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308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装饰件领域,公开了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包括电机盒;旋转台,旋转台包括旋转底座、盖板支架和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缓冲弹簧和活塞,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第一套筒封闭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第一缓冲腔内设有液压油;环形围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可以解决汽车门把手的盖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由于碰撞导致损坏,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装饰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汽车车门处的门把手通常是裸露于车体表面,把手内外侧很容易污损,驾驶人员打开车门时很容易弄脏手;另外,车门把手外凸,容易在车辆发生剐蹭时先将把手撞坏,且,当车辆停靠路边后,把手的内侧不仅容易造成灰尘的集聚。为了防止灰尘聚集并对汽车把手进行保护,会在把手表面设置盖板,在需要使用把手时打开盖板,并在使用完毕时将盖板复位。然而汽车把手盖板通常设置为较硬的结构,因此在发生撞击受到冲击力时,没有缓冲结构,不能通过形变抵消冲击力,使得盖板在碰撞后容易发生损坏,使用寿命较短。本专利技术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汽车门把手的盖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由于碰撞导致损坏,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使得可以解决汽车门把手的盖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由于碰撞导致损坏,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包括电机盒,电机盒内设有可旋转的电机;旋转台,旋转台包括旋转底座、盖板支架和缓冲装置,旋转底座与电机盒可旋转地连接,旋转底座与电机盒连接的表面为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为平面,过第一表面的几何中心且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为第一旋转轴,电机带动旋转底座绕第一旋转轴做旋转运动,缓冲装置的一端与盖板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底座固定连接,以使旋转底座带动盖板支架旋转,盖板支架垂直于第一表面设置,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缓冲弹簧和活塞,第一套筒的一端封闭并与盖板支架连接、另一端开放,第二套筒的一端封闭并与旋转底座连接、另一端设有导流孔,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通过第一套筒开放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套筒内,缓冲弹簧和活塞设于第二套筒内部,缓冲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套筒封闭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活塞与第二套筒内部的侧壁抵接,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第一套筒封闭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第一缓冲腔内设有液压油;环形围板,环形围板与盖板支架固定连接,环形围板围成的圆面为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平行于第一表面,平行于第二表面的方向为第二旋转轴;第一盖板,第一盖板的边缘与环形围板固定连接,第一盖板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容纳腔;第二盖板,第二盖板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容纳腔,第二盖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盖板可旋转地连接,第二盖板绕第二旋转轴相对第一盖板进行旋转。另外,导流孔设于所述第二套筒靠近所述第一套筒一端的中心位置。另外,第一套筒内表面与第二套筒外表面之间设有密封件。通过在第一套筒内表面与第二套筒外表面之间设置密封件,防止液压油从第一套筒内表面与第二套筒外表面之间漏出。另外,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还设有单向阀。通过在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设置单向阀,使得液压油从第二套筒内返回第一套筒时更加快速。另外,导流孔为阻尼孔。通过设置导流孔为阻尼孔,防止第一缓冲腔内的液压油在第一套筒未受到冲击力时流入第二套筒内的第二缓冲腔。另外,旋转底座为圆形底座,第一表面为圆面,第一盖板为球面盖板,第二盖板为球面盖板,第二盖板相对第一盖板转动时,第二盖板远离容纳腔的表面与第一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抵接。通过设置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为球面盖板,使得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在汽车表面呈球面,不会影响汽车表面整体的美观程度。另外,第一盖板在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盖板在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通过设置第一盖板在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盖板在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使得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在封闭整个容纳腔,对汽车门把手进行保护。另外,第二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设置LED灯,第一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设有除湿装置。通过在第二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设有LED灯,使得第二盖板旋转后露出门把手时,为使用者提供光照,便于使用者观察。通过在第一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设置除湿装置,对容纳腔内进行除湿干燥,防止门把手发生锈蚀。另外,第一盖板背离容纳腔的表面设有转动杆。通过在第一盖板背离容纳腔的表面设置转动杆,在旋转电机发生故障时,通过握住转动杆手动旋转第一盖板,进行开门,防止旋转电机发生故障时无法开启车门。另外,第二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设有配重块。通过在第二盖板靠近容纳腔的表面设有配重块,使得第二盖板旋转后更容易落下,开启容纳腔露出车门把手。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需要使用汽车门把手开启车门时,通过使用旋转台带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旋转,将第二盖板旋转至相对于第一盖板靠上的位置,使得第二盖板依靠自身重力下落,并相对于第一盖板进行旋转以与第一盖板的内表面抵接,露出容纳腔中的汽车门把手。在不需要使用汽车门把手时,通过使用旋转台带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旋转,将第一盖板旋转至相对于第二盖板靠上的位置,使得第二盖板依靠自身重力下落,并相对于第一盖板进行旋转以与第一盖板的内表面分离,将容纳腔的表面全部覆盖住,以对容纳腔内的汽车门把手进行保护,第二盖板的开启和复位的过程依靠第二盖板自身的重力实现,不使用弹性件进行复位,结构简单,零件不容易出现疲劳损坏,整体使用寿命较长。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受到外界的冲击力时,由盖板支架带动第一套筒相对于第二套筒做压缩运动,处于第一缓冲腔内的液压油被挤压进入第二缓冲腔内,吸收部分冲击力,液压油在进入第二缓冲腔内对活塞产生挤压力,并推动缓冲弹簧进行压缩,进一步吸收冲击力,使得汽车把手盖板在受到冲击力后有一定的缓冲能力,防止汽车把手盖板发生损坏,提高汽车把手盖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机盒,所述电机盒内设有可旋转的电机;/n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包括旋转底座、盖板支架和缓冲装置,所述旋转底座与所述电机盒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旋转底座与所述电机盒连接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过所述第一表面的几何中心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为第一旋转轴,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旋转底座绕所述第一旋转轴做旋转运动,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盖板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底座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旋转底座带动所述盖板支架旋转,所述盖板支架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缓冲弹簧和活塞,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封闭并与所述盖板支架连接、另一端开放,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封闭并与所述旋转底座连接、另一端设有导流孔,所述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套筒开放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缓冲弹簧和所述活塞设于所述第二套筒内部,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封闭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二套筒内部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封闭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内设有液压油;/n环形围板,所述环形围板与所述盖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围板围成的圆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为第二旋转轴;/n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的边缘与所述环形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容纳腔;/n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二盖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盖板绕所述第二旋转轴相对所述第一盖板进行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冲击缓冲的汽车把手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盒,所述电机盒内设有可旋转的电机;
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包括旋转底座、盖板支架和缓冲装置,所述旋转底座与所述电机盒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旋转底座与所述电机盒连接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过所述第一表面的几何中心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为第一旋转轴,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旋转底座绕所述第一旋转轴做旋转运动,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盖板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底座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旋转底座带动所述盖板支架旋转,所述盖板支架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缓冲弹簧和活塞,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封闭并与所述盖板支架连接、另一端开放,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封闭并与所述旋转底座连接、另一端设有导流孔,所述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套筒开放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缓冲弹簧和所述活塞设于所述第二套筒内部,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封闭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二套筒内部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封闭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二套筒设有导流孔的一端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内设有液压油;
环形围板,所述环形围板与所述盖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围板围成的圆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为第二旋转轴;
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的边缘与所述环形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容纳腔;
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二盖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浩王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鑫源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