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878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所述EMI滤波器采用二阶滤波结构,包括第一阶滤波结构和第二阶滤波结构;所述第二阶滤波结构包括共模电感L2;所述EMI滤波器接入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并输出至后续设备;所述EMI滤波器为对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造成的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进行抑制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选用铁、钴、镍和硅、磷、硼材质非晶作为电感磁芯,非常规的应用组合,相比传统铁氧体磁芯,同等规格下有效增大电感量,具有良好的高、低频交流噪声抑制作用,降低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有效提高10kHz和30MHz频率点的插入损耗,满足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等试验项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电子电力、半导体、医用设备、工业控制、航空航天、通信、兵工、计算机等行业,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
技术介绍
工业电子设备使用时长期暴露在复杂环境下,经受各种外界环境的考验,特别是遭受电磁环境的冲击。随着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健全和完善,各国相继制定出电子设备经受电磁兼容考核的规范和标准,如FCC法规、VDE法规、GJB标准等。因此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试验是一项关键的性能指标,备受业界关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及发布前都需要进行重点设计及考核验证。电子设备本身产生的噪声主要通过电源线传入电网,噪声叠加到电网中间接影响其他设备。在进行电磁兼容试验时,传导发射作为一项重要的测试项,为了保证尽可能的滤除传导发射干扰,常在电源线前端增加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如图1所示。但是,目前市面上针对传导发射的EMI滤波器类型众多,设计时采用的拓扑结构和器件选型、参数各不相同,导致EMI滤波器的功能性能和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差异。在其帮助电子产品通过电源线传导发射试验时,效果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传导发射试验中,10kHz和30MHz频率点的插入损耗较小,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导致试验无法通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进行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频率范围10kHz~30MHz)试验时,搭配现有市场流通的EMI滤波器,无法满足特殊行业电子设备通过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试验项目;即在传导发射试验中,10kHz和30MHz频率点的插入损耗较小,滤波效果不佳,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导致试验无法通过。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能有效提高10kHz和30MHz频率点的插入损耗,提升滤波效果,帮助客户通过GJB151B、MIL-STD-461E、GB4824等标准中的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等试验项目。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所述EMI滤波器采用二阶滤波结构,包括第一阶滤波结构和第二阶滤波结构;所述第二阶滤波结构包括共模电感L2;所述EMI滤波器接入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并输出至后续设备;所述EMI滤波器为对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造成的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进行抑制的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在进行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频率范围10kHz~30MHz)试验时,搭配现有市场流通的EMI滤波器,无法满足特殊行业电子设备通过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试验项目;即在传导发射试验中,10kHz和30MHz频率点的插入损耗较小,滤波效果不佳,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导致试验无法通过。本技术采用上述方案设计的EMI滤波器采用二阶滤波结构设计,且为无源滤波器,可有效的抑制10kHz~30MHz频率范围内由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造成的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消弱线线间的差模噪声和线地间的共模噪声;尤其第二阶滤波结构采用共模电感L2替换现有技术中的差模电感,现有技术中的差模电感磁芯通常选用铁氧体材质制成的磁芯;而本技术中可采用镍锌材质制成的共模电感L2,L2采用镍锌材质非常规应用绕制共模电感,其优点既可抑制差模噪声,同时也有较好抑制共模噪声的效果。本技术的EMI滤波器输入由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当输入信号中夹杂着高频交流成分时,经过第一阶滤波结构对高频交流成分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未被抑制掉的高频成分流向后一级,再经过第二阶滤波结构进行抑制处理,最终输出端高频成分被滤除,不会经过输出端对后续设备造成干扰。低频交流成分经过第一阶滤波结构阻低频,部分交流成分被抑制,第一阶滤波结构通高频,部分低频通过。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滤波效果好,能够满足试验要求。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共模电感L2包括电感线圈L2a和电感线圈L2b,且电感线圈L2a和电感线圈L2b绕制在同一第二磁芯上,所述电感线圈L2a和电感线圈L2b匝数和相位均相同,且绕制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磁芯采用镍锌材质制成的磁芯。