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及限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8122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包括转子部件(1)、减壳体(2)和调距块(3),转子部件(1)安装在减壳体(2)内,减壳体(2)的一端设有调距块(3),调距块(3)的一端和转子部件(1)的蜗杆(101)端部接触;减壳体(2)固定调距块(3)的位置设置有筋(201),筋(201)截面为一边直角、一边斜角结构,直角边靠近蜗杆(101)端,筋(201)相对于减壳体底面(202)垂直;调距块(3)为一端窄一端宽结构形状,其截面呈工字型,调距块(3)宽端的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的筋(201)过盈配合,调距块(3)窄端的间隙面(302)与筋(201)非接触,调距块(3)的限位面(303)位于蜗杆端部(101)两边。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简便,便于自动化生产,排除人为调试,可以提升电机品质的一致性。一致性。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及限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及限位方法,该结构可适用于所有需要端部限位的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机转子端部限位采用调节螺钉,采用人工进行装配,将调节螺钉拧进减壳体中,使其与转子端部进行接触后保持一定压力,在此过程中观察电机转速、电流和声音变化,通过调节压力最终使电机处于所需状态,即此时电机的转速、电流和声音均符合设计状态。
[0003]如图6,现有电机转子端部固定结构,包含转子部件、减壳体和调节螺钉。在装配时,转子部件先装进减壳体中,调节螺钉再通过螺纹拧进减壳体中,调节螺钉需与蜗杆端部接触,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起到限位作用。此方式对装配人员需要较高经验,并且效率较低,无法适应大批量生产情况,每台电机均需凭手感进行调试,导致电机一致性较差,影响电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及限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工装将一个限位块压入在减壳体中,使其按照设定压力抵住电枢端部,从而使电枢端部的固定处于所需状态,限位块与减壳体之间使用筋过盈配合,操作简便,便于自动化生产,排除人为调试,可以提升电机品质的一致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包括转子部件1、减壳体2和调距块3,转子部件1安装在减壳体2内,减壳体2的一端设有调距块3,调距块3的一端和转子部件1的蜗杆101端部接触;减壳体2固定调距块3的位置设置有筋201,筋201截面为一边直角、一边斜角结构,直角边靠近蜗杆101端,筋201相对于减壳体底面202垂直;所述的调距块3为一端窄一端宽结构形状,其截面呈工字型,调距块3宽端的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的筋201过盈配合,调距块3窄端的间隙面302与筋201非接触,调距块3的限位面303位于蜗杆端部101两边。
[0006]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的限位方法,通过工装将调距块压入在减壳体中,使其按照设定压力抵住电枢端部,从而使电枢端部的固定处于所需状态,调距块与减壳体之间使用筋过盈配合,从而到达电机转子端部限位,无需人工调节;具体地:转子部件1先装进减壳体部件2中,调距块3通过工装定位压入减壳体2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压力使调距块3与蜗杆101端部接触,之后调距块3完全压入减壳体2中进行固定。
[0007]进一步地,当调距块3在装配过程中与蜗杆101端部刚好接触时,调距块3的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筋201还未接触,此时调距块3可沿蜗杆101轴向运动,此时通过工装使调距块3与蜗杆101端部产生一定的压力,之后继续将调距块3下压进减壳体2时,卡紧面301与减壳
体筋201接触,调距块3完成轴向定位。
[0008]本专利技术的特点:1、本专利技术整个过程中通过工装定位保证,无需人工调节,适用于所有需要端部限位的电机。
[0009]2、设置一边直角、一边斜角结构的筋,防止调距块后退;且筋相对于减壳体底面垂直,防止调距块压入减壳体时限位面产生变形。
[0010]3、调距块设置为一端窄一端宽结构形状,卡紧面用于与减壳体筋形成过盈,用于轴向固定调距块;限位面防止蜗杆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偏摆,起限位作用。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减壳体端部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减壳体端部筋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调距块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示意图。
[0012]图中标记:1、转子部件,2、减壳体,3、调距块,101、蜗杆,201、筋,301、卡紧面,302、间隙面,303、限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方案进一步介绍。
[0014]参见图1

5,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包括转子部件1、减壳体2和调距块3,转子部件1安装在减壳体2内,减壳体2的一端设有调距块3,调距块3的一端和转子部件1的蜗杆101端部接触;减壳体2固定调距块3的位置设置有筋201,筋201截面为一边直角、一边斜角结构,直角边靠近蜗杆101端,筋201相对于减壳体底面202垂直;所述的调距块3为一端窄一端宽结构形状,其截面呈工字型,调距块3宽端的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的筋201过盈配合,调距块3窄端的间隙面302与筋201非接触,调距块3的限位面303位于蜗杆端部101两边。
[0015]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的限位方法,通过工装将调距块压入在减壳体中,使其按照设定压力抵住电枢端部,从而使电枢端部的固定处于所需状态,调距块与减壳体之间使用筋过盈配合,从而到达电机转子端部限位,无需人工调节;具体地:转子部件1先装进减壳体部件2中,调距块3通过工装定位压入减壳体2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压力使调距块3与蜗杆101端部接触,之后调距块3完全压入减壳体2中进行固定。
[0016]进一步地,当调距块3在装配过程中与蜗杆101端部刚好接触时,调距块3的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筋201还未接触,此时调距块3可沿蜗杆101轴向运动,此时通过工装使调距块3与蜗杆101端部产生一定的压力,之后继续将调距块3下压进减壳体2时,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筋201接触,调距块3完成轴向定位。
[0017]本专利技术的特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工装将一个限位块压入在减壳体中,使其按照设定压力抵住电枢端部,从而使电枢端部的固定处于所需状态,限位块与减壳体之间使用筋过盈配合,操作简
便,便于自动化生产,排除人为调试,可以提升电机品质的一致性。适用于所有需要端部限位的电机。
[0018]2、设置一边直角、一边斜角结构的筋,防止调距块后退;且筋相对于减壳体底面垂直,防止调距块压入减壳体时限位面产生变形。
[0019]3、调距块设置为一端窄一端宽结构形状,卡紧面用于与减壳体筋形成过盈,用于轴向固定调距块;限位面防止蜗杆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偏摆,起限位作用。
[002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部件(1)、减壳体(2)和调距块(3),转子部件(1)安装在减壳体(2)内,减壳体(2)的一端设有调距块(3),调距块(3)的一端和转子部件(1)的蜗杆(101)端部接触;减壳体(2)固定调距块(3)的位置设置有筋(201),筋(201)截面为一边直角、一边斜角结构,直角边靠近蜗杆(101)端,筋(201)相对于减壳体底面(202)垂直;所述的调距块(3)为一端窄一端宽结构形状,其截面呈工字型,调距块(3)宽端的卡紧面(301)与减壳体的筋(201)过盈配合,调距块(3)窄端的间隙面(302)与筋(201)非接触,调距块(3)的限位面(303)位于蜗杆端部(101)两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端部的限位结构的限位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工装将调距块压入在减壳体中,使其按照设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荣利李有刚杨永辉何颖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