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85512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麻醉对象,经腹腔麻醉的大鼠;取大鼠右侧锁骨下切口,游离皮下组织,按胸大肌纤维走形方向依次分离肌肉及筋膜,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获取目标位置;利用镊子、小组织剪钝性分离组织;保护静脉血管,增大视野范围;钝性分离、保护内侧动脉;结扎臂丛神经,其中,利用4‑0铬制羊肠线与锁骨固定在一起,相邻结扎位之间间隔1mm,结扎3道;缝合切口;其优点在于:能提供稳定的神经根压迫、无其他因素的干扰,操作简单,可以建立大规模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利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机制的研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具体地说,是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技术介绍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压迫等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觉缺失和反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为根性痛[1],占颈椎病发病总数的50%-60%[2]。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构建方法和公认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理改变的规范的动物模型以及模型评价体系是该病进行基础研究的必要前提。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在整个制备过程中严谨性不足,例如:干预部位前后不一、动物分组不合理、实验数据有偏差、较少报道造模过程中的死亡率等。同时,对于造模后的评价,大多数通过动物行为学进行功能评价,少数报道了CT、MRI进行压迫程度评价,大部分缺乏电生理仪等客观的神经电生理的评价体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福尔马林定量滤纸片法制造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具体制备过程如下:将大鼠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30mg/kg体质量),常规备皮、消毒、铺巾,以第2胸椎(T2)棘突为标记,以C7为中心,沿棘突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约为1.5cm,用尖刀锐性分离棘突两侧肌肉,暴露棘突及两侧椎板,用眼科剪刀剪断C6、C7两侧横突以上椎板,暴露出椎管内的脊髓,用神经剥离子将脊髓推向一侧,各显露出双侧C6、C7神经根,将浸有福尔马林的定量滤纸片放在C6、C7神经根腋下,仔细止血,逐层缝合,无菌包扎。由于福尔马林定量滤纸片不易吸收,可持续造成神经根压迫,但是,甲醛对组织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引起受压神经根炎性反应,且滤纸浸泡后所含甲醛溶液的含量难以定量和统一,甲醛对神经根造成的化学刺激是否与椎间盘及髓核的炎性刺激影响一样,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解决。显然该模型在上述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后续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一种新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具体造模方法如下: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常规消毒后,手触下颈部附近最高棘突(T2),由此向上于背部正中线做3cm左右切口,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颈后部肌群,直至C6-T2左侧椎弓充分暴露,刮净其表面肌肉和韧带等组织,用显微镊轻轻挑开C6和C7、C7和T1椎间隙的黄韧带和结缔组织,用尖嘴蚊式钳轻轻钳开C7左侧锥弓,暴露脊髓,用眼科神经剥离子将脊髓轻推至右侧,再用显微外科镊将大约1.5cm长,直径0.5mm的尼龙渔线轻轻沿脊髓纵轴放至C7、C8、T1神经根腋下(渔线经过酒精浸泡,无菌干燥后再浸泡至0.1%多聚赖氨酸溶液中,以增加其组织黏附性)。虽然实验中的尼龙线经过乙醇和多聚赖氨酸溶液处理后,可增加组织的黏附性,但仍不能保证尼龙线对颈神经根保持固定持续地压迫,而不产生位移使神经根压迫消失或造成脊髓压迫。因尼龙线卡压的程度较轻,同时大鼠神经的自身修复能力强,在2周左右感觉功能基本恢复,所以此方案只适合急性期的研究。综上所述,亟需一种能提供稳定的神经根压迫、无其他因素的干扰,操作简单,可以建立大规模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以利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机制的研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能提供稳定的神经根压迫、无其他因素的干扰,操作简单,可以建立大规模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以利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机制的研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麻醉对象;获取目标位置,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分离保护动、静脉;结扎臂丛神经,其中,与锁骨固定在一起,相邻结扎位之间间隔1mm;缝合切口。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对象为实验大鼠,其麻醉方式为采用35mg/kg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麻醉。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获取麻醉对象还包括:将所述对象呈仰卧位固定于大鼠板。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获取目标位置,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包括:取所述对象右侧锁骨下切口,游离皮下组织,按胸大肌纤维走形方向依次分离肌肉及筋膜。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分离保护动、静脉,包括:钝性分离组织;增大视野范围,保护动脉。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钝性分离组织包括用镊子提起皮肤,小组织剪进入;增大视野范围,保护动脉包括:包裹静脉血管并拉到一边固定,且其可采用剪成细条状的橡胶手套进行包裹牵拉。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细条状的橡胶手套浸过水。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增大视野范围,保护动脉包括使用宽镊或手术刀柄钝性分离内侧动脉。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采用4-0铬制羊肠线进行结扎,所述结扎位有三道。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缝合切口,包括:逐层消毒、缝合,腹腔注射青霉素。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取材方便,其运用铬制羊肠线等间距结扎臂丛神经,能提供稳定的神经根压迫,且无其他因素的干扰。2、本专利技术所述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操作简单,利于建立大规模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以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机制。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2-步骤S114;步骤S102:获取麻醉对象;为使建立的颈椎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的颈椎病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应符合以下要求:①所选动物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尽可能接近人类;②能再现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客观规律;③模型重复性好;④经济易行。高等动物如猿、猴与人的血缘关系比较密切,是颈椎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但考虑到驯养条件严格、伦理问题、周期长等,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四肢行走动物,如猪、犬、羊等次之,但其实验费用高,对饲养场地存在要求,无法进行大样本研究;而兔、鼠等小型动物,与猿、猴等比较,虽然准确性较差,但从实验费用、周期、取材等方面综合考虑有很大优势,可以进行大样本研究,故目前多采用兔和大鼠;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实验室养殖大鼠制造模型。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35mg/kg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进行腹腔麻醉,获得麻醉对象,并将其呈仰卧位固定于大鼠板上,方便后续建模操作。步骤S104:获取目标位置,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在本实施方式中,取大鼠右侧锁骨下切口,游离皮下组织,按胸大肌纤维走形方向依次分离肌肉及筋膜。步骤S106:分离保护动、静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把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麻醉对象;/n获取目标位置,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n分离保护动、静脉;/n结扎臂丛神经,其中,与锁骨固定在一起,相邻结扎位之间间隔1mm;/n缝合切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麻醉对象;
获取目标位置,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
分离保护动、静脉;
结扎臂丛神经,其中,与锁骨固定在一起,相邻结扎位之间间隔1mm;
缝合切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象为实验大鼠,其麻醉方式为采用35mg/kg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麻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麻醉对象还包括:将所述对象呈仰卧位固定于大鼠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位置,暴露分离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包括:
取所述对象右侧锁骨下切口,游离皮下组织,按胸大肌纤维走形方向依次分离肌肉及筋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栋莫文许金海马俊明童正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