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姚智夫专利>正文

医用输流恒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587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医用输液恒温器,它由机壳1以及设在机壳1内的由电源电路11、传感电路12、差分电路13、时间变换电路14,驱动电路15所组成的电路部分和外接恒温体5所组成。在原理上已排除了超温加热,中心值升高或降低、温度波动范围增大等危险故障和不易发现的隐性故障发生的可能,它能把药液温度始终恒定在37°±0.2°的范围内,完全能满足医用输液的要求。通过临床试验,它具有可以保障药效的及时与充分发挥。(*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Medical current flow thermosta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edical infusion thermostat, which is composed of a casing and a 1 casing 1 by the power supply circuit 11, sensing circuit 12, difference circuit 13, time conversion circuit 14, a driving circuit 15 composed of circuit components and external thermostatic body composed of 5. Super heating has been ruled out in principle, occurrence center value i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range increases risk of failure and not easy to find the hidden failure possible, it can make the liquid temperature constant in the range of 37 DEG + 0.2 degrees, can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infusion. Through clinical trials, it can guarantee the timely and full play of effica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的输液恒温器。现在,医院对病人输液,在输液过程中,其药液是未作加热处理的,由于药液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正常温度,易使病人产生一些发冷、畏寒、高烧等低温输液反应,特别是因人体的御寒肌理作用,促使输液滴速显著下降,有时可下降到开始输液时的1/3~1/5,每输完500cc药液,有的长达4-6小时。这不仅影响了药效的及时与充分发挥,也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同时给医院增加了工作负担,影响了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目前,虽然有许多恒温器,但都存在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故障和隐性故障,而均不能用到医用输液恒温方面来。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只可能存在一种输液所允许出现的显性低温故障的、能绝对保证输液安全的医用输液恒温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医用输液恒温器,是由机壳1以及设在机壳1内的由电源电路11、传感电路12、差分电路13、时间变换电路14、驱动电路15所组成的电路部分和外接恒温体5所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说的电源电路11中设置有由BG1、BG2以及连接在BG1的集电极和BG2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连接在BG1、BG2基极之间的电阻R2、连接在BG2基极与R2的连接点的下方的R3所组d成的互根电路,所说的传感电路12,其上部设有由BG8、BG9、R5、R6、R7所组成的互根电路,其下部在BG9的集电极端连接有分别由BG6、BG7、R9、R10、R11和BG11、BG12、R12、R13所组成的两个互根电路,其右侧设有由BG11、设在BG9的基极、R8的下端和BG11的集电极之间的BG10所组成的电流差分电路,所说的差分电路13,在对管BG15、BG16的集电集设有由BG17、BG18、R18、R19所组成的互根电路,在R15的下端通过D4连接有由BG13、BG14、R17、R16所组成的互根电路,所说的时间变换电路14中,在对管BG22、BG23的发射极设有由BG20、BG21、R22、R23、D6所组成的互根电路,在对管BG22、BG23的集电极端设有由BG24、BG25、R24、R25所组成的互根电路,所说的驱动电路15中,在KP的下端并接有XD2和XD3,在XD2的下端正反向并列有D9、D10,在XD3的下端正向连接有D11。本技术技术解决方案的电源电路11,可以在B1次极的输出端并联有XD1、D1、D3,在D1的输出端与地之间接有C1,在D1与C1的共同连接点同时并接BG1和BG4的发射极。本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中的恒温体5可以制成U形条状体,U形的大小与输液管的大小相吻合。本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中的恒温体5,可以由外壳6、设在外壳6内的电热丝骨架8、由骨架8支撑的电热丝7、设在骨架8上的U形槽10以及设在U形槽10下端的传感器9所组成。