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及导入外泌体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1392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器械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是要解决现有直接采用纳米微针晶片导入外泌体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及导入外泌体的方法,其技术方案可概括为: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包括纳米微针晶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源输入模块,所述纳米微针晶片中央具有通孔,第一电极固定于通孔内,其形状与通孔相适应,第二电极为环状电极,并环绕固定于纳米微针晶片外围,所述电源输入模块为纳米微针晶片供电,并向第一电极提供第一电荷,第二电极提供第二电荷,使用时,纳米微针晶片、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均能够与被处理皮肤相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导入外泌体时,使得皮肤对于外泌体的吸收大大增加,适用于纳米微针晶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及导入外泌体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器械技术,特别涉及纳米微针晶片技术。
技术介绍
纳米微针晶片是根据人体皮肤结构开发的纳米促渗专用工具,它是由单晶硅经过纳米技术工艺雕刻而成。纳米晶片的表面是一系列微针阵列,微针可以穿透角质层,打通通往真皮层的通道,使得所需药物能够更容易渗透到真皮细胞中。细胞在一定强度的电脉冲刺激下,会产生短暂的电穿孔效应,使细胞膜的半渗透性暂时丧失,使得细胞对药剂及DNA大分子的吸收量增加。近年来在基因转染、细胞融合、提高药物治癌效果等方面应用不少。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结合了电穿孔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吸收率。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200nm的纳米级囊泡,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参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生物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由于外泌体的特殊结构和功能,使得它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可以作为诊断多种疾病的生物指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充当药物的载体,作为治疗手段;除此之外外泌体还应用于医美行业,用于护肤。外泌体用于护肤时,直接涂抹于皮肤表面的吸收率很低,不到2%,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包括纳米微针晶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源输入模块,所述纳米微针晶片中央具有通孔,第一电极固定于通孔内,其形状与通孔相适应,第二电极为环状电极,并环绕固定于纳米微针晶片外围,所述电源输入模块为纳米微针晶片供电,并向第一电极提供第一电荷,第二电极提供第二电荷,若第一电荷为正电荷,则第二电荷为负电荷,反之若第一电荷为负电荷,则第二电荷为正电荷,使用时,纳米微针晶片、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均能够与被处理皮肤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包括纳米微针晶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源输入模块,所述纳米微针晶片中央具有通孔,第一电极固定于通孔内,其形状与通孔相适应,第二电极为环状电极,并环绕固定于纳米微针晶片外围,所述电源输入模块为纳米微针晶片供电,并向第一电极提供第一电荷,第二电极提供第二电荷,若第一电荷为正电荷,则第二电荷为负电荷,反之若第一电荷为负电荷,则第二电荷为正电荷,使用时,纳米微针晶片、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均能够与被处理皮肤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天线子向量循环约束优化波束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电极的外边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内边与纳米微针晶片的外边相适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微针晶片的外围为矩形,长宽均为3-10mm,其阵列凸点数量64-100个,阵列凸点的高度为50-300μm,锥度为(4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直流脉冲电流的工作频率为5-30HZ,其输出功率为2.5-15W。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振动发生器,以纳米微针晶片具有阵列凸点的那一面为正面,则其背面固定于振动发生器上,所述振动发生器使用时能够使该纳米微针晶片在与垂直于该纳米微针晶片正面的方向上震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电流纳米微针晶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超祁彩燕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极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