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650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3:49
本公开涉及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环形围板和搅拌装置;环形围板位于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与内筒体之间形成臭氧气浮区,下围板段与内筒体之间形成沉淀区,内筒体内形成混凝区;环形围板与外筒体之间形成过滤区;臭氧气浮区内可以使油渣和泥渣漂浮在液面上;环形围板上设置有排渣排油口;搅拌装置包括刮渣刮油板;内筒体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混凝区通过第一溢流口与臭氧气浮区连通;混凝区具有出液口,沉淀区通过出液口与混凝区连通;沉淀区上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口,沉淀区通过第二溢流口与过滤区连通,过滤区内设置有过滤装置,从而减少占用空间,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
本公开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就是利用各种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将污水所含的污染物质从水中分离去除,使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有用的物质,水则得到净化,并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污水处理以“混凝-沉淀”为主,引入臭氧气浮工艺,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难降解的有机物。然而传统工艺中,经沉淀之后的水,处理效果不佳。如需进一步处理,则需将沉淀处理的水输入至另外一个单独的过滤装置中进行过滤处理,导致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大、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环形围板以及搅拌装置;所述内筒体位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环形围板位于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之间;所述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与所述内筒体之间形成臭氧气浮区,所述环形围板的下围板段与所述内筒体之间形成沉淀区,所述内筒体的内腔形成混凝区;所述环形围板与所述外筒体之间形成过滤区;所述臭氧气浮区具有用于供污水进入的污水入口,所述臭氧气浮区用于对污水进行处理,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油渣和泥渣漂浮在污水液面上;所述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油渣和所述泥渣的集渣集油槽,所述集渣集油槽处具有排渣排油口;所述搅拌装置包括位于所述臭氧气浮区内的刮渣刮油板,所述刮渣刮油板用于将所述油渣和所述泥渣刮至所述集渣集油槽;所述内筒体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所述第一溢流口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渣集油槽;所述混凝区通过所述第一溢流口与所述臭氧气浮区连通,所述混凝区用于对由所述第一溢流口排出的污水进行混凝处理;所述混凝区具有出液口,所述沉淀区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混凝区连通,所述沉淀区用于对由所述出液口排出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口,所述沉淀区通过所述第二溢流口与所述过滤区连通,所述过滤区内设置有过滤装置,且过滤装置位于过滤区的底部,所述过滤区具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溢流口的下方,以使进入至所述过滤区的污水在水头作用下进入至所述过滤装置,经所述过滤装置过滤后由所述排水口排出。可选择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膜,所述过滤膜用于对由所述第二溢流口排出的污水进行过滤处理;所述过滤膜沿所述过滤区的周向设置。可选择地,所述过滤膜为PVDF中空纤维膜。可选择地,所述过滤区内还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下方;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通气管和曝气管,所述通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曝气管连通,所述通气管用于向所述曝气管供气;所述曝气管为沿所述过滤区的周向设置的环形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设置有多个曝气盘。可选择地,所述过滤区的底部开设有反冲洗水排水口;所述外筒体的上部开设有用于控制反冲洗水的水位的第三溢流口。可选择地,所述内筒体的上筒段与所述上围板段之间形成所述臭氧气浮区,所述内筒体的下筒段与所述下围板段之间形成所述沉淀区;所述下筒段包括锥形筒体和延伸管,所述延伸管的顶端与所述锥形筒体连通,所述延伸管的底端形成为所述出液口。可选择地,所述内筒体上还设置有加药管,所述加药管具有进药口和出药口,所述出药口与所述混凝区连通,所述加药管用于向所述混凝区加入药液。可选择地,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搅拌杆,至少部分所述搅拌杆位于所述混凝区内。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溢流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溢流口沿所述内筒体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溢流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溢流口沿所述环形围板的周向间隔排布。可选择地,所述外筒体的顶部形成为正锥形结构,所述外筒体的底部形成为倒锥形结构,所述正锥形结构的锥面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正锥形结构的锥面以及所述倒锥形结构的锥面上均开设有检修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在本公开提供的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中,通过设置外筒体、内筒体、环形围板以及搅拌装置;内筒体位于外筒体内,环形围板位于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与内筒体之间形成臭氧气浮区,环形围板的下围板段与内筒体之间形成沉淀区,内筒体的内腔形成混凝区;环形围板与外筒体之间形成过滤区;其中,在过滤区内设置有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用于对由沉淀区排出的污水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区具有至少供经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污水排出的排水口,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具有过滤功能,即,将臭氧气浮、混凝、沉淀以及过滤集成为一体,实现了臭氧气浮、混凝、沉淀以及过滤的集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处理效果稳定。