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其包括冲导正孔及打筋工位、一次切边工位、二次切边工位、小边折弯工位、第一长边折弯工位、三次切边工位、第二长边45度折弯工位、四次切边工位、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切废料出件工位,上述工位之间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提高模具零件的强度的空工位;所述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上设置有双凸筋折弯装置;该双凸筋折弯装置通过上模设置的弹性卸料装置、卸料机构和带凹筋的上凸模,以及下模设置的带凸筋的下凸模、弹性浮料装置完成对产品的折弯。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产品折弯处及基准面交接处合理设置双凸筋,保证产品在折弯后趋于稳定从而保持其它折弯与基准面的相对位置,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
本技术涉及级进模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推出的新款车型越来越多,各大汽车制造商对零部件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多个组合支架为了追求降本拟合成一个支架,导致一些零部件产品形状复杂,且尺寸精度要求、功能要求都很高,从而一些零部件产品的冲压制造难度也在加大。如图1所示的折弯支架产品,由于成型面有多个折弯,且产品有一个开口形状,在无凸筋时该产品有较大的回弹且不稳定,受外力震动都会导致产品的变形。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在不影响产品安装的前提下,在折弯相应位置设置凸筋使产品稳定且不易变形的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解决由于折弯支架产品成型面有多个折弯,若不设置凸筋,产品折弯有较大的回弹且不稳定,同时受外力震动也会导致产品变形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包括设置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所述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上设置有双凸筋折弯装置;所述的双凸筋折弯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模座,以及依次叠加固定在上模座上的垫板和固定板;所述的上模上还设置有卸料机构,所述的卸料机构由固定连接的卸料背板和卸料板组成;所述的上模座上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弹性卸料装置,所述的弹性卸料装置包括用于推开卸料机构并提供弹性压料力的第一氮气弹簧,用于悬挂卸料机构的挂板;所述的上模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带凹筋的上凸模,所述的上凸模穿过卸料背板;所述的下模包括下模座,以及依次与下模座叠加固定的垫脚和下托板;所述的下模座上还固定连接有带凸筋的下凸模,所述的下凸模与上凸模之间设置有适配产品折弯边厚度的间隙;所述的下模上还固定连接有弹性浮料装置;所述的弹性浮料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下模中的第二氮气弹簧,设置在第二氮气弹簧上方的浮料板。进一步地,所述的悬挂卸料机构上还设置有用于当上模下压时防止上凸模受力偏移的侧靠块。进一步地,为了能让上模在向下闭合的过程中卸料机构先与产品上的平面及弹性浮料装置接触后,弹性卸料装置的力作用于悬挂卸料机构之上迫使第二氮气弹簧回退,使产品基准面更加完全精确地固定在卸料机构与下凸模之间,所述第一氮气弹簧的弹簧力大于第二氮气弹簧的弹簧力。进一步地,所述的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还包括以下成形工位:冲导正孔及打筋工位、一次切边工位、二次切边工位、小边折弯工位、第一长边折弯工位、三次切边工位、第二长边45度折弯工位;设置在第二长边45度折弯工位和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之间的四次切边工位;设置在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之后的切废料出件工位。进一步地,所述的成形工位之间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提高模具零件的强度的空工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通过双凸筋折弯装置上模的弹性卸料装置、悬挂卸料机构和凹筋的上凸模,以及下模上带凸筋的下凸模、弹性浮料装置完成对产品的折弯,并同时在产品的折弯处及基准面交接处合理设置了双凸筋,保证产品在多次折弯后保持可控变形,从而使产品稳定性大大提高。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双凸筋多折弯支架产品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模具设计排样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的双凸筋折弯装置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的双凸筋折弯装置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带凹筋的上凸模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中带凸筋的下凸模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如图2所示,本级进模结构分为g1至g15共15个工位。在15个工位之间设置多个空工位,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模具零件的强度,及为各个工位的模具零件设计提供足够的空间位置,同时也方便模具易损件的更换及模具维修。