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离合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2014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6
一种双离合减速器,包括包括双离合器、双排行星轮和差速器,双离合器与电机连接,电机输入动力至双离合器,双离合器与双排行星轮连接,双排行星轮与差速器连接,双排行星轮通过与双离合器结合将动力以不同速比输出至差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离合减速器将双离合器和双排行星轮相结合,不同的输入轴与具有差异化系数的主动轮结合实现不同速比,同时兼顾了传动系统对大扭矩和高效率的要求,具有更广泛的适配性,提高传动系统的动力性及经济性,从而提升了整车的效率和续航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行星架集成于差速器壳体上,行星架输出的扭矩直接由差速器壳体输出至轮端,传递路径简洁,省去了传统减速器的主减速齿轮副和相应的支撑结构,实现空间紧凑和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离合减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双离合减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相关的法规要求日益严格,电驱动汽车的保有量将会越来越多。在电驱动汽车的传动系统中,留给减速器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其结构尽可能紧凑,并能同时实现很大的速比来满足动力性要求。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挡减速器已经不满足电驱动系统对效率和动力性的需求,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动力总成的效率,可以发掘整车的续航潜力,因此电机的减速器成为重要的潜力挖掘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动力总成的效率的双离合减速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离合减速器包括所述双离合减速器包括双离合器、双排行星轮和差速器,所述双离合器与电机连接,所述电机输入动力至所述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与所述双排行星轮连接,所述双排行星轮与所述差速器连接,所述双排行星轮通过与所述双离合器结合将动力以不同速比输出至所述差速器。进一步地,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和第二离合,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离合和所述第二离合连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离合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减速器包括双离合器(1)、双排行星轮(2)和差速器(3),所述双离合器(1)与电机连接,所述电机输入动力至所述双离合器(1),所述双离合器(1)与所述双排行星轮(2)连接,所述双排行星轮(2)与所述差速器(3)连接,所述双排行星轮(2)通过与所述双离合器(1)结合将动力以不同速比输出至所述差速器(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离合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减速器包括双离合器(1)、双排行星轮(2)和差速器(3),所述双离合器(1)与电机连接,所述电机输入动力至所述双离合器(1),所述双离合器(1)与所述双排行星轮(2)连接,所述双排行星轮(2)与所述差速器(3)连接,所述双排行星轮(2)通过与所述双离合器(1)结合将动力以不同速比输出至所述差速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器(1)包括第一离合(11)和第二离合(12),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离合(11)和所述第二离合(12)连接,所述电机能够将动力输入至所述第一离合(11)或所述第二离合(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器(1)还包括第一输入轴(13)和第二输入轴(14),所述第一输入轴(13)与所述第一离合(11)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14)与所述第二离合(12)连接,动力能够由所述第一离合(11)输入至所述第一输入轴(13)或由所述第二离合(12)输入至所述第二输入轴(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行星轮(2)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齿圈(25),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双离合器(1)连接,所述从动轮分别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齿圈(25)啮合,所述从动轮与所述齿圈(25)啮合并绕所述齿圈(25)公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离合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超李俊豪赵玉婷谭艳军林霄喆王瑞平安聪慧肖逸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