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066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56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一对分设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两侧的绝缘板,一对绝缘板之间形成有供动触头运动的触头运动区,所述一对绝缘板的对应分闸时的动触头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使得分闸时动触头到绝缘板的距离大于合闸时动触头到绝缘板的距离。优点:保证动触头到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保证断路器断口之间的耐压强度;增加气吹加快电弧向灭弧室的转移,增加触头系统和通道的绝缘强度,降低短路分断中发生背后击穿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本技术属于断路器
,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技术介绍
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灭弧室系统由触头系统、灭弧室组成。触头系统包括静触头、动触头。动触头通过旋转运动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完成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操作。所述灭弧室包括由数片灭弧栅片层叠排列构成的灭弧栅片组,且还包括对应静触头的静触头引弧板和对应动触头的动触头引弧板,所述静触头引弧板与静触头连接,所述动触头引弧板与分闸位置时的动触头相对应,并保持一定间隙。由绝缘材料加工的一对绝缘板安装在触头系统、动触头引弧板和静触头引弧板的左右两侧,形成一个狭窄的通道。在动触头打开和闭合过程中,动触头均在该通道内运动。断路器短路分断过程中,产生在动触头的动触点和静触头的静触点之间的电弧经过通道进入灭弧室,在灭弧室内部被灭弧栅片组切割形成多个短弧。通过绝缘板形成狭窄的通道,一方面可以增加气吹加快电弧向灭弧室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触头系统和通道的绝缘强度,降低短路分断中发生背后击穿的风险。减小通道的宽度,即减小两绝缘板之间的间隔距离,有利于提高断路器的灭弧能力,因此,通常将绝缘板靠近静触头引弧板的两侧安装。但是,动触头旋转运动时会发生左右侧偏,在分闸状态下,动触头会因为侧偏而与绝缘板接触,使动触头到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为动触头沿着绝缘板到静触头的最短距离,从而使动触头到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大大减小,制约断路器试后工频耐压的提高。随着配电系统的发展,高电压直流塑壳断路器成为研究热点,断路器电压等级的提高,对断路器的工频耐压提出更高的要求。断路器断口之间的耐压强度是由动、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保证的。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能保证动触头到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保证断路器断口之间的耐压强度。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一对分设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两侧的绝缘板,一对绝缘板之间形成有供动触头运动的触头运动区,所述一对绝缘板的对应分闸时的动触头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使得分闸时动触头到绝缘板的距离大于合闸时动触头到绝缘板的距离。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包围并大于分闸时动触头在绝缘板上的投影。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电弧行进方向上,一对绝缘板之间还形成有分别与触头运动区和灭弧室相衔接的跑弧区;在触头运动区,一对绝缘板上的凹陷部之间构成有第一距离D1,一对绝缘板的对应合闸时的动触头的位置之间构成有第二距离D2;在跑弧区,一对绝缘板之间构成有第三距离D3,D1>D2,D2≥D3。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电弧行进方向上,所述跑弧区分为前跑弧区和后跑弧区,所述前跑弧区相对于后跑弧区形成一个狭窄的电弧行进通道。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灭弧室包括由数片灭弧栅片层叠排列构成且呈横向延伸的第一灭弧区域和由数片灭弧栅片层叠排列且呈纵向延伸的第二灭弧区域,所述第一灭弧区域和第二灭弧区域构成“┐”形,所述一对绝缘板与第一灭弧区域和第二灭弧区域紧邻;所述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还包括动触头引弧板和静触头引弧板,动触头引弧板包括向分闸时的动触头位置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一、动触头引弧板二和延伸至第一灭弧区域的靠近动触头位置的横向端部的动触头引弧板三,上述三者依次连接,静触头引弧板包括与静触头电连接的静触头引弧板一和与静触头引弧板一连接并延伸至第二灭弧区域的靠近静触头的下端部的静触头引弧板二,其中动触头引弧板二和静触头引弧板一之间的距离接近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开距;所述前跑弧区对应动触头引弧板二至静触头引弧板一之间的区域,所述后跑弧区对应于前跑弧区后部至灭弧室之间;一对绝缘板的对应前跑弧区的位置之间构成有第四距离,一对绝缘板的对应后跑弧区的位置之间构成有第五距离,其中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五距离。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凹陷部具有凹陷部底面,绝缘板的对应合闸时的动触头的位置具有触头运动区内侧面,凹陷部底面与触头运动区内侧面的交界处具有过渡面,过渡面为平面或曲面。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一对绝缘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由铁磁物质构成的增磁板。