覆及灌封材料,晶体管及集成电路的内涂覆材料光学仪器的弹性粘接剂、人体内的器官等等。但是,在进行双组份液态胶水固化成型时,往往采用的灌胶模具常因为注塑模具结构不够合理,产生灌注成型的产品内部有气泡,表面有瑕疵的问题,也往往产生起模难,获得的固化产品性能不够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温度得不到控制在进行液体胶水注入模具时,常会产生大量气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双组份液态胶水进行注塑时,注塑模具结构不合理产生的成型产品气泡多、表面有瑕疵、起模困难等问题,本技术从模具结构出发,基于温度智能控制,进一步地提供了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包括底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下半模腔、上半模腔、注胶口、锁紧卡扣、留胶区;所述底架底部固定安装在水平面,顶部的两端间隔地固定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设置的高度不同;所述下半模腔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两顶端斜面上,所述上半模腔通过多组锁紧卡扣可拆卸地与下半模腔上下安装,之间形成一灌胶模具空腔;所述注胶口设置在上半模腔顶部,两侧间隔地开设有多个留胶区;所述留胶区设置在上半模腔顶部,用于灌胶结束后胶水留存作为追溯记录及检测的样品。作为改进,还包括振动马达、第一排气玻璃管、第二排气玻璃管;所述振动马达固定安装在上半模腔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排气玻璃管、第二排气玻璃管间隔设置在振动马达的一侧,距离上半模腔表面的高度不同,均单独地与灌胶模具空腔相连通。作为改进,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20-45°,优选地30°。作为改进,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固定安装在底架的内侧,用于接收不同位置温度传感头处模具的温度信息,及发出模具的温度工作信号作为改进,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探头、温度传感头,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头设置有多组,间隔地固定安装在下半模腔和/或上半模腔上;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设置有多组,固定安装在温度检测单元上,单独地每组与一组温度传感头对应地电性连接。作为改进,还包括起模千斤顶,通过活动块固定安装在下半模腔底部,用于起模。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排气玻璃管和第二排气玻璃管的外侧面设置有刻度线。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是一套适用于双组份液态胶水固化成型工艺的灌胶模具,结构合理、操作简单,通过设置振动马达,能起到消除气泡作用;通过排气玻璃管和表面刻度,能直观地判断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和上升速度,来准确判断模腔内的胶水量;通过温度传感器及温度检测单元,能够实现温度智能控制;通过设置的起模千斤顶,能够做到起模简单,上述的结构和一系列的优点,保证灌注成型的产品无明显气泡聚集,表面无瑕疵,内部胶水混合均匀,固化性能稳定。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装置的主视图。附图中:1、底架;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下半模腔;5、上半模腔;6、注胶口;7、锁紧卡扣;8、振动马达;9、第一排气玻璃管;10、第二排气玻璃管;11、留胶区;12、温度传感器探头;13、温度检测单元;14、温度传感头;15、起模千斤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包括底架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下半模腔4、上半模腔5、注胶口6、锁紧卡扣7、留胶区11;所述底架1底部固定安装在水平面,顶部的两端间隔地固定有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其中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设置的高度不同;所述下半模腔4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的两顶端斜面上,所述上半模腔5通过多组锁紧卡扣7可拆卸地与下半模腔4上下安装,之间形成一灌胶模具空腔;所述注胶口6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两侧间隔地开设有多个留胶区11;所述留胶区11,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用于灌胶结束后胶水留存作为追溯记录及检测的样品,在每次灌注完成后,可随即继续留部分胶水下来,最后也固化成一块样品,可用作每次灌注情况的追溯记录。还包括振动马达8、第一排气玻璃管9、第二排气玻璃管10;所述振动马达8固定安装在上半模腔5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排气玻璃管9、第二排气玻璃管10间隔设置在振动马达8的一侧,距离上半模腔5表面的高度不同,均单独地与灌胶模具空腔相连通。斜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20-45°,优选地30°,注胶口6位于低处,灌注时由低处灌入胶水,通过模具的角度将胶水逐步地层层推进至最高处,保证胶水不会因为注入胶水速度太快产生大气孔或缺陷。振动马达8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一侧设计,灌注过程及灌注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可通过马达振动,将双组份胶水均匀地充满整个模腔内,同时将内部气泡推到两处玻璃管处排出到管内,从而达到将气泡移出模具表面的作用。第一排气玻璃管9和第二排气玻璃管10的外侧面设置有刻度线,且间隔设置在振动马达8的一侧,距离上半模腔5表面的高度不同,均单独地与灌胶模具空腔相连通。这一结构,通过模具顶部的两处不同高度的透明玻璃管位置的设计,能够巧妙配合模具本身的倾斜度,使得在灌胶过程中能通过两个透明玻璃管中液面刻度线上的高度和上升速度来判断模腔内的胶水量,当中段玻璃管中液面迅速上升,高处玻璃管中液面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即可停止灌注。有效防止灌注胶水量不够或溢出太多的问题。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探头12、温度传感头14,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头14设置有多组,间隔地固定安装在下半模腔4和/或上半模腔5上;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12设置有多组,固定安装在温度检测单元13上,单独地每组与一组温度传感头14对应地电性连接。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13,所述温度检测单元13固定安装在底架1的内侧,用于接收不同位置温度传感头14处模具的温度信息,及发出模具的温度工作信号,其中温度检测单元内部设置有温度控制箱,温度控制箱的控制单元采用的型号为WATLOWEZ-ZONE,能通过对多组温度探测头,例如可以为6个温度探测头,将其连接到模具的不同部位,采集到温度后反馈至温度检测单元13,传至内部的温度控制箱内,从而达到智能调节模具温度的效果,可满足不同灌注温度的需要,一键操作,实用性很强。还包括起模千斤顶15,通过活动块固定安装在下半模腔4底部,用于固化完成后,打开上半模具,通过操作底部千斤顶,可方便快速地起模,达到保护初步固化的产品,防止起模过程中的损伤,完成起模。以上所述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下半模腔(4)、上半模腔(5)、注胶口(6)、锁紧卡扣(7)、留胶区(11);所述底架(1)底部固定安装在水平面,顶部的两端间隔地固定有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其中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设置的高度不同;所述下半模腔(4)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的两顶端斜面上,所述上半模腔(5)通过多组锁紧卡扣(7)可拆卸地与下半模腔(4)上下安装,之间形成一灌胶模具空腔;所述注胶口(6)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两侧间隔地开设有多个留胶区(11);所述留胶区(11)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用于灌胶结束后胶水留存作为追溯记录及检测的样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下半模腔(4)、上半模腔(5)、注胶口(6)、锁紧卡扣(7)、留胶区(11);所述底架(1)底部固定安装在水平面,顶部的两端间隔地固定有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其中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设置的高度不同;所述下半模腔(4)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的两顶端斜面上,所述上半模腔(5)通过多组锁紧卡扣(7)可拆卸地与下半模腔(4)上下安装,之间形成一灌胶模具空腔;所述注胶口(6)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两侧间隔地开设有多个留胶区(11);所述留胶区(11)设置在上半模腔(5)顶部,用于灌胶结束后胶水留存作为追溯记录及检测的样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开型智能温控灌胶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振动马达(8)、第一排气玻璃管(9)、第二排气玻璃管(10);所述振动马达(8)固定安装在上半模腔(5)顶部一侧,所述第一排气玻璃管(9)、第二排气玻璃管(10)间隔设置在振动马达(8)的一侧,距离上半模腔(5)表面的高度不同,均单独地与灌胶模具空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开型智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宏坤张艳丽何雪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探海洋物联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