按照进料方向从前到后,其中g1冲导正孔/打筋工位,冲导正孔用于后面工位工作的导正作用,确保每一个工步都在同一个基准情况下工作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精度,打筋用于设置在产品上的工艺加强筋,因为此处在产品最终成型后是做为产品基准面使用,产品两侧的折弯整个成型面大于基准面的工艺加强筋为防止基准面受力变形;g2切边工位,用于切产品最终外形所需尺寸边;g3切边工位,用于切产品最终外形所需尺寸边;g4小边折弯工位,用于产品最终外形所需折弯;g5空工位,为加强模具后工步零件强度所留空间;g6长边折弯工位,用于产品最终外形所需折弯;g7空工位,为加强模具后工步零件强度所留空间;g8切边工位:用于切产品最终外形所需尺寸边;g9空工位,为加强模具后工步零件强度所留空间;g10第二长边45度折弯工位,此折弯是为产品最后成型90度折弯所设置的预成型,90度最后折弯直接影响到产品尺寸,因此需要一步预折保证产品精度;g11空工位,为加强模具后工步零件强度所留空间;g12切边工位,切掉多余连料点并将产品基准面的一个折弯成型出来;g13空工位,为加强模具后工步零件强度所留空间;g14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在凸凹模上设置了双筋的折弯工步,该折弯后产品所有成型尺寸已完成,从整个产品形状来说这一工步至关重要,这个折弯必须达到设定值,前工步完成的所有工艺会因这个折弯的变化导致出现尺寸差,因为前工步成型都是独立的不会对其它成型产生干涉,而这个边的折弯包含了g4/g6工位的折弯从而也增加了产品尺寸精度把控的难度;g15切废料出件工位,切料多余废料使产品从料带上分离落入传输装置收纳入零件箱中。通过以上15个工位便已完成了整个产品的连续冲压成型。本技术重点描述的双凸筋折弯设置在g14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其余的设置是为了成型产品所设置的工艺空工位,或是辅助定位或简单折弯等在此并不详细一一说明。以下结合图3及图4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包括依次设置的冲导正孔及打筋工位、一次切边工位、二次切边工位、小边折弯工位、第一长边折弯工位、三次切边工位、第二长边45度折弯工位;设置在第二长边45度折弯工位和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之间的四次切边工位;以及设置在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之后的切废料出件工位。所述的成形工位之间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提高模具零件的强度的空工位。所述的双凸筋折弯装置包括上模10和下模30,所述的上模10包括上模座101,以及依次叠加固定在上模座101上的垫板102和固定板103;所述的上模10上还设置有卸料机构20,所述的卸料机构20由固定连接的卸料背板201和卸料板202组成;所述的上模座101上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弹性卸料装置40,所述的弹性卸料装置40包括用于推开卸料机构20并提供弹性压料力的第一氮气弹簧401,用于悬挂卸料机构20的挂板402;所述的上模10通过固定板103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带凹筋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其特征是,包括设置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所述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上设置有双凸筋折弯装置;/n所述的双凸筋折弯装置包括上模(10)和下模(30),所述的上模(10)包括上模座(101),以及依次叠加固定在上模座(101)上的垫板(102)和固定板(103);所述的上模(10)上还设置有卸料机构(20),所述的卸料机构(20)由固定连接的卸料背板(201)和卸料板(202)组成;/n所述的上模座(101)上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弹性卸料装置(40),所述的弹性卸料装置(40)包括用于推开卸料机构(20)并提供弹性压料力的第一氮气弹簧(401),用于悬挂卸料机构(20)的挂板(402);/n所述的上模(10)通过固定板(103)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带凹筋的上凸模(501,502),所述的上凸模(501,502)穿过卸料背板(201);/n所述的下模(30)包括下模座(301),以及依次与下模座(301)叠加固定的垫脚(302)和下托板(303);所述的下模座(301)上还固定连接有带凸筋的下凸模(503),所述的下凸模(503)与上凸模(501,502)之间设置有适配产品折弯边厚度的间隙;/n所述的下模(30)上还固定连接有弹性浮料装置(60);所述的弹性浮料装置(60)包括固定设置在下模(30)中的第二氮气弹簧(602),设置在第二氮气弹簧(602)上方的浮料板(6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凸筋多折弯支架类级进模,其特征是,包括设置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所述的第二长边90度双筋折弯工位上设置有双凸筋折弯装置;
所述的双凸筋折弯装置包括上模(10)和下模(30),所述的上模(10)包括上模座(101),以及依次叠加固定在上模座(101)上的垫板(102)和固定板(103);所述的上模(10)上还设置有卸料机构(20),所述的卸料机构(20)由固定连接的卸料背板(201)和卸料板(202)组成;
所述的上模座(101)上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弹性卸料装置(40),所述的弹性卸料装置(40)包括用于推开卸料机构(20)并提供弹性压料力的第一氮气弹簧(401),用于悬挂卸料机构(20)的挂板(402);
所述的上模(10)通过固定板(103)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带凹筋的上凸模(501,502),所述的上凸模(501,502)穿过卸料背板(201);
所述的下模(30)包括下模座(301),以及依次与下模座(301)叠加固定的垫脚(302)和下托板(303);所述的下模座(301)上还固定连接有带凸筋的下凸模(503),所述的下凸模(503)与上凸模(501,502)之间设置有适配产品折弯边厚度的间隙;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成,汪建国,胡冬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晨昌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