磁芯选用镍锌材质制成,替代传统的铁氧体材质制成的磁芯。镍锌材质常应用于差模电感的绕制,L2采用镍锌材质非常规应用绕制共模电感,其优点既可抑制差模噪声,同时也有较好抑制共模噪声的效果。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阶滤波结构还包括电容C2、电容C3和电阻R2,所述电容C2、共模电感L2、电容C3和电阻R2依次连接;所述电容C2、电容C3和电阻R2均并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之间,所述电感线圈L2a与电感线圈L2b分别串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上;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2a的一端,电感线圈L2a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2b的一端,电感线圈L2b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阶滤波结构包括共模电感L1,所述共模电感L1采用非晶物质制成的非晶磁芯;所述共模电感L1包括电感线圈L1a和电感线圈L1b,且电感线圈L1a和电感线圈L1b绕制在同一非晶磁芯上,所述电感线圈L1a和电感线圈L1b匝数和相位均相同,且绕制方向相反。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共模电感L1采用铁、钴、镍和硅、磷、硼材料非晶物质制成的非晶磁芯。共模电感L1的磁芯选用铁、钴、镍和硅、磷、硼材料非晶物质构成,替代传统的铁氧体材质的磁芯。其优点相比较铁氧体磁芯,在相同饶匝数量下电感量更大,在相同电感量下绕制数量更少,电感体积更小,应用场合更广,经济性更高。当输入信号中夹杂着低频信号时,由感抗XL=2πfL,增大电感量L,XL增大,对低频交流信号抑制效果更好。同时也提高对高频交流成分的抑制效果。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阶滤波结构还包括电阻R1、电容C1,所述电阻R1、电容C1和共模电感L1依次连接;所述电阻R1、电容C1均并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之间,所述电感线圈L1a与电感线圈L1b分别串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上;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1a的一端,电感线圈L1a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2a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1b的一端,电感线圈L1b的另一端电感L2b的一端。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还包括电容C4、电容C5,所述电容C4与电容C5设于第一阶滤波结构和第二阶滤波结构之间;所述电容C4与电容C5串联后,并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之间;所述电容C4与电容C5的中间点接地。电容C1、电容C2、电容C3进行交流成分抑制时,交流成分对电容进行充电,电阻R1、电阻R2与电容C1、电容C3并联,对电容电压进行泄放;C4、C5将火线L、零线N与地相连,削弱火线L、零线N之间共模干扰。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EMI滤波器适用于CE102和电源线传导发射试验中。作为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EMI滤波器适用于对10kHz~30MHz频率范围内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造成的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进行抑制。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EMI滤波器采用二阶滤波结构,包括第一阶滤波结构和第二阶滤波结构;所述第二阶滤波结构包括共模电感L2;/n所述EMI滤波器接入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并输出至后续设备;所述EMI滤波器为对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造成的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进行抑制的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EMI滤波器采用二阶滤波结构,包括第一阶滤波结构和第二阶滤波结构;所述第二阶滤波结构包括共模电感L2;
所述EMI滤波器接入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并输出至后续设备;所述EMI滤波器为对电网传入的高频、低频交流信号造成的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进行抑制的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感L2包括电感线圈L2a和电感线圈L2b,且电感线圈L2a和电感线圈L2b绕制在同一第二磁芯上,所述电感线圈L2a和电感线圈L2b匝数和相位均相同,且绕制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采用镍锌材质制成的磁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阶滤波结构还包括电容C2、电容C3和电阻R2,所述电容C2、共模电感L2、电容C3和电阻R2依次连接;
所述电容C2、电容C3和电阻R2均并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之间,所述电感线圈L2a与电感线圈L2b分别串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上;
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2a的一端,电感线圈L2a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2b的一端,电感线圈L2b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插损无源EMI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滤波结构包括共模电感L1,所述共模电感L1采用非晶物质制成的非晶磁芯;
所述共模电感L1包括电感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先建梁建蒋维郭兴坤朱建军闫昊何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天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