由于过滤区与混凝和沉淀集成在一个装置中,从而无需单独的过滤装置对沉淀处理的水进行过滤处理,从而节省了占用空间。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臭氧气浮区;2-混凝区;3-沉淀区;4-过滤区;10-外筒体;11-污水入口;12-排水口;13-反冲洗水排出口;14-第三溢流口;15-通气孔;16-检修口;17-进水口曝气装置;18-排泥口;20-内筒体;21-第一溢流口;22-出液口;23-锥形筒体;24-延伸管;25-加药管;30-环形围板;31-集渣集油槽;32-排渣排油口;33-第二溢流口;40-搅拌装置;41-刮渣刮油板;42-搅拌杆;50-过滤装置;61-通气管;62-曝气管;63-曝气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考图1中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以下简称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10、内筒体20、环形围板30以及搅拌装置40;内筒体20位于外筒体10内,环形围板30位于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之间;环形围板30的上围板段与内筒体20之间形成臭氧气浮区1,环形围板30的下围板段与内筒体20之间形成沉淀区3,内筒体的内腔形成混凝区2;环形围板30与外筒体10之间形成过滤区4。其中,臭氧气浮区1具有用于供污水进入的污水入口11,臭氧气浮区1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0)、内筒体(20)、环形围板(30)以及搅拌装置(40);/n所述内筒体(20)位于所述外筒体(10)内,所述环形围板(30)位于所述外筒体(10)和所述内筒体(20)之间;所述环形围板(30)的上围板段与所述内筒体(20)之间形成臭氧气浮区(1),所述环形围板(30)的下围板段与所述内筒体(20)之间形成沉淀区(3),所述内筒体(20)的内腔形成混凝区(2);所述环形围板(30)与所述外筒体(10)之间形成过滤区(4);/n所述臭氧气浮区(1)具有用于供污水进入的污水入口(11),所述臭氧气浮区(1)用于对污水进行处理,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油渣和泥渣漂浮在污水液面上;所述环形围板(30)的上围板段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油渣和所述泥渣的集渣集油槽(31),所述集渣集油槽(31)处具有排渣排油口(32);所述搅拌装置(40)包括位于所述臭氧气浮区(1)内的刮渣刮油板(41),所述刮渣刮油板(41)用于将所述油渣和所述泥渣刮至所述集渣集油槽(31);所述内筒体(20)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21),所述第一溢流口(21)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渣集油槽(31);/n所述混凝区(2)通过所述第一溢流口(21)与所述臭氧气浮区(1)连通,所述混凝区(2)用于对由所述第一溢流口(21)排出的污水进行混凝处理;所述混凝区(2)具有出液口(22),所述沉淀区(3)通过所述出液口(22)与所述混凝区(2)连通,所述沉淀区(3)用于对由所述出液口(22)排出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区(3)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口(33),所述沉淀区(3)通过所述第二溢流口(33)与所述过滤区(4)连通,所述过滤区(4)内设置有过滤装置(50),且过滤装置(50)位于过滤区(4)的底部,所述过滤区(4)具有排水口(12),所述排水口(12)位于所述第二溢流口(33)的下方,以使进入至所述过滤区(4)的污水在水头作用下进入至所述过滤装置(50),经所述过滤装置(50)过滤后由所述排水口(12)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0)、内筒体(20)、环形围板(30)以及搅拌装置(40);
所述内筒体(20)位于所述外筒体(10)内,所述环形围板(30)位于所述外筒体(10)和所述内筒体(20)之间;所述环形围板(30)的上围板段与所述内筒体(20)之间形成臭氧气浮区(1),所述环形围板(30)的下围板段与所述内筒体(20)之间形成沉淀区(3),所述内筒体(20)的内腔形成混凝区(2);所述环形围板(30)与所述外筒体(10)之间形成过滤区(4);
所述臭氧气浮区(1)具有用于供污水进入的污水入口(11),所述臭氧气浮区(1)用于对污水进行处理,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油渣和泥渣漂浮在污水液面上;所述环形围板(30)的上围板段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油渣和所述泥渣的集渣集油槽(31),所述集渣集油槽(31)处具有排渣排油口(32);所述搅拌装置(40)包括位于所述臭氧气浮区(1)内的刮渣刮油板(41),所述刮渣刮油板(41)用于将所述油渣和所述泥渣刮至所述集渣集油槽(31);所述内筒体(20)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21),所述第一溢流口(21)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渣集油槽(31);
所述混凝区(2)通过所述第一溢流口(21)与所述臭氧气浮区(1)连通,所述混凝区(2)用于对由所述第一溢流口(21)排出的污水进行混凝处理;所述混凝区(2)具有出液口(22),所述沉淀区(3)通过所述出液口(22)与所述混凝区(2)连通,所述沉淀区(3)用于对由所述出液口(22)排出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区(3)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口(33),所述沉淀区(3)通过所述第二溢流口(33)与所述过滤区(4)连通,所述过滤区(4)内设置有过滤装置(50),且过滤装置(50)位于过滤区(4)的底部,所述过滤区(4)具有排水口(12),所述排水口(12)位于所述第二溢流口(33)的下方,以使进入至所述过滤区(4)的污水在水头作用下进入至所述过滤装置(50),经所述过滤装置(50)过滤后由所述排水口(12)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50)包括过滤膜,所述过滤膜用于对由所述第二溢流口(33)排出的污水进行过滤处理;
所述过滤膜沿所述过滤区(4)的周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重力驱动过滤的臭氧-混凝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膜为PVDF中空纤维膜。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金鹏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