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1498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旨在解决乙撑双硬脂酰胺在合成反应的过程中搅拌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影响乙撑双硬脂酰胺的加工质量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反应釜,反应釜包括有外壳以及釜体,外壳上设置有搅拌轴,釜体上设置有开口,搅拌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搅拌叶,釜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条,固定条上设置有搅拌板,搅拌板上固定连接有搅动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能够通过与搅拌轴反向旋转的釜体来带动搅拌板与搅拌叶反向旋转,且搅拌板在旋转搅拌的过程中会进行上下的移动,使乙撑双硬脂酰胺在合成的过程中搅拌更加均匀,提高了乙撑双硬脂酰胺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乙撑双硬脂酰胺制备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
技术介绍
乙撑双硬脂酰胺(乙烯基双硬脂酰胺)一硬而脆的白色高熔点蜡,其工业品呈略带黄色的细小颗粒,无毒,对人体无副作用,常温下不溶于大多数溶剂,对酸碱和水介质稳定,能溶于热的氯化烃类和芳香烃类溶剂,其粉状物滑腻感较强,80℃以上对水具有可湿性的化合物。在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应釜使化合物之间充分的进行反应,现有的反应釜在对乙撑双硬脂酰胺进行合成的过程中,仅仅只通过反应釜内的一根搅拌轴进行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反应釜靠近内壁的一侧很难被搅拌到,容易造成搅拌不均匀,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影响乙撑双硬脂酰胺的加工质量。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通过设置与搅拌轴反方向转动的釜体来带动搅拌板旋转搅拌,达到使乙撑双硬脂酰胺在搅拌的过程中更加均匀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有外壳以及与外壳转动连接的釜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搅拌轴,所述釜体上设置有供搅拌轴插入的开口,所述搅拌轴插入开口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若干阵列分布的搅拌叶,所述釜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条,所述固定条上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搅拌板,所述搅拌板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与其垂直的搅动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反应釜对乙撑双硬脂酰胺进行合成的过程中,搅拌轴会进行旋转,搅拌轴旋转后就能带动搅拌叶进行旋转搅拌,且搅拌叶与搅拌轴为转动连接,在液体的冲击下会自行产生旋转,使化合物的搅拌更加均匀,同时,釜体也会产生旋转,且釜体的旋转方向与搅拌轴的转动方向相反,釜体旋转后就能带动搅拌板进行旋转,使搅拌板能够对的釜体内的边缘处进行充分的搅拌,搅拌板与搅拌叶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搅拌,能够使反应釜内的原料产生对流,使原料搅拌更加均匀,同时,在搅拌板进行搅拌的过程中,还能够沿着固定条进行上下的滑动,搅拌板上的搅动块就能在垂直方向上对原料进行搅拌,能够从多个方向上对化合物进行搅拌,减少了无法搅拌到的死角,使乙撑双硬脂酰胺在合成反应的过程中搅拌更加均匀,提高了乙撑双硬脂酰胺的生产质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条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丝杆,所述丝杆上套设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与搅拌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搅拌板随着釜体的旋转进行搅拌的过程中,转动丝杆,丝杆旋转后就能带动套设在丝杆上的螺母座进行移动,螺母座就能带动搅拌板进行移动,使搅拌板的移动更加方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条的两侧均设置有与凹槽导通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转动杆,所述螺母座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遮挡片,两侧所述遮挡片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侧的转动杆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螺母座随着丝杆的旋转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转动杆会进行旋转,一端与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遮挡片就会缠绕收卷在转动杆上,若是转动杆往反方向旋转,一端与转动杆固定连接的遮挡片就能从转动杆上松开,遮挡片就能随着螺母座的移动展开或是缠绕在转动杆上,这样就能对凹槽的槽口进行遮挡,放置原料会大量进入到凹槽内影响丝杆的使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片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条,所述凹槽的两侧设置有供密封条插入并移动的移动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遮挡片展开或是卷绕起来的过程中,密封条会插入到移动槽中进行移动,进一步减小了进入到凹槽内的原料。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母座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供限位块插入并移动的限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螺母座随着丝杆的旋转进行移动的过程中,限位块会插入在限位槽中进行移动,使螺母座在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防止螺母座会随着丝杆自行产生旋转。