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包括正循环导管、反循环导管、弯状底管、喇叭状底管、灌浆平台、正循环导管盖、反循环导管盖和气液混合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弯状底管底管口朝向槽底角落,加强清理槽底角落沉渣的能力和效果,喇叭状导管的扩大口加强气举反循环清理槽底沉渣的范围,通过再反循环导管充入高压空气,高压空气通过气液混合器,在导管中形成一种密度小于泥浆的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下面的泥浆在负压作用下上升,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形成流速、流量较大的反循环流动,泥浆携带沉渣从导管反出,排至地面导管出浆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沉渣清除装置,具体为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属于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泥浆护壁配合成槽机进行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成槽结束后槽底会有一定厚度的沉渣和大量不合格的泥浆。成槽机抓斗前段为齿状,无法将沉渣清除干净。下放钢筋网片后,因钢筋网片的制约,使清槽设备安放的空间有限,传统的清槽设备和工艺无法将沉渣完全清除干净。地下连续墙灌注混凝土后,因沉渣的存在,重力作用会导致已浇筑各槽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各槽段连接处发生位移,将对地下连续墙整体密封性造成影响。而且,当地下连续墙底部为隔水岩石层时,沉渣的存在也会使地下连续墙与岩石层结合的部分出现缺陷,降低地下连续墙的隔水性和稳定性。传统的清槽工艺主要为正循环清槽哈气举反循环清槽。正循环清槽方法置换泥浆效果较好,但沉渣的清除效果并不理想,且清槽所需时间较长,并易使沉渣于槽底中间和两侧角落堆积;气举反循环清槽方法能有效的清除清槽装置底管口处的沉渣,但置换泥浆的效果较差,补浆不及时易发生槽壁跨孔,且因钢筋网片制约清槽装置导管无法全方位覆盖槽底,多处沉渣无法清除干净,特别是临近槽段两侧角落沉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包括正循环导管和反循环导管;所述正循环导管与反循环导管均呈竖直状设置,且所述正循环导管位于反循环导管的一侧,所述正循环导管与反循环导管的上端均穿过灌浆平台,所述正循环导管与反循环导管的底端均安插在槽底沉渣内,所述正循环导管的底端安装有弯状底管,所述反循环导管的底端安装有喇叭状底管。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循环导管底端所安装的弯状底管底管口朝向槽底角落。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循环导管通过底端安装的喇叭状底管对底管口进行扩大。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循环导管的顶端安装有正循环导管盖,且所述正循环导管盖开设有进浆口用于注入优质泥浆,所述反循环导管的顶端安装有反循环导管盖,且所述反循环导管盖开设有出浆口连接除砂机及泥浆净化装置。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循环导管内安置有气液混合器,且所述气液混合器通过进气管穿过反循环导管盖所开设的进气口处连接外置的高压气管。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液混合器包括带有气孔的圆柱体和与所述圆柱体连接在一起的盖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设计合理,通过设置正循环导管和反循环导管实现正反循环结合,起到全面清除沉渣的作用,保证地下连续墙结构的整体密闭性和墙底与隔水岩石层的良好结合,通过设置弯状底管,并将底管口朝向槽底角落,加强清理槽底角落沉渣的能力和效果,通过设置喇叭状导管的扩大口和固定,底管口扩大后,加强气举反循环清理槽底沉渣的范围,通过再反循环导管充入高压空气,高压空气通过气液混合器,在导管中形成一种密度小于泥浆的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下面的泥浆在负压作用下上升,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形成流速、流量较大的反循环流动,泥浆携带沉渣从导管反出,排至地面导管出浆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弯状底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喇叭状底管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气液混合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正循环导管,2、反循环导管,3、弯状底管,4、喇叭状底管,5、灌浆平台,6、正循环导管盖,7、反循环导管盖,8、气液混合器,81、圆柱体和82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包括正循环导管1和反循环导管2;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均呈竖直状设置,且所述正循环导管1位于反循环导管2的一侧,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的上端均穿过灌浆平台5,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的底端均安插在槽底沉渣内,所述正循环导管1的底端安装有弯状底管3,所述反循环导管2的底端安装有喇叭状底管4。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正循环导管1底端所安装的弯状底管3底管口朝向槽底角落,加强清理槽底角落沉渣的能力和效果。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反循环导管2通过底端安装的喇叭状底管4对底管口进行扩大,加强气举反循环清理槽底沉渣的范围。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正循环导管1的顶端安装有正循环导管盖6,且所述正循环导管盖6开设有进浆口用于注入优质泥浆,所述反循环导管2的顶端安装有反循环导管盖7,且所述反循环导管盖7开设有出浆口连接除砂机及泥浆净化装置,输送优质泥浆后,置换槽底泥浆,并使槽底泥浆沉渣混合物循环流动。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反循环导管2内安置有气液混合器8,且所述气液混合器8通过进气管穿过反循环导管盖7所开设的进气口处连接外置的高压气管,高压空气通过气液混合器8,在导管中形成一种密度小于泥浆的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下面的泥浆在负压作用下上升,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形成流速、流量较大的反循环流动,泥浆携带沉渣从导管反出,排至地面导管出浆口。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气液混合器8包括带有气孔的圆柱体81和与所述圆柱体81连接在一起的盖板82。圆柱体81和盖板82都是不锈钢材质,厚约3mm;圆柱体81上布满直接8mm的孔,相邻两孔间距为10mm。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时,正循环导管1上端进浆口输入优质泥浆,底端弯状底管3的管口对准槽底角落,反循环导管3上端进气口输入高压空气,出浆口连接除砂机及泥浆净化装置。当正循环导管1送浆后,正循环导管1将槽段底部沉渣吹起,使槽底全部沉渣随泥浆循环流动。同时,反循环导管2充入高压空气,高压空气通过气液混合器,在导管中形成一种密度小于泥浆的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下面的泥浆在负压作用下上升,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形成流速、流量较大的反循环流动,泥浆携带沉渣从导管反出,排至地面导管出浆口,出浆口可连接除砂机和泥浆净化装置,再将净化后的优质泥浆从正循环导管输入槽底,如此正反循环结合,起到全面清除沉渣的作用,保证地下连续墙结构的整体密闭性和墙底与隔水岩石层的良好结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包括正循环导管(1)和反循环导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均呈竖直状设置,且所述正循环导管(1)位于反循环导管(2)的一侧,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的上端均穿过灌浆平台(5),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的底端均安插在槽底沉渣内,所述正循环导管(1)的底端安装有弯状底管(3),所述反循环导管(2)的底端安装有喇叭状底管(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包括正循环导管(1)和反循环导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均呈竖直状设置,且所述正循环导管(1)位于反循环导管(2)的一侧,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的上端均穿过灌浆平台(5),所述正循环导管(1)与反循环导管(2)的底端均安插在槽底沉渣内,所述正循环导管(1)的底端安装有弯状底管(3),所述反循环导管(2)的底端安装有喇叭状底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循环导管(1)底端所安装的弯状底管(3)底管口朝向槽底角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反循环结合地连墙槽底沉渣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循环导管(2)通过底端安装的喇叭状底管(4)对底管口进行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钟明,曾纪文,汪应朝,贺浩,黄安,延伟,吴迪,雷龙,郭军海,胡福龙,胡福洪,郑亮,曹玉飞,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