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散片、背光模组和指纹识别显示屏,其中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且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通过采用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材料达到折射和散射背光源的效果,避免了上下两层扩散粒子层的不规律折射和散射,造成对竖直光线的折射和散射问题,同时在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可以避免扩散片与上层的增光片和下层的导光板之间出现镜面吸附,产生水波纹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扩散片、背光模组和指纹识别显示屏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液晶显示屏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扩散片、背光模组和指纹识别显示屏。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移动电话上显示屏的屏占比逐渐的增加,明显的挤占了指纹识别模组的安装区域,导致之前可以安装到显示屏下方的指纹识别模组不得不安装到智能移动电话的背部,这会影响智能移动电话背部的一体性和美观性,因此,各家厂商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实现屏下的指纹识别,目前在OLED屏幕上已经实现了屏下指纹识别,这是由于OLED屏幕的显示基材较薄,且具备自发光特性,可以让部分可见光直接穿透显示屏基材,让设置在显示基材下方的图像采集模组直接采集到屏幕上方的指纹图案。该方法却无法应用到目前的液晶显示屏上,液晶显示屏由于需要背光模组给液晶面板提供单独的背光源,不能直接在背光模组上打孔来让可见光直接穿透液晶显示屏实现屏下指纹识别,为了能够让光线穿过较厚的液晶显示屏实现屏下指纹识别,目前只能选择红外光方案,即是采用红外光直接穿过液晶显示屏实现屏下指纹识别。但是在目前的背光模组中,扩散片的上下表面均有一层粒子扩散层起到光线散射和折射的效果,由于上下两层的粒子扩散层的存在会导致竖直向上的红外光被折射和散射,可参见图1,扩散片的折射会导致屏下指纹识别的准确性和准确度都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散片、背光模组和指纹识别显示屏,解决现有技术背光模组中扩散片会散射和折射垂直射入的红外线,导致屏下指纹识别准确性和准确度降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散片,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所述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且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可选的,当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时,下表面或上表面分布有一层扩散粒子层。可选的,所述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所述若干层透光层采用压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可选的,所述块状突起为四边形块状突起,包括方块突起和长方块突起任意一种。可选的,为所述方块突起时,方块突起高度为0.001MM-0.003MM,方块宽度为0.05MM-0.15MM,相邻方块之间的距离为方块宽度的一半。可选的,为所述长方块突起时,长方块突起高度为0.001MM-0.003MM,长方块宽度为0.05MM-0.15MM,长方块长度为长方块宽度的两倍,相邻长方块之间的距离为长方块宽度的一半。可选的,所述增光片上还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和/或开设在侧边的至少一个缺口。可选的,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增光片靠近侧边或边角的位置,所述通孔为圆形通孔或跑道型通孔;所述缺口为U形缺口或半圆形缺口。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保护外框,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护外框内向上依次排列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增光片,以及固定在所述保护外框内的侧壁上与所述导光板相同位置的光源。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显示屏,所述指纹识别显示屏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液晶面板和红外识别器,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正面上方;所述红外识别器固定在所述背光模组的背面,用于穿过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液晶面板识别指纹的红外信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散片、背光模组和指纹识别显示屏,其中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且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通过采用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材料达到折射和散射背光源的效果,避免了上下两层扩散粒子层的不规律折射和散射,造成对竖直光线的折射和散射问题,同时在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可以避免扩散片与上层的增光片和下层的导光板之间出现镜面吸附,产生水波纹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现有扩散片的局部放大图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片的主视图和仰视的局部放大图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扩散片的仰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片表面为方块突起的仰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片表面长方块突起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种扩散片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中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出进一步的诠释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散片,该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且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请参见图2和图3,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片的主视图和仰视图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扩散片由数十层、数百层,甚至是数千层透光层组成,因此无法明显看出其中的分层结构,实际的侧面视图更接近与图3中的仰视图,图2中的分层是为了便于展示所进行的调整;由于块状突起的突起高度为0.001MM-0.003MM,该尺寸在整个背光模组的侧面视图中几乎不可见,因此图2增光片的上下表面中看不到块状突起的结构,只有在图3的局部放大图可以看见块状突起的结构。图2中包括保护外框201、反射片202、导光板203、光源204和扩散片205,其中扩散片205由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组成,图2中扩散片包括205的两条引线以及引线之间的透光层,透光层是一种使用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薄膜,例如由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涤纶树脂制成的透光薄膜,为了实现原有的扩散片的折射效果,通过每一层透光材料的折射将背光模组中光源204产生的光线折射为正方向向上射出的光线,具体的光路可参见图2中的D、E、J,光源204产生可见光射入到导光板203中,可见光再经过导光板203下的反射片202向上反射到扩散片205中,光线经过扩散片205的折射成为正方向向上射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扩散片是通过其中的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来实现光路方向的改变,因此各层透光材料的折射率和透光材料的层数均可以根据实际的光线波长进行改变,具体的层数可以是数十层、数百层,甚至是数千层;这若干层透光层可以采用压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扩散片。压合工艺是将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扩散片,应用于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所述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且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片,应用于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所述扩散片包括若干层不同折射率的透光层,且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还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块状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扩散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为光滑面时,下表面或上表面分布有一层扩散粒子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若干层透光层采用压合方式结合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状突起为四边形块状突起,包括正方块突起和长方块突起任意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块状突起为所述正方块突起时,正方块突起高度为0.001MM-0.003MM,正方块宽度为0.05MM-0.15MM,相邻正方块之间的距离为正方块宽度的一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块状突起为所述长方块突起时,长方块突起高度为0.001MM-0.003MM,长方块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远江,陈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