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阵列分布的万向滚珠,所述万向滚珠与限位块的表面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块沿着限位槽移动的过程中,万向滚珠会贴着限位块的表面进行滚动,减小了限位块与限位槽之间的摩擦,使限位块的移动更加顺畅。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内安装有电机,所述釜体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转动釜体时,启动电机就能带动釜体进行旋转,这样就能使釜体的旋转更加方便省力。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反应釜对乙撑双硬脂酰胺进行合成的过程中,搅拌轴会进行旋转,搅拌轴旋转后就能带动搅拌叶进行旋转搅拌,且搅拌叶与搅拌轴为转动连接,在液体的冲击下会自行产生旋转,使化合物的搅拌更加均匀,同时,釜体也会产生旋转,且釜体的旋转方向与搅拌轴的转动方向相反,釜体旋转后就能带动搅拌板进行旋转,使搅拌板能够对的釜体内的边缘处进行充分的搅拌,搅拌板与搅拌叶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搅拌,能够使反应釜内的原料产生对流,使原料搅拌更加均匀,同时,在搅拌板进行搅拌的过程中,还能够沿着固定条进行上下的滑动,搅拌板上的搅动块就能在垂直方向上对原料进行搅拌,能够从多个方向上对化合物进行搅拌,减少了无法搅拌到的死角,使乙撑双硬脂酰胺在合成反应的过程中搅拌更加均匀,提高了乙撑双硬脂酰胺的生产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表明釜体的内部结构特征;图2为专利技术中的固定条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转动杆的结构特征;图3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显示了限位块和限位槽的位置关系。图中:1、外壳;2、釜体;3、搅拌轴;4、搅拌叶;5、固定条;6、搅拌板;7、搅动块;8、凹槽;9、丝杆;10、螺母座;11、容纳槽;12、转动杆;13、遮挡片;14、密封条;15、限位块;16、限位槽;17、万向滚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如图1-图3所示,包括反应釜,反应釜包括有外壳1以及与外壳1转动连接的釜体2,外壳1内安装有电机,电机为伺服电机,釜体2与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外壳1上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搅拌轴3,釜体2上设有供搅拌轴3插入的开口,搅拌轴3插入开口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若干阵列分布的搅拌叶4,釜体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条5,固定条5上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搅拌板6,搅拌板6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与其垂直的搅动块7。固定条5上设有凹槽8,凹槽8内设有一端与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丝杆9,凹槽8内安装有伺服电机,丝杆9的另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丝杆9上套设有螺母座10,螺母座10与搅拌板6固定连接,螺母座10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5,凹槽8的内壁上开设有供限位块15插入并移动的限位槽16,限位槽16的内壁上设有若干阵列分布的万向滚珠17,万向滚珠17与限位块15的表面贴合。固定条5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包括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包括有外壳(1)以及与外壳(1)转动连接的釜体(2),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搅拌轴(3),所述釜体(2)上设置有供搅拌轴(3)插入的开口,所述搅拌轴(3)插入开口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若干阵列分布的搅拌叶(4),所述釜体(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条(5),所述固定条(5)上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搅拌板(6),所述搅拌板(6)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与其垂直的搅动块(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包括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包括有外壳(1)以及与外壳(1)转动连接的釜体(2),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搅拌轴(3),所述釜体(2)上设置有供搅拌轴(3)插入的开口,所述搅拌轴(3)插入开口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若干阵列分布的搅拌叶(4),所述釜体(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条(5),所述固定条(5)上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搅拌板(6),所述搅拌板(6)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与其垂直的搅动块(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条(5)上设置有凹槽(8),所述凹槽(8)内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丝杆(9),所述丝杆(9)上套设有螺母座(10),所述螺母座(10)与搅拌板(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乙撑双硬脂酰胺合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条(5)的两侧均设置有与凹槽(8)导通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华俊应颖斌龚崇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鑫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