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增磁板包括以一对绝缘板的凹陷部底面之间的距离为间距间隔设置的一对第一增磁板。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增磁板还包括以一对绝缘板的触头运动区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间距间隔设置的一对第二增磁板,该对第二增磁板分别对应叠设在一对第一增磁板的外侧。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呈U形,所述静触头的面向动触头的导体上固定有所述的静触点,在静触头的U形结构的内腔且对应静触点的位置设置有铁磁物质一。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第一、一对绝缘板的对应分闸时的动触头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使得分闸时动触头到绝缘板的距离大于合闸时动触头到绝缘板的距离,动触头即使在旋转运动时发生左右侧偏,在分闸状态下动触头也不会因为侧偏而与绝缘板接触,保持与一对绝缘板不干涉,保证动触头到静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进而保证断路器断口之间的耐压强度;第二、一对绝缘板的跑弧区内形成的狭窄的通道,一方面可以增加气吹加快电弧向灭弧室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触头系统和通道的绝缘强度,降低短路分断中发生背后击穿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除去灭弧栅片)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C-C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静触头和绝缘板的配合立体图。图6a为本技术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静触头和绝缘板一实施例配合的立体图。图6b为本技术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静触头和绝缘板一实施例配合的剖视图。图7a为本技术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静触头和绝缘板另一实施例配合的立体图。图7b为本技术所述触头灭弧系统的静触头和绝缘板另一实施例配合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一对第一增磁板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一对第一增磁板和一对第二增磁板配合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通道的另一实施例图。图中:1.动触头、11.动触点;2.静触头、21.静触点;3.灭弧室、31.第一灭弧区域、32.第二灭弧区域;4.绝缘板、40.通道、401.触头运动区、402.跑弧区、4021.前跑弧区、4022.后跑弧区、41.凹陷部底面、411.过渡面、412.分界面为界、413.前后分界面、42.触头运动区内侧面;5.增磁板、51.第一增磁板、52.第二增磁板;6.铁磁物质一;7.铁磁物质二;8.动触头引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和一对分设在动触头(1)和静触头(2)两侧的绝缘板(4),一对绝缘板(4)之间形成有供动触头(1)运动的触头运动区(4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绝缘板(4)的对应分闸时的动触头(1)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使得分闸时动触头(1)到绝缘板(4)的距离大于合闸时动触头(1)到绝缘板(4)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灭弧室(3)和一对分设在动触头(1)和静触头(2)两侧的绝缘板(4),一对绝缘板(4)之间形成有供动触头(1)运动的触头运动区(4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绝缘板(4)的对应分闸时的动触头(1)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使得分闸时动触头(1)到绝缘板(4)的距离大于合闸时动触头(1)到绝缘板(4)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包围并大于分闸时动触头(1)在绝缘板(4)上的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电弧行进方向上,一对绝缘板(4)之间还形成有分别与触头运动区(401)和灭弧室(3)相衔接的跑弧区(402);在触头运动区(401),一对绝缘板(4)上的凹陷部之间构成有第一距离D1,一对绝缘板(4)的对应合闸时的动触头(1)的位置之间构成有第二距离D2;在跑弧区(402),一对绝缘板(4)之间构成有第三距离D3,D1>D2,D2≥D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电弧行进方向上,所述跑弧区(402)分为前跑弧区(4021)和后跑弧区(4022),所述前跑弧区(4021)相对于后跑弧区(4022)形成一个狭窄的电弧行进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3)包括由数片灭弧栅片层叠排列构成且呈横向延伸的第一灭弧区域(31)和由数片灭弧栅片层叠排列且呈纵向延伸的第二灭弧区域(32),所述第一灭弧区域(31)和第二灭弧区域(32)构成“┐”形,所述一对绝缘板(4)与第一灭弧区域(31)和第二灭弧区域(32)紧邻;所述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还包括动触头引弧板(8)和静触头引弧板(9),动触头引弧板(8)包括向分闸时的动触头(1)位置延伸的动触头引弧板一(81)、动触头引弧板二(82)和延伸至第一灭弧区域(31)的靠近动触头(1)位置的横向端部的动触头引弧板三(8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影陈会林王铖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