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包括由底板、顶板以及外边框相互连接组成的板体,底板的顶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交错分布的隔板,相邻隔板之间隔离形成散热流道,且若干隔板之间由外边框围绕形成一循环散热流道,顶板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进液端连通的进液口,另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出液端连通的出液口,顶板由与散热流道一一对应的若干导热条组成,且导热条四边通过弹性防水带与外边框以及相应隔板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液冷板与电池包的接触散热面由若干导热条连接组成,且导热条与散热流道通过弹性带密封连接,使接触面各导热条相对独立,并受水压影响紧贴在电池包上,从而保证液冷板的导热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液冷板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续航里程影响较大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目前纯电动汽车的能量密度已经由几年前的90Wh/kg提高到现在的180Wh/kg,随着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的提高,相应的发热量随之增大,传统的风冷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度集成化的电池包需求,液冷技术方案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目前采用液冷散热时,当液冷板的尺寸较大时,其平面度难以稳定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容易导致液冷板的部分区域与电池表面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或液冷板部分区域存在应力的问题,从而引起电池局部温度偏高或者液冷板部分区域强度衰减的问题,最终可能产生动力电池包热失控或者液冷板漏液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液冷板与电池包的接触散热面由若干导热条连接组成,且导热条与散热流道通过弹性带密封连接,使接触面各导热条相对独立,并受水压影响紧贴在电池包上,从而保证液冷板的导热散热效果,防止液冷板的部分区域与电池表面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或液冷板部分区域存在应力的问题,从而引起电池局部温度偏高或者液冷板部分区域强度衰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包括由底板、顶板以及外边框相互连接组成的板体,所述底板的顶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交错分布的隔板,相邻所述隔板之间隔离形成散热流道,且若干所述隔板之间由外边框围绕形成一循环散热流道,所述顶板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进液端连通的进液口,另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出液端连通的出液口,所述顶板由与散热流道一一对应的若干导热条组成,且所述导热条四边通过弹性防水带与外边框以及相应隔板密封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热条为柔性金属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所述导热条之间由弹性绳依次串联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热条的底面一体化设置有延伸到散热流道内的导热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若干隔板均等距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液冷板与电池包的接触散热面由若干导热条连接组成,且导热条与散热流道通过弹性带密封连接,使接触面各导热条相对独立,并受水压影响紧贴在电池包上,从而保证液冷板的导热散热效果,防止液冷板的部分区域与电池表面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或液冷板部分区域存在应力的问题,从而引起电池局部温度偏高或者液冷板部分区域强度衰减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底板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隔板与导热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板;2、顶板;3、外边框;4、导热条;5、进液口;6、出液口;7、隔板;8、循环散热流道;9、弹性防水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照图1-3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包括由底板1、顶板2以及外边框3相互连接组成的板体,所述底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交错分布的隔板7,相邻所述隔板7之间隔离形成散热流道,且若干所述隔板7之间由外边框3围绕形成一循环散热流道8,所述顶板2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8进液端连通的进液口5,另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8出液端连通的出液口6,所述顶板2由与散热流道一一对应的若干导热条4组成,且所述导热条4四边通过弹性防水带9与外边框3以及相应隔板7密封连接。所述导热条4为柔性金属条,使导热条4可受压产生一定形变,从而使导热条4紧贴于电池包表面,保证导热散热效率。相邻所述导热条4之间由弹性绳依次串联连接,使多片导热条4连接形成一整体,方便导热条4平整排列。所述导热条4的底面一体化设置有延伸到散热流道内的导热片,可提高向冷却液内的导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所述底板1上若干隔板7均等距分布,使散热流道分布均匀,从而散热均匀。具体的,该装置使用时,液冷板的顶板2一面为导热面,紧贴安装于电池包上;当循环散热流道8通过进液口5和出液口6接入冷却液系统后,冷却液流入循环散热流道8中,且液压力挤压导热条4,使弹性防水带9伸张变形,从而使导热条4与电池包表面吻合,紧贴于电池包的表面,从而保证液冷板的导热散热效果,防止液冷板的部分区域与电池表面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或液冷板部分区域存在应力的问题,从而引起电池局部温度偏高或者液冷板部分区域强度衰减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内容,利用本领域的常规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以上优选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组合,所获得的其它实施例均落在本技术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包括由底板(1)、顶板(2)以及外边框(3)相互连接组成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交错分布的隔板(7),相邻所述隔板(7)之间隔离形成散热流道,且若干所述隔板(7)之间由外边框(3)围绕形成一循环散热流道(8),所述顶板(2)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8)进液端连通的进液口(5),另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8)出液端连通的出液口(6),所述顶板(2)由与散热流道一一对应的若干导热条(4)组成,且所述导热条(4)四边通过弹性防水带(9)与外边框(3)以及相应隔板(7)密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结构,包括由底板(1)、顶板(2)以及外边框(3)相互连接组成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交错分布的隔板(7),相邻所述隔板(7)之间隔离形成散热流道,且若干所述隔板(7)之间由外边框(3)围绕形成一循环散热流道(8),所述顶板(2)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8)进液端连通的进液口(5),另一侧设置有与循环散热流道(8)出液端连通的出液口(6),所述顶板(2)由与散热流道一一对应的若干导热条(4)组成,且所述导热条(4)四边通过弹性防水带(9)与外边框(3)以及相应隔板(7)密封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舒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舒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