本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中的恒温体5的传感器9可以用双结型三极管管芯制成。本技术的医用输液恒温器,由于采取了以上技术方案,在原理上只可能存在一种显性低温故障,即电路中任何一个元件出了问题,只可能产生易于发现和处理的不加热的故障,不可能存在超温加热,中心值升高或降低,温度波动范围增大等危险故障和不易发现的隐性故障,因而它能完全满足医用输液的要求,使药液温度恒定在37°±0.2°的范围内,既可保障药效的及时与充分发挥,避免病人遭受低温输液反应,又可大大缩短输液时间,减少病人痛苦,提高医院护理的工作效率。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外形图。实施例如图所示外壳1的右侧上部设有电源引进线3,右侧下部设有电热丝和传感器的连接线4,外壳1的正面下部设有三个指示灯2,连接线4连接有U形条状恒温体5,U形的大小与输液管的大小相吻合,恒温体5由外壳6,设在外壳6内的电热丝骨架8,由骨架8支撑的电热丝7,设在骨架8上的U形槽10以及设在U形槽10下端的传感器9所组成,传感器9由双结型三极管管芯制作而成。其电路部分由电源电路11、传感电路12、差分电路13、时间变换电路14、驱动电路15所组成,其电源电路11设有电源线接口a和b,接口a的上端依次设有开关K、保险y,在保险y的上端设有接口d,在接口d与接口b之间设有变压器B1,在变压器B1的次级输出端并联有D1、D3、XD1,在D1的输出端与地之间接有C1,在D1与C1的共同连接点同时并接BG1和BG4的发射极,BG1的集电极串有R1、R1又与BG2的发射极连接,在BG1和BG2的基极之间接有R2,在R2与BG2基极的共同连接点与地之间接有R3,BG4的集电极端接有R27,R27右端通过C2接地,BG5的集电极接在BG4的集电极与R27之间,其基极与BG2的集电极相连,BG4的基极设有R4,R4与BG3的集电极连接,BG3的发射极接地,BG3的基极通过D2接在BG2的集电极与BG5基极的连接点上。BG1、BG2、R1、R2、R3接如图所示的基本连接方式所组成的电路,称为互根电路。其传感电路12的上部设有由BG8、BG9、R5、R7、R6所组成的互根电路,BG8的发射极接在BG5的基极,R6与接地点相连,在BG9的集电极端即传感电路的下部设有由BG6、BG7、R9、R10、R11和由BG11、BG12、R13、R12所组成的两个互根电路,R11和BG12的发射极与接地点相连,BG6的发射极与D2的出端连接,在传感电路的上部还设有BG10,BG10的基极、发射极集 电极分别与BG9的基极、R8的下端、BG11的集电极相连,R8的上端接在BG8的集电极,BG10、BG11组成一个电流差分电路,BG11即为传感器9。差分电路13的中部设有对管BG15、BG16,BG15的基极接R14的右端,BG16的基极与R14的左端接在BG10、BG11的集电极之间,在对管BG15、BG16的集电极端设有由BG17、BG18、R18、R19所组成的互根电路,BG17的发射极与BG5的发射极相连接,对管的发射极端设有由D4、BG13、BG14、R16、R17所组成的互根电路,BG14的发射极接地,D4的上端通过R15接BG5的发射极。时间变换电路14的中部设有对管BG22、BG23,BG22的基极接在R21的上端,R21的下端接地,BG23的基极接在BG18与BG16的集电极之间,在对管BG22、BG23的发射极端和集电极端分别设有由BG20、BG21、R23、D6、R22和由BG24、BG25、R25、R24所组成的两个互根电路,BG20的发射极与BG5的发射极相连,R22的下端接在D5的下端,D5的上端接BG19的集电极,BG19的基极接在R20的下端,R20的上端和BG19的发射极同时接在BG17、BG20的发射极的共同点,R20与BG23的基极之间设有C3,BG23、BG24的集电极之间的引出线上相继接有C4、R26,R26的下端和BG25的发射极与地连接。这里,BG22的基极可引出与被测温度相关联的方波电压。在驱动电路15中,设有BG26,它的基极接在C4与R26之间,它的发射极接地,它的集电极接B2初级下端,B2初级上端通过C2接地,B2次级的上下端分别与D7、D8的正极相连,D7、D8的负极均与可控硅KP的触发极连接,KP的下端并接有XD2、XD3,XD3的下端正向连接有D11,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输液恒温器,是由机壳1以及设在机壳1内的由电源电路11、传感电路12、差分电路13、时间变换电路14、驱动电路15所组成的电路部分和外接恒温体5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电源电路11中设置有由BG1、BG2以及连接在BG1的集电极和BG2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和连接在BG1、BG2基极之间的电阻R2、连接在BG2基极与R2的连接点的下方的R3所组成的互根电路,所说的传感电路12,其上部设有由BG8、BG9、R5、R6、R7所组成的互根电路,其下部在BG9的集电极端连接有分别由BG6、BG7、R9、R10、R11和BG11、BG12、R12、R13所组成的两个互根电路,其右侧设有由BG11、设在BG9的基极、R8的下端和BG11的集电极之间的BG10所组成的电流差分电路,所说的差分电路13,在对管BG15、BG16的集电集设有由BG17、BG18、R18、R19、所组成的互根电路,在R15的下端通过D4连接有由BG13、BG14、R17、R16所组成的互根电路,所说的时间变换电路14中,在对管BG22、BG23的发射极设有由BG20、BG21、R22、R23、D6所组成的互根电路,在对管BG22,BG23的集电极端设有由BG24、BG25、R24、R25所组成的互根电路,所说的驱动电路15中,在KP的下端并接有XD2和XD3,在XD2的下端正反方向并列有D9、D10,在XD3的下端正向连接有D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智夫
申请(专利权)